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職教育得到迅猛發展,,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尤顯重要。作為老子思想的集中體現的《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文章針對高職學生道德現狀和德育工作瓶頸,通過對老子《道德經》中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等寶貴資源的梳理及分析,明確高職德育工作目標,豐富高職德育工作內容,創新高職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今本老子《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共五千言。兩千多年來,老子的德育觀和孔子的德育觀相互補充,對中華民族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老子《道德經》的德育思想體系
(一)明確的德育目標
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是我們確定德育方針。而老子筆下的自有全面發展的人是一位悟道、體道、弘道的“圣人”。因而,培養“圣人”成為老子德育思想的終極目標。
老子筆下“圣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守道同德、圣人氣象、理想中的治者。“圣人”不僅要具有以上三個品質,還有持有以下的人生態度。第一,守柔處弱。第二,謙下不爭。第三,功成身退。這就是老子德育思想所要求培養的人才的目標。
(二)豐富的德育內容
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從《道德經》可以梳理出慈愛萬物,崇儉抑奢,誠實守信,謙虛不驕,知足知止等德育思想。
1.慈愛萬物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老子身處亂世,目睹殘酷的社會,深感人與人之間缺乏愛,因而極力加以闡揚“慈”。
2.崇儉抑奢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五十九章) “嗇”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老子又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以及“少私寡欲”(第十九章)這里的“儉”、“寡欲”要求人們要節約人力、物力,在生活中抱有一種勤儉節約的態度。
3.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在其書第二十三章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說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會相信。另外老子也告誡說:“輕諾必寡信”(第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那么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三)玄通的德育方法
在老子的德育體系中,從“道”的特性引出了一系列道德教化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言之教”的潛移默化法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老子德育方法的經典表達。“行不言之教”教導教育者要站在宏觀的高度,建立一種教育的整體環境,使受教育者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漸進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老子認為客觀事物的發展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凡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六十四章)老子告訴我們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重要性。另外,從老子《道德經》中所提煉的“滌除玄覽”的直覺內省法,“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導教育法,“柔弱勝剛強”的情感教育法,“反者道之動”的以逆向思維等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對高職德育工作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高職院校德育現狀剖析
近年來,高職院校德育現實依然嚴酷。不論是培養目標、教學組織方式,還是學校基礎條件具有鮮明的特殊性。而且,許多畢業生的道德品質被用人企業懷疑,缺乏誠信、不懂禮貌、缺失責任感等負面道德評價。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總體上呈現出了與兩個文明建設相協調的發展態勢,但也可以觀察到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種種道德困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道德素質下滑的趨勢。
第一,公德踐行能力較弱、法紀意識淡薄。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隨處可見亂丟垃圾、就餐插隊、缺乏文明禮貌、毀壞公共財物、看見別人處于尷尬境地而幸災樂禍等等不和諧的場景。更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亂紀行為的發生。
第二,誠信缺失現象突出,弄虛作假嚴重。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簡歷注水花樣百出;投機取巧追逐名利;信用意識缺乏,其中包括騙貸逃貸、拖欠學費、隨意違約。
第三,過分關注個人利益,社會責任感淡化。不少學生在對個人、自我的強調上過分夸大。同時由于社會責任感、尊重他人、團隊合作之類的現代觀念,并未與個人意識同時確立,因此很容易滑向功利主義,甚至走入唯利是圖的泥潭。
第四,片面夸大經濟利益,拜金主義盛行。很多同學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認為金錢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在此思潮的帶動下,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偏離與做人的失敗。
(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
近年,許多高職院校只重視顯性工程,而對隱性工程(例如德育工作)則抱有可抓可不抓的心態。所以大部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比較薄弱,德育水平整體不高。
第一,德育目標的理想化,使學校德育工作變得“務虛”。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道德缺陷,高職德育工作應該以大學生人格培養為目標,在根本上培育學生的理想、情感、道德、品質在健康正確的向度上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針對性和日常性,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從而加強德育目標的針對性和具體化。然而高職德育往往滿足一些表面的活動,活動的目的比較單一,很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
