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它能表達情感、渲染情緒,但若將音樂這一元素運用到新聞節目中,則更能體現其妙處,尤其在廣播節目中,它能極大地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一、亮化細節,升華主題
每篇新聞稿件都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昂揚有力,有的深沉堅定,有的悲憤凝重,有的喜悅明快,有的豪放舒展,有的細膩清新,音樂就應抓住稿件的主基調,選擇時力求符合稿件的背景和情緒。比如,前不久,淮北市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播出了一檔關于國家級歷史文物被竊的新聞,目的是要引起全民共同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節目的結尾,巧妙地運用了“塤”這種樂器,這一樂器本身屬于我國獨有的古代樂器,用陶土制作,它吹奏出的古樸、蒼涼的聲音與文物的歷史感十分貼切,悠悠遠遠,體現了歷史文物遭人漠視的悲涼,聽后使人生出警醒之意。
二、提高審美,營造氛圍
廣電這一電子傳媒從誕生至今也就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從語言的產生、發展及在運用中的規律有三重境界,即生態境界、規范境界、審美境界。這三重境界就像是一個寶塔形,塔基是生存境界,中間是規范境界,最高層是審美境界,達到了審美境界的作品便是精品。播音語言審美的意思就是傳播過程中不僅僅給你信息,還要給你美感,這是語言的獨有魅力。
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是人聲的延伸、人物情感的變化,也是廣播作品感染觀眾的重要手段。
三、豐富感受,變化節奏
在播音中,節奏是指有聲語言運動的一種形式。節奏是由全篇稿件生發出來的,播音員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循環往復。就節奏的類型而言,有高亢型、緊張型、輕快型、低沉型、舒緩型、凝重型。這六種類型在不同的稿件中有不同的組合,但不是并列,而是以某種類型為主,其它類型滲入其中,既表現了節奏的具體性又體現了節奏的豐富性,在具體運用上可以欲揚先抑、欲快先慢、欲重先低等等。
音樂更是有節奏的,而且這種節奏感更為清晰、強烈,它也有或明快或舒緩之分。我們熟悉的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中,就是用節奏高亢激越的嗩吶聲和咚咚鼓聲,來刻畫男女主人公的吶喊和心聲,而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用節奏舒緩的主題音樂《送別》來表現主人公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播音節奏和音樂節奏在具體稿件的運用中是可以和諧一致的。如在稿件《留住月餅留住傳統》中,稿件反映了作者對傳統月餅的留戀,開頭一句“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圓又甜”,讓人很自然地想起一首老歌《爺爺為我打月餅》,襯在開頭,純真的童聲一出場,就撩起了人們對往事的回憶,也勾起了人們對傳統月餅的懷念。這種舒緩的節奏與下面段落形成了一定對比。從第二段開始,“一位來自廣東的王先生對記者說,今年中秋沒回家,本想買幾個家鄉產的月餅嘗嘗,寄托對親人的思念,但面對各種精美月餅,始終找不到小時侯吃的幾毛錢的那種月餅的感覺”。緊接著就是對月餅市場的一系列調查,對當前一些“變相、變味”的月餅現象提出置疑和否定。
四、轉換段落,刺激聽覺
這一作用主要運用在缺少形象而邏輯性強的體裁,如在消息類新聞作品中。我們知道,作為電子傳媒之一,廣播有著許多傳播優勢,但是也同樣無法克服“先天”缺陷。比如容易產生歧義,因為訴諸聲音的廣播通過播音員語調、語勢等變化可以傳達出不同的信息,對于聽眾理解信息有著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人們在信息傳遞中只有7%用語言、38%用聲調(高底、快慢、長短),其余55%靠表情,在失去手勢、表情等非語言手段的輔助后,單純依賴詞語、語調、語音、節奏等,傳達的信息可能會產生偏差。此外,由于廣播聽眾處于一種半接受狀態,并非專注收聽,尤其是在消息類新聞節目中,聽者難免會產生一種聽覺疲勞,這時運用一些音樂,就能刺激聽覺,緩解“疲勞”,使這類廣播節目揚長避短。消息類稿件一般簡明扼要,穿插音樂也應簡短,能體現節目風格,或大氣或輕松,可單條插播,也可幾條消息后插播,這樣能起到歸納、分隔的作,在聽覺上容易產生一種休息、過度的感覺。
其實,音樂在新聞節目的作用,還有豐富人物形象、轉場等。音樂的這些作用對于某一篇具體的稿件來說都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幾種作用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正是這幾種作用相互影響,才最終達到的良好的聽覺效果,就像在《留住月餅留住傳統》中,稿件開頭使用的音樂,既改變了節奏,又達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
五、在具體的運用中,要切實注意以下問題
1.音樂宜巧用,切不可濫用。音樂固然很動聽,很能打動人心,但新聞節目畢竟不同于文藝節目,嚴謹、莊重仍是新聞節目的主基調,所以音樂不能濫用,就像飾品一樣,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全身掛滿了飾物,即使飾物再貴重,也難免會使人庸俗不堪。同樣的,如果在一篇稿件中,胡亂使用音樂,且音樂種類繁多,就會使節目聽來不倫不類,不但起不到加強可聽性的效果,反而削弱了節目的權威性??傮w來說,要從稿件類型和要求出發,把握稿件主題和脈絡,力求使音樂與稿件基調一致。
2.播音語言與音樂語言分清孰輕孰重,音樂不可喧賓奪主。在新聞節目的表述中,播音員的語言表達始終是重要的,無論是稿件主題的提煉、稿件段落層次的介定,還是內在語言處理、基調的把握,播音員的表達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音樂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另外,音樂的選用一定要與播音協調,甚至要考慮播音員的音色、風格、氣質等,力求統一。
總之,為新聞節目配上一些音樂“飾物”,目的是讓廣播節目揚長避短,增強可聽性。它是對當下影視語言的一種有益借鑒,并滿足受眾對節目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是對新聞節目的一種包裝手段,符合廣播發展的潮流。
(作者簡介:魯東熙(1967-),女,山東威海人,淮北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