

經濟全球化的“短板”
從中東變局到倫敦之夏,全球金融市場今年先后經歷了日本特大地震、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歐債危機、美債危機、標普降級美債以及倫敦動亂、全球股市暴跌。這些事件似乎沒有關聯性,但用經濟學的詞典可以合并同類項,即:經濟衰退,青年人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政客對選票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全球經濟。
當我們感覺到全球經濟出問題的時候,最直接的感受是全球股市暴跌,但卻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如果我回答:8月的全球金融市場暴跌其實是源于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以及這種動亂仍然在蔓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邏輯混亂,其實按照經濟學的邏輯,它們的確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像傳染病,更像多米諾骨牌。
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這誰都知道,但這個全球化的版圖是由哪幾個重要的板塊所組成卻很有意思。歐洲、美國肯定是最重要的兩個板塊,中國以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板塊,還有日本及亞洲經濟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但全球經濟有一個誰都離不開的板塊,它就是中東、北非以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圈。何謂全球化,說白了,就是誰也離不開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今天看到全球股市因為歐債危機、美債危機,包括中國經濟的降溫,而發生劇烈的震蕩,仔細地想一想,都與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相關。
今年初,中東、北非國家出現了持續性的動亂,蔓延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這個地區突然間成為全球經濟的“短板”,許多國家突然間停止了發展,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紛紛下馬。這種經濟區的突然“停擺”如果是暫時的,可能對其他經濟區(板塊)的影響不大,問題是它差不多已經停擺了大半年,而且越鬧越大,牽扯的國家越來越多,甚至向該板塊的核心地區蔓延。不能輕視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因為這個重要地區的經濟突然停滯,所有其他板塊對它的“預期”產出都一下子變成了“閑置產能”,全球經濟受傷害的程度恐怕不止幾千億美元。
不要小看以中東、北非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這個版塊不僅盛產石油,有的是石油美元,而且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之一。當我們環顧全球各國,能夠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的經濟區,除了中國,大約就是中東、北非。很多人以為,除了少數產油國,中東、北非國家大多數是窮國。其實未必,埃及不是產油國吧,但它的2010年GDP增長率達到了6%,遠遠超過很多歐洲國家,還有利比亞,它也不窮,如果按照全民福利水平排隊,它要排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前列。
經濟背后的文化
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經濟的最大問題是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以及對歐美經濟的高度依賴,有錢的亂花錢,沒錢的靠輸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這些國家的石油美元在投資品市場遭到洗劫,更由于歐美經濟實力的下降使它們再難得到金援,于是經濟中深層次的矛盾開始暴露。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東、北非國家其實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是全球經濟聯合體中最先倒下的經濟板塊。比如突尼斯、埃及、敘利亞等,它們的實體經濟很弱,吸納就業的能力很差,更重要的是大量年輕一代沒有受過良好的技能教育,有工作崗位也不會干,只能游手好閑,這埋下了動亂的種子——與8月的倫敦動亂很相似。
經濟學常常講要將各個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相對一些發達國家,很多中東、北非國家有將各項市場因素組合在一起的有利條件:首先,它們有錢,也有很多好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勞動力的技能差一點,但它們可以將建設項目包給中國這樣的國家,后一個條件是歐美國家所不具備的,或者說不愿意。美國為什么很難依靠政府投資刺激經濟成長,一是缺乏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更主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很高,政府沒有那么多錢。而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相比歐美有著先天的優勢條件。但是,從經濟學角度講,在諸多生產要素中,還要有一種粘合劑,它就是文化。中東、北非國家之所以在生產要素條件很優越的情況下仍然會爆發動亂,主要原因是“文化”的落后,經濟體制的落后。落后可以改革,但改革會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失勢,因此那里的當權者拒絕改革,甚至不惜動用激進的手段維護這種落后。比如利比亞的卡扎菲,說沒有給老百姓辦事那是冤枉他了,他辦了不少好事,卻不愿意進行真正的改革。與利比亞的老卡相比,中東、北非的很多國家都差不多,因此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出事情。
經濟衰退與動亂
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蔓延速度太快了,持續的時間太久了,影響面越來越寬。當我們看到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的基本建設項目下馬,意味著什么?停止從發達國家進口,將中國的勞工遣散回家。我們看到后來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相繼爆發,中國經濟也開始減速,這其中都有中東、北非國家經濟停滯的原因。比如我們現在批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的根源是因為長期的赤字財政以及靠借債維持高福利等,其實,赤字財政未必就是禍水,高福利也不是完全靠債務堆起來的,關鍵點還在經濟的增長率能不能覆蓋高赤字,國家的稅收能不能在滿足國民的福利開支后還能按時歸還欠債的本息。
歐洲、美國都希望擴大出口,但擴大出口的前提是全球其他經濟板塊具有吸納其大量出口物資的能力。中東、北非以及周邊的伊斯蘭國家經濟突然間歇火了,進口量大幅度減少,中國的勞工回家了,相關的項目也下馬了,對歐洲和美國的進口勢必會減少。這就是為什么歐洲、美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明顯減緩的原因之一。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家要平衡地發展,每一個板塊都不能成為“短板”,即使出問題,也必須及時地調整——而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已經持續了大半年,影響面已經擴大到大半個伊斯蘭世界,擴大到亞洲、歐洲、美國。不僅影響著經濟,還影響著社會,這次挪威槍擊案以及倫敦的大動亂,應該說有中東、北非國家的影子。
必須強調,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不僅影響了歐美經濟,還對全球經濟的另一個發動機中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我們知道,僅僅一個利比亞,就使中國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而利比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敘利亞又出新問題,其他中東、北非國家也可能出同樣的問題。中國與中東、北非國家過去簽訂的大量訂單都不能順利履行,而國內與此相對應的大量產能也就成為“剩余”,不能再創造GDP。中國這樣的大國,損失一兩千億是可以承受的,但就怕不斷地冒出“一兩千億”,損失疊加且影響持續,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這些損失進行覆蓋,于是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也會出問題,起碼不會像以前那樣,再有力量去幫助別人—比如去買出現危機國家的債券。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高鐵出事故不久,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就產生共振的經濟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