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既有相對發達的現代化的商業城市,但同時也有廣袤的傳統農耕地區,根據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鄉土中國”以及目前我國的城鄉二元分治,中國的鄉村地區與現代化城市形成了對應的關系,在司法中,鄉土中國鄉民之間的交往規則和鄉村社區解決機制就呈現出另外一種圖景,這也正是中國法律多元化的體現。
城鄉二元分治與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壁壘,過分強調了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義務教育與公共服務等制度上城鄉差異顯著,導致了社會中不和諧,不穩定因素的大量存在。在法律領域中,鄉土社會中的秩序與規則呈現出與城市社會不同的另一邏輯,中國更廣大的地區似乎還停留在前現代階段,除信念缺席之外,正式制度難以施展的現實條件也是匱乏的。面對農村的鄉土化與本土化實情,有著濃厚西方法制模式的前者顯然與這一空間不融合。研究這些問題,有助于理解司法過程中正式法律規范之外的社會因素,也有助于解釋轉型時期某些特殊的社會關系。
由于人類生活的復雜多樣性,司法活動也是多樣化的。國家司法并不是解決糾紛的唯一方式,在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視野中,還存在著其他解決糾紛的司法現象,比如:民間調節、宗教裁決等,這些類型的司法活動也在法律界與法律社會學領域也受到廣泛的關注,積累了大量文獻。這類由非國家機構作出糾紛解決的行為稱之為民間司法,事實上,“鄉村司法”的模式也是一種主要方式,且在長期的實踐運作中所形成了自己的模態,在實現定紛止爭的同時還包容了大量的中國傳統鄉土人文元素。
例如根據喻中所著《鄉土中國的司法圖景》,其中“一個駐村干部的辦案方式論述”與“里心審判方式:馬錫武審判方式在當代的延伸”兩份實踐調查對“鄉村司法”進行詳細描述:
第一份調查是采自位于三峽庫區的某農業大縣30公里遠的一個叫東林鄉的地方。該鄉一名正式公務員以“駐村干部”常年住在村里解決村民之間的糾紛。處理糾紛時,他基本上不引用正式法律條文,也沒有國家所擁有的強制措施,他也不是村里的人民調解員,也不同于法庭在鄉鎮的司法活動。
從該干部的辦案經驗來看,輕松處理糾紛首先在于:作為鄉政府的干部,在村民眼里代表政府,代表權威;其次,為人正直,公道,再加上出生于農村,對農民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表達習慣都有深入的理解;對于發生爭議的農民來說,這也是處理糾紛成本最低的方式和出路。另外,通過非國家司法的圖景來解決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維護鄉村社區的利益。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鄉村司法的幾個特色:
第一,作為鄉村司法的主持人,他的角色是雙重的,他是基層政府的代表,是國家權威在村民中的最貼近的載體。同時,他也是一個生活在鄉村社會中的人,他與村民們朝夕相處,站在村民的立場而不是官方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這樣他可以得到鄉村社會的接納。
第二,鄉村司法的依據,并非國家頒布的正式法律,而是鄉村社會中沿襲已久的“情理”。
第三,鄉村司法的價值目標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現實法律哲學中的正義。
第四,駐村干部作為鄉村司法的載體。這是個包含了豐富意蘊的符號,角色和制度安排,。駐村干部是個媒介,是個平臺,以之為基礎,政治國家的一直要通過駐村干部來體現和貫徹。他同時也是鄉村社會的一面鏡子,是鄉情、民情的一個傳感器。
另一份調查關于審判方式改革以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該調查以鄉土司法審判為主要內容,從社會學上理解當代中國的審判方式,對一個鄉鎮法庭的審判方式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把調查報告中的相關信息概括起來,里心審判方式形成的背景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地域偏遠,位于典型的鄉村社會。其次,該法庭與其他法庭一樣,適用同一套法律。第三,從法庭與社區居民的關系上看,他們處于平等交融的狀況。第四,該地區屬于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區。
作為僅有四名成員的里心法庭,三名法官,一名書記員,該法庭仍然按照現代法治理念進行運作。但里心審判方卻是這樣的:法官們要離開法庭駐地,定期不定期的到更偏遠的山區巡回辦案,因為,偏遠山區里發生的訴訟,爭議標的都較小。為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同時使當事人免于因訴訟成本而放棄訴訟,近年來,里心法庭在最大限度拓展法庭的管轄空間,并堅持巡回審判,其中更包含著法官們在辦案過程中的額外勞動與道路上的艱辛。
里心在審判中,對當地的風俗慣與正式法律重的沖突之間的認識是:在特定的地區,風俗習慣具有法律的性質。里心及審判方式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意識大山深處親戚神圣的國徽、司法的天平;二是以便民利民的方式,為社區民眾提供了一個說理的方式。
但是,我們從中發現:法律對社會現實的回應還不夠,當今眾多的法學理論,對西方法律的借鑒成為一種趨勢,在解決中國現實問題,難免趨于隔膜,如隔靴搔癢,這呈現了一個趨向:當代中國的法律學術并沒有根植于中國實踐,沒有根植于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農民的真實生活,法學學者的言說也沒有很好的融入到現代中國的學術傳統中。誠然,法治進入農村有巨大障礙,但正因此,才能增強問題意識與解決能力。
前述兩種模態的鄉村司法,都在追求“定紛止爭”,并結合鄉村文化解決糾紛,與現代化法制的要求相比呈現鄉土特色。但這樣的司法模式卻在廣大的鄉土中國上有著現代法制難以超越的效應。城鄉分化導致了城鄉司法態勢的迥異,勢必也要求正式的法律規則在現階段結合實際,對目前這種極具民間性、鄉土性的司法模態達到平衡與共存。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
(作者簡介:何 馨(198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