第二,德育內容的空泛,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因脫離現實而被弱化。當前多數高職院校“兩課”教學是對學生進道德品行教育的主陣地,它以一定的課時與學分為基礎。然而“兩課”的教學長期以來只重視教師講授,注重教材,側重課堂教育。
第三,德育方法的機械灌輸,導致了德育實效性被削弱。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德育方法只注重強調理性知識,沒有把理論與表現相結合;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外在的強化灌輸,而忽視受教育者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這種教學方法會造成學生課上課下兩個樣、課內課外“兩層皮”的后果。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
三、老子《道德經》對高職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高職德育工作以追求真樸之德為目標
老子認為,德育目的就是要培養能夠悟“道”、體“道”、弘“道”、惟“道”是從的“圣人”。他主張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去偽去飾。他認為這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德育目標過高,而且提出的要求與高職學生的總體身心發展特點相脫節,沒有真正發揮出德育的積極作用。究其原因,重視人的社會屬性而忽視人的自然屬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在當前高職德育工作中,我們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倡導熱愛集體、助人奉獻、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信念,這是正確的,但這些都是人的社會性,僅僅強調這些是不夠的,還應考慮讓大學生形成自然人性的真樸之德。當然,任何認識和實踐都不能趨向極端,應該使基于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認識和實踐統一起來,力爭全面發展,德育工作作為一項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人、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德育工作的終極目的和歸宿。
(二)高職德育工作以培養道德情感為內容
正確的道德情感可以使個人的心理欲求能與道德規范相一致。 老子十分重視道德情感的培養,其道德準則之“三寶”中的“慈”蘊含著無微不至的關懷體貼,寬容深沉的素樸真情。老子還認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八十章)不是真的無欲,而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在老子看來,道德情感不僅存在,而且還是很重要的。
當前高職生知行相脫節現象很嚴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當前高職德育多重視道義上的講授,而忽視了情感的重要導向作用。借鑒老子這一觀點,高職德育工作必須高度重視道德情感的培養。
第一, 學會關愛,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基礎。高職德育工作者,必須重視與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他們的“良師”和“益友”。
第二,改善教學模式,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關鍵。高職德育教師要有較廣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能真正滿足學生道德學習的深層需求。課堂教學組織上,教師也要努力將以理服人與以情動人有機統一起來,用生動的事例引發他們對道德的聯想,加深對道德知識的理解。
第三,情感性道德教育實質性低迷的內在原因——作為終極價值取向的信仰缺失成為了關鍵。如何在回歸了的生活世界中去達到道德養成的目的,道德教育的重點落到了尋找將認知和實踐兩者之間聯系起來的這一紐帶上來。以直覺體悟出的“道”,能真正成為內化于心中的信仰,使知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同一。
(三)高職德育工作以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整合為方法
新形勢下,借鑒老子的德育方法,有利于增強高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增進學科之間的有效滲透,使高職德育工作體現思想性和知識性的融匯貫通,增強高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老子所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滌除玄覽”、 “柔弱勝剛強”和他倡導的“自知者明”、“道法自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者道之動”是分別是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代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就好比德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二者各具特色,但也有其局限性,為了強化德育作用,必須整合二者的關系,以爭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積極探索網絡教育法。網絡教育法兼有顯性教育法與隱性教育法的部分特征,它是教育主體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可以建立德育網站、網頁;可以利用電子郵件開展調研、心理咨詢和各種競賽活動;可以利用OICQ開展德育。網絡教育法一方面拓展了顯性教育的空間,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高的成效。另一方面,為隱性教育構筑了更廣闊的互動平臺,促進了個性發展。
第二,借鑒心理咨詢法。心理咨詢法兼有顯性教育法專門化、公開化、正規化的特征和隱性教育法無強制性、淡化政治性色彩的特征,它處于二者的交叉地帶。心理咨詢可以開展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個別咨詢保密性、可控性強。有利于求詢者毫無顧忌地表現自己,咨詢者深入、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團體咨詢可以從“雙向性”影響變成“多向性”影響。大學生之間的相互感染力強,集思廣益,形成互補,容易形成解決問題的“集體議程”。
參考文獻:
[1]湯偉俠.《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對道教的影響[J].社會科學研究,2000(1).
[2]詹劍鋒.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董京泉.老子“不爭”思想之辨析[J].北華大學學報,2007(6).
[5]于大海,李春花.論隱性教育的特點及其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
(作者簡介:辛屾淼(1985-),女 ,河南信陽人,碩士,助教,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劉若實(1981-),女 ,河南周口人,碩士,講師,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