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們對英語的要求已不再是單純的作為應試工具,而越來越受重視英語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學生已經不滿足于以往的“專制型”教學形式,取而代之的是 “民主型”課堂教學形式,課堂上的“被動型”已逐步轉變為“自主型”, 開始引入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即倡導參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為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對構成教學的諸要素所設計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為此,要構建新的適應社會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合作。該模式以學以致用為切入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改變學生和教師的位置,是促進英語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參與式教學模式
語言的學習,其實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知識,而這一轉化中必須通過學習者實踐才能實現。因此,教師只傳授語言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更要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然而現狀是,學生總是沉默不語,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聽力和口語長期得不到鍛煉,使得英語課堂的氣氛枯燥乏味,無形中形成填鴨式教學,致使英語課堂上形成了以教師主導解釋課文、閱讀技巧、語法規則的教學環境,致使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水平難以得到提高。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生參與式教學日益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趨勢。
(一)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理念
現代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是學生主體性參與性,它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諸多不足。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自主組織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最終是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獲得鍛煉,熟練掌握語言理論知識,從而實現活學活用的教學模式。
在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授--受” 過程,而是“教師的激勵—學生的主體性發揮—素質的自主發展”過程,因而十分重視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學生生動地學習。但這并不是說單純從學生的個人興趣出發設計課堂教學,而是要進一步與外界社會保持聯系,與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保持一致。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堂的中心就是教授課本知識,課堂上出現了教條主義的傾向,這突出表現在: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至上,教師按部就班的遵循教材中的內容,嚴格遵守教參中的提示,按預先設計的教案教學。知識教育成為課堂的主題,唯一標準答案成了統一學生思想的法寶,有人戲稱“每一個受教育的大腦都成了教育生產流水線上的思維標準件,學生的頭腦便成為各種標準答案的跑馬場”。課堂上缺乏激情、沒有活力。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應該從改變教學模式上下功夫,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逐步建立起參與式教學模式:(1)創造輕松的氣氛,理論聯系社會,引發學生求知欲;(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營造一種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4)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努力營造英語學習的大環境。
參與式教學要求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使其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學習空間。在課堂這一有限的空間中,師生雙方應以知識為媒介,進行知識、思想、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從而使師生雙方都不再被課本所控,自由地選擇和支配知識,做知識的主宰者、做教學的主體、做課堂的主人。
二、合作式教學模式
在現代的英語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難開口,消除所謂的啞巴英語,而這也是學生迫切想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有限的時間和固定的空間內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那么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這一切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讓學生以教室為平臺參與教學,在教學中體驗主體角色的感覺,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這就是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目的。
(一)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理念
合作式教學模式是“實踐——反思——再實踐”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為形式,在既定的情景下師生或學生之間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得知識,以此降低焦慮感,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在“做”中教授知識,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完成從傳統工匠型教師到新型智慧型教師的轉變。
合作式教學模式要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努力給學生營造合作的氛圍以及相互合作的條件,讓學生明白在完成任務中相互協作的重要性;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在所設計的情景進行交流是把生活中的交際場所活現在課堂中來,讓學生把所學的語言能輕松的在所設計的活動中表達出來。
(二)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為了克服學生不愿開口的心理障礙,為了擴張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要有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課堂交往方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也應由單向的灌輸,教授變成雙向甚至多向,多維的立體交流,研討協作。
合作式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課前階段——課前準備和任務設計
首先,教師在課前根據課本內容以及“在做中學”的原則,設計合理的語言任務,如進行、短劇表演、單詞接龍、情景對白、英語班會英語辯論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其次,教師與學生或學生之間相互協商按照一定的要求為學生進行分組,組員之間能相互合作,相互學習;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獲取語言任務,再利用教材、互聯網等,完成任務的準備階段。
(二)課上階段——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
首先,學生以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展示合作學習結果,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內部互評或小組之間互評,之后,教師就互評結果,點評個小組的學習成果,確定教學難重點,在點評過程中,教師對于不同層次的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標準,不同的鼓勵話語。對于好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多鼓勵,多關心,當學生遇難退縮時,教師要多說:“Trust yourself, try again!” “I think you can!” etc.。當學生積極性很高時,教師不要頻繁打斷學生,待其完成活動后,要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Very Good!”“Great!”“Excellent!” “Well done!”etc.。要避免使用“You’re wrong!”“I’m sorry you’re not right!”等不利于學生樹立自尊心的評語,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樂于參與,主動參與,喜歡用英語和教師交流。最后,等評定完后,教師講解在這一過程中所反映出得難點和重點。
(三)課后階段——總結反思階段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自己的不足,進行個自我評價,提出改進的方法,教師就其成果,反思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教學效果。
三、結論
從傳統型的教學模式到參與、合作式教學模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英語教師不斷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學生心理,完善教學方法,在教學任務中改變舊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形成適合自己學習英語的方法。在課下,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創造開口條件。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認可和接納了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形式,認為在這樣的課堂形式下,學生才能更有效的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培養出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總之,對英語教育者來說,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合理組織好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光榮而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盧正之.學會參與:主體性教育模式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鐘啟泉等.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孫鳴.英語學習與教學設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坦.論合作學習的教學論貢獻[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作者簡介:李 瑩(1979.11-),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英語助教,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