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考察的是《哈姆雷特》與《圣經》的關系。通過列舉典故和語句對比兩者之間在主題、人物塑造的相似之處,探尋《哈姆雷特》中圣經思想的巨大影響及其深邃藝術魅力。
“詩雖不是討論哲學和宣傳宗教的工具,但是它后面如果沒有哲學和宗教,就不容易達到深廣的境界,詩好比一株花,哲學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
朱光潛先生此處雖然是論詩,然而其情其理,完全可以推及整個西方文學與哲學宗教的關系。尤其是基督教和圣經,不僅在藝術上給予西方文學豐富的土壤養分,在精神上更是成為整個西方文學的陽光和空氣。對西方文學有著深遠影響的還有一位天才的作家——莎士比亞。那么《圣經》對莎士比亞的作品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呢?
以他最著名的悲劇作品《哈姆雷特》為例,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圣經》的深刻影響。
一、意象和隱喻的引用
《哈姆雷特》中很多意象和隱喻是可以從《圣經》中找到原型的。這些引用或是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或是暗示了人物的結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日月星辰的異兆。霍拉旭跟勃那多談論偉人之死的預兆時說:“星辰拖著火尾,露水帶血,太陽變色,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蝕得像一個沒有起色的病人;這一類預報重大變故的征兆,在我們國內的天上地下也已經屢次出現了。” 這種意象在《圣經》中也頻頻出現:《以塞亞書》13·10“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便黑暗,月亮也不放光。” 《馬太福音》24·29:“那些日子的災難已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路加福音》21·25-26:“日月形成都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
2.該隱的顎骨。哈姆雷特對霍拉旭說:“好像他是第一個殺人兇手該隱的顎骨似的!”這就引用了《創世紀》中該隱用驢顎骨殺了他的兄弟亞伯的典故。
3.最后審判的喇叭。教士甲對雷歐提斯說:“按例就該把他安葬在圣地以外,直到最后審判的喇叭召她起來。” “最后審判的喇叭”源于《圣經》中敘述的末日景觀,《帖撒羅尼迦前書》4·16:“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復活。”或是《哥林多后書》5·10:“因為我們重任,必要在基督的審判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到應得的報應。”
二、人物個性和主題體現
哈姆雷特究竟是一個反抗罪惡的人文主義悲劇英雄?還是受封建思想禁錮的行動懦夫?這一問題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哈姆雷特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索和作出的決定無一不受到宗教的啟發和影響。
哈姆雷特的終極思考——“生存還是死亡”,結合故事的發展來看,顯示出他既厭世又選擇痛苦的生存,這也許并不能說明他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因為人文主義者對人生的態度更積極進取,對生活和生命充滿理想和信心,不會在困境中彷徨猶豫墮落沉淪。哈姆雷特更像是受到了基督教教義的約。因為篤信基督教的信徒基于人的原罪會懾于上帝禁止自殺的戒律,祈求通過與生俱來的原始罪孽,通過贖罪獲得靈魂的救贖。如果生前原始的罪孽沒有被凈化,靈魂會在地獄中受到懲罰。《啟示錄》20·10:“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他們必晝夜受痛苦。”與此類似,國王的鬼魂就曾提到他“必須再回到硫磺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哈姆雷特也許正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后受到痛苦的懲罰,才不得不“忍受人世苦難的折磨”。
關于哈姆雷特另一個難解之謎就是他在復仇的過程中的延宕。我們同樣可以從宗教和《圣經》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哈姆雷特并沒有抓住克勞迪斯獨自起到的機會實施復仇,這固然是情節鋪展的需要,卻也有宗教思想的作用,因為“現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個時候結果了他的生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候一個更殘酷的機會吧……”
另一方面,中世紀教會根據《圣經》所樹立的宗教倫理道德標準中有“七德”(謹慎,節制,堅強,正直,信仰,希望和仁愛)和“七惡”(驕傲,妒忌,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和好色)。謹慎和節制是哈姆雷特延宕的重要因素,而這又同另一美德“公正”相關聯, 他在采取重大行動之前,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良心”, 良心則以公正為前提。按照神學教義,只有貞潔無罪的信徒, 死后方可升天,而犯有這樣那樣罪孽的人死后將入地獄。為此哈姆雷特只能在猶豫和痛苦中逐漸沉淪,最終成為悲劇。
三、結語
數百年來,讀者和學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究莎士比亞究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還是一個非人文主義者。毋庸置疑的是,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文藝復興時代,《圣經》對莎士比亞創作的影響滲透到了方方面面。《哈姆雷特》作為一部莎翁不朽的著作,其神秘和璀璨也正是由于他將宗教思想、《圣經》典故和時代的思想潮流巧妙地融會貫通,呈現出矛盾的統一,完美呈現出這部作品意蘊雋永、思想深邃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朱光潛.詩論·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M].北京:三聯書店,1998.
(作者簡介:黃 蔚(1976.11-),女,浙江舟山人,碩士,講師,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