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地征收過程中的利益博弈狀況仍是農民處于弱勢地位。政府作為公利代表者,作為利益博弈主導方理應站在社會公正的戰略高度上均衡各方利益,將自身定位在行政正義的踐行者、社會公正分配機制的構建者和完善者、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締造者角色上,以促進社會更加正義和諧。
農地征收是最容易引起社會沖突的敏感地帶之一,政府在此過程中一直發揮著積極的維穩作用。然而,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定位不夠公正,在農地征收中沒有合理保護農民利益,把農民的不滿推向了在“沉默中爆發”的極致。如何定位政府在農地征收過程中的角色,避免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溫家寶語)?文章運用社會公正的相關理論,對政府在博弈中的角色定位進行論析,以促進政府農地征收工作安穩進行,實現社會經濟包容性發展。
一、基于公正理念對我國農地征收利益博弈過程的審視
公正是政府作為資源分配的權威主體,“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在農地征收的利益博弈中最怕出現不公正,正如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強調: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是最大的惡。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是一個自利主義者,公正價值早已淪為服務于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為此不息犧牲部分群體的利益。這種不公正在農地征收利益博弈鏈中鮮明表現為:
農民權益在農地征收中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利益博弈的弱勢群體。據國家權威統計,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自改革開放以來不公正的土地征收造成農民經濟損失高達20000億元。在行政權威的壓制下,農民往往會受到來自政府不同方面的壓力,只能在服從與不服從博弈策略中選擇前者,如果不服從而采取上訪、訴訟甚至暴力抵抗,利益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招來更大風險。
二、公正視角下政府在農地征收過程中的應然角色
幾近8億農民的利益如果長期得不到公正對待,將會威脅到黨執政的合法性根基。黨政在新時期提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的執政理念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誠如亞當.斯密所言,“正義是支撐社會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不結實或者不端正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座宏偉而龐大的建筑肯定會在瞬間土崩瓦解,頹然傾塌”。
(一) 政府理應成為社會公正的捍衛者,促進社會秩序正常運行
政府性質決定其有義務利用人民賦予的公共權力“發展和協調社會的公共利益,保衛社會成員的基本平等權利,并維護社會正義”,“一個適當的政府,其基本任務就是維護正義,這也是人們需要政府的惟一正當的理由和原因”。在農地征收中各方利益糾纏不清并且威脅到社會穩定時,需要一個威權機構即政府去充當社會公正精神的代言人,號召人們繼續保持社會契約不受破壞。
(二) 政府理應成為保護弱勢群體的責任體,為各社會群體服務
社會公正理論要求政府務必由經濟人角色回歸到公共服務者角色,重新確立“公益人”意識,為各社會群體服務。為了防止農地征收博弈過程中的利益沖突超出社會承受力造成社會動蕩,政府應不偏不倚地主持公正,做好社會利益群體的利益均衡工作,特別是保護弱勢群體——失地農民的利益工作,確保“即使是最無助、占有社會財富最少的人,其正當的利益也不會因為其無助和貧窮而受到傷害”。
三、政府在農地征收過程中公正理念的貫徹落實
(一)行政正義的踐行者
行政正義指行政機關及其行政人員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為一般理性人所認可和接受。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代理人,首先就應是行政正義的踐行者,否則就喪失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資格,孔子的“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說的正是此理。所以,政府要以行政正義為農地征收工作的向導,樹立和踐行科學的行政正義觀,減緩利益分配不公的矛盾。
(二)社會公正分配機制的構建者和完善者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社會公平和正義,其核心內容,就是利益收入分配的平等。解決當前農地征收中的利益沖突問題,最重要的是以政府為首,構建和完善以社會公正為核心的分配機制。在農地征收過程中農民是利益博弈的弱勢群體,政府理應兼顧農民當前和長遠的利益,提高和細化征地補償標準,必要時還需放棄一些稅費收入,提高開發商的營業稅以更好地補償農民。
(三)公正的市場環境締造者
“我們所學的關于看不見的手的最早成果之一是,它是有效率的,但是它對公正或平等卻是盲目的”。因此,政府應規范市場環境,打擊開發商野蠻拆遷行為,從立法上盡快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土地交易市場;從道義上一視同仁對待每個參與市場的群體,通過道德和法制等形式確定其權利和義務,在農地征收市場上營造正義氛圍。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文曉波.農地征收過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1).
[3]詹世友.公義與公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