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的詩歌翻譯領域,許淵沖是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家之一,他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詩歌,為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其中包括大受讀者好評的李清照詞集《漱玉詞》。許淵沖是詩體譯法的推崇者,他嚴格遵守押韻,在《漱玉詞》中亦是如此,然而過度追求壓韻會造成其他方面的不足。筆者歸納了以下幾點:
因韻損意
在《漱玉詞》的許淵沖譯本中,會發現許多原文中沒有而譯文中存在的表達形式。許教授之所以這么做是想達到押韻的效果,但是無形當中改變了原詩的意思。如: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鳳凰臺上憶吹簫)
Incense in gold
Censer is cold;
I toss in bed,
Quilt like waves red.
Getting up idly, I won’t comb my hair,
Leaving my dressing table undusted there.
這首詞寫于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在首句中,許淵沖將“被翻紅浪” 翻譯成:
I toss in bed,
Quilt like wave red.”
原文意為女主人公在丈夫遠離之際心情十分失落,起床后無心疊被,任由“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卷起層層紅色的波浪”,但是在譯文中,許淵沖為了與后句的“red”押韻而增添了一句“I toss in bed”,意為女主人公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因而被子卷起了一層層紅色波浪,這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有所出入。
因韻損自然
William Wordsworth曾說過:“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作為詩歌的載體,詩歌的語言一般都是自然不造作的。但是為了達到押韻的效果,許淵沖不惜使用大量倒裝結構,使讀者讀起來難免有些拗口不自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1.將形容詞放于名詞后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減字木蘭花)
“Afraid my lord might think
My face is not so fair as that of flowers pink.”
這首詞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個側面,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一系列動作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愛美和好勝的脾性,自然而不做作。但是許淵沖放著“pink flowers”的正常語序不用而采用“flowers pink”的倒裝語序,正是為了達到 “pink”和 “think”的押韻。但是這破壞了原文中的自然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例子,比如: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攤破浣溪沙)
Your blossoms like ten thousand golden grains so light,
Your leaves seem cut from thin sheets of emerald bright.
倚樓無語理瑤琴”(浣溪沙)
Silent, I lean on rails and play on zither cold”
2. 將動詞放于副詞后
眾所周知,在正常的行文習慣中,動詞一般放于副詞前面,但是許淵沖為了押韻,執意打破原有的語序,將順序倒置。如:
見有人來,襪刬金紁溜。 (點絳唇)
Seeing a guest come, she feels shy;
Her stockings coming down, away she tries to fly.
這首詞描述的是李清照第一次見到趙明誠的場景,原詞運用口語化的詞匯生動自然地表露出了少女緊張害羞的心情。譯文中的 “fly away”本是一個非常貼合情境的口語化動詞詞組,但是許淵沖將這兩個詞拆開,并將 “away”置于“fly”前面,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達到與“shy”的押韻,押韻本無可厚非,但是若刻意追求押韻而損失了原文的自然美,可謂得不償失。
相關的例子還有:
歸鴻聲斷殘云碧, 背窗雪落爐煙直。(菩薩蠻)
Returning swans not heard, clouds break in azure skies;
Snow falls from window-sill, straight I see incense rise.
禁幄低張,彤欄巧護, 就中獨占殘春(慶清朝慢)
Beneath the curtain hanging low,
Behind the railings painted red,
Alone the peonies glow
In springtime not yet dead.
3. 打破意群
為了押韻,許淵沖教授有時會打破意群,把自然流露的感情打亂了。如:
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怨王孫)
Who will send from my bower letters for my dear?
Long, long will my grief appear!
這首詞中,作者將對丈夫的思念寫在信中,卻無法投遞出去,不禁發問“樓上遠信誰傳”,自然而真切,但是在譯文中,譯者將介詞短語“from my bower”置于動賓意群“send letters”中間,打破了原有的意群,也將原詩帶給讀者的自然真實的感受打破了。
因韻損風格
詩歌是內容和風格的統一體,嚴格追求尾韻,肯定會導致其他方面無法顧及到。尤其是在風格方面,尾韻使用過于頻繁會導致整首詩歌聽起來像打油詩,從而影響了原詩的風格。比如:
淡蕩春光寒食天, 玉爐沉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秋千。(浣溪沙)
Spring sheds s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
Waking, I find my hairpin under the pillow stray.
The swallows not yet come, a game of grass we play;
Willow down wafts while mume blossoms fade away.
In drizzling rain at dusk the garden swing won’t sway.
這首詞寫于李清照少女時期,通過暮春風光和閨室景物的描繪,抒寫了女詞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所用的詞匯樸實清新,感情自然,但是在譯文中,許淵沖頻繁使用/ei/的尾韻,讀起來不像一首表達自然情感的詩詞,反倒像玩文字游戲的單調說唱。而且這種aaaaaa的單調押韻在英文詩歌中并不常見,讀起來會給讀者帶來枯燥的感覺。
綜上所述,詩體譯法運用不當,過度重視押韻可能產生各種不足之處,其實,詩體譯詩和自由體譯詩不應互相對立、互相排斥,而應取長補短、互為彌補。
參考文獻:
[1]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2]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熊 婧(1985-),女,江西九江人,碩士,南昌工程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