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顧了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一系列概念及原理,力圖闡釋其和大學英語教學的密切聯(lián)系,旨在論證:恰當運用觀察學習理論,可以有效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行,人們越發(fā)注意到大學英語教改的必要性;而隨著人們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理解與解釋的不同,社會上出現(xiàn)了許多教學流派。然而,英語教學的效果依然不能讓社會滿意,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筆者以為,與其盲目趕潮流,不如加強基本功訓練,在這方面,班達拉的觀察學習理論為讀者提供了貌