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追溯了孫悟空的形象從《西游記》到當今的《大話西游》以及《悟空傳》的發展源流。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源于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其后被藝人說成傳奇歷險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吳承恩據此撰寫成了這部鴻篇巨著。四百多年來不斷流傳,其中孫悟空的形象可謂是婦孺皆知,更被后來許多導演、編劇、作家以各種形式重新編排和演繹。有經典的1988年央視版的《西游記》及其后傳,六七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的《西游記》系列電影,掀起“無厘頭”浪潮的香港電影《大話西游》以及后來的《情癲大圣》,隨著網絡的普及而風行一時的網絡文學《悟空傳》等。當然還有國外對《西游記》的解讀和發展,比如日本的《龍珠》動漫,以及美國版的《西游記》等。
這些后代人對《西游記》的不同的演繹與發展,不僅與個人對原著的理解不同有關,更有著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就拿《大話西游》來說,它體現著后現代思潮中的解構主義。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失去了自主性,同時,還忍受著內外的壓力而焦慮、苦悶、彷徨、憂郁、孤獨、無助,隨波逐流,無所適從。人漸漸淪為機械和理性的奴隸。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抗傳統,挑戰權威,追求娛樂。“大話”浪潮就是對經典的解構,在新的時代下賦予新的內涵。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大部分對《西游記》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發展都是在抓住其形象特征的基礎上,或順勢演繹或反向顛覆的。在《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人物沖突尖銳,很好地暴露了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所以以此為切入點,探究孫悟空、唐僧、豬八戒這些人物形象發展源流。
在原著中,孫悟空被吳承恩塑造成一個英勇強悍,桀驁不馴的幾乎完美的神猴形象,而又率性純真、活潑可愛、有情有義。在第二十七回中,他“橫擔著棒”,剖山路,上高崖,不懼虎狼狐兔,也無畏大蟒長蛇。“布施手段,舞著鐵棒,哮吼一聲,唬得那狼蟲顛竄,虎豹奔逃”,真真是一副勇敢的形象。看到妖精變成的少婦,他二話不說,上來就打,當妖精又變成老婦人和老公公的樣子,盡管他知道師傅要念緊箍咒,依然是相信“虎毒不吃兒”,恪盡職守的斬妖除魔。對于師傅的不理解和豬八戒的誣陷,他都不真正放在心上,委屈也罷,疼痛也罷,他都可以不計較,只求做好自己保護師傅的職責。為了讓唐僧識破妖精的伎倆,他毫不掩飾的說出自己曾經做得壞事,“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莊臺,或變醉人,或變女色。”說的坦蕩而率真。但是唐僧依舊不相信他的話,于是他諧謔到“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木,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方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不禁讓人捧腹大笑,可見其可愛之處。當孫悟空終于鏟除了妖精,唐僧又在豬八戒的鬼話的煽動下,毅然決定要趕孫悟空走。即使受盡了委屈他,仍然是變身成為四個行者,只為讓師傅受自己一拜。最后聽到“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還是會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真是有情又有義。
在《大話西游》中孫悟空幻化成了被貶下凡間的斧頭幫幫主至尊寶的形象,在情場中摸爬滾打后,最終選擇了做回孫悟空,陪師傅西天取經去。故事的開端是孫悟空和牛魔王謀劃偷走月光寶盒,并殺害唐僧。被觀音知道后,要將悟空處死,在唐僧請求的請求下,只被罰其五百年后做人。這是由于導演劉鎮偉對于孫悟空無法無天,叛逆形象的理解,他以為孫悟空如此叛逆而追求自由的人,在逃脫了五指山后,應該殺掉唐僧,而不是護送他西天取經去。至尊寶對于一見鐘情的白骨精和后來真正的愛人紫霞仙子,都付出了真情,雖然已經太晚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孫悟空也有了普通人的缺點,他企圖逃避責任,為了得到月光寶盒還欺騙了紫霞,紫霞死后把怒氣都發泄在牛魔王身上。這使得孫悟空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廣的內涵,在更多人身上找到了理解和認同。另外,在原著中,孫悟空作為一個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毛猴,還是逃脫不了如來佛的手掌心,甚至要因為緊箍咒時時受到唐僧的牽制,最終還是做了如來封的“斗戰勝佛”,或許也體現了對現實命運的無奈和妥協。《大話西游》中對孫悟空形象的悲劇性進行了進一步闡釋。至尊寶企圖逃脫責任,做一個自由的無賴,然而在經歷了情感的糾葛,命運的無常后,他明白了個體的渺小和無奈,決定承擔起責任,自己選擇但上了緊箍咒,放下愛情,隨唐僧西去。
而在網絡文學《悟空傳》中,孫悟空更成為了一個悲劇的英雄。他受到神仙的制約,想要抗爭卻沒能成功,想通過招安獲得一席之地也不得,在天宮大鬧一場,失敗后被洗腦,最終成為可悲的衛道士。這似乎是年輕人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執著,磨平棱角,削平腦袋擠入主流社會的反映。
當然,現今社會中對《西游記》的解讀不只以上提到的這些例子,譬如美國版的《西游記》中孫悟空有著典型的西方英雄主義色彩,而日本版中孫悟空竟然還和女性唐僧相愛了。縱觀這些對《西游記》中人物形象的發展,大體都是在把握對原著中形象各種特征的基礎上,融合時代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做的各種角度的新的解讀。與創造新的藝術形象以表達這些觀念相比,對原有藝術形象進行改變或解構更能體現其顛覆性和沿革性。
參考文獻:
[1]吳承恩.西游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
[2]今何在.悟空傳[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邱實,女,滿族,河北人,本科,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