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矯正制度通過幾年時間的試行顯現出其包容性與優越性,但在實施過程中適用面窄、缺乏成熟的社區等問題也進一步暴露出來。面對問題,我們應完善相關立法、加強社區矯正隊伍建設,建立國家相關合作的機制,使這項理性與適宜的制度能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社區矯正的適用面窄、條件苛刻。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以及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五種罪犯。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我國長期的重刑主義思想影響以及1980年代初以來連續多次的“整治斗爭”,致使人們對社區矯正制度產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管制、緩刑等的適用條件苛刻,適用率低,從而造成我國自由刑執行方式單一,監獄的入口門檻低、出口門檻高,犯人都被集中在監獄執行刑罰,很少有機會能夠回到社會接受社區矯正。
2.缺乏成熟的社區作為社區矯正制度的支撐。西方國家的社區矯正與其成熟的社區密不可分。社區矯正的基礎是民間社區,其能向服刑人員提供政府部門所很難提供的充分的理解、關心、尊重與鼓勵,幫助其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從而回歸社會。而目前我國社區矯正中的社區是以政府組織為核心,基本等同于行政區劃的概念。這易導致社區矯正的政府化、行政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社區矯正只是將犯罪人從政府一個部門的管理轉向另一個部門的管理,可能造成監獄的“異形”擴大。
3.社區矯正的主體還不夠明確。社區矯正的主體分為決定主體和執行主體,公安機關是社區矯正的主要執行機關,而我國的公安機關長期處于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第一線,我國又是人口大國,犯罪發案率比較高,導致公安機關警力一直比較緊張,無法對非監禁刑罪犯進行長期的跟蹤執行;而負有矯正犯罪之責的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由于不屬于公安機關,執行刑罰就不符合法律規定,這就造成對于非監禁性服刑人員的管理,有人想管無權管,有人有權卻無力管的矛盾,這不利于非監禁性服刑人員的改造和社會的穩定。
4.現有社區矯正人員的專業程度及社區矯正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夠高。實行社區矯正制度關鍵在于“人”,也就是由誰來具體實行制度。社區矯正工作者不僅要熟知相關法律知識,還要能將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于對罪犯的矯治,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首先發現罪犯的癥結所在,然后對癥下藥,促進犯罪人的轉變。而目前我國的社區矯正人員的知識水平與專業化水平都很難滿足上述要求,甚至連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矯正人員的人數都還不夠。
二、對策及建議
1.修改相應的立法,為社區矯正制度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目前我國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通知、意見等,這類文件不是法律,也不能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而只能算是一種政策性文件。而我國《立法法》明文規定,涉及犯罪和刑罰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這就使我國目前開展的社區矯正工作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通過法律性文件為社區矯正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保證社區矯正工作的依法進行。待條件成熟時,應當通過修改《刑法》,將社區矯正納入《刑法》的刑罰體系中,對社區矯正的概念、社區矯正的管理機構、社區矯正工作者、社區矯正的對象、社區矯正的裁定程序等內容作出具體規定,實現社區矯正與其它刑罰方法的協調統一,明確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的法律地位。
2.明確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建立有關國家機關分工配合的制度。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和宣告緩刑、假釋的犯罪人由公安機關作為執行機關,按此推理,同為限制自由刑的社區矯正也應當由公安機關來執行。而根據《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規定,司法行政機關是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牽頭和組織單位。但該通知并未明確規定司法行政機關為社區矯正的執行機關也未規定社區矯正工作職責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之間的分工。這樣一來勢必造成社區矯正權力主體和責任主體的不明,為各級各單位社區矯正工作的扯皮和推諉埋下了隱患,不利于社區矯正改造的開展。在實務中可以以下列方法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一是建立有關機關之間法律文書送達回執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矯正對象交接回執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司法機關執行情況通報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相互之間的協作制度。
3.加強矯正人員隊伍的建設。建立以專業人員為主,志愿者為輔的社區矯正人員隊伍,如北京實行的3+N社區矯正模式。設立社區矯正專業培訓,提高矯正人員素質。在挑選志愿者時應考慮志愿者本身的素質以及矯正人員實際需要,做好登記備案工作,實現供需平衡,避免人多浮于事的狀態。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志愿者一些補助,提高人們參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但未麗.社區矯正概念的反思與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01).
[2]劉強.社區矯正的定位及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要求[J].法治論叢,2003(2).
(作者簡介:余 晉(1988.1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法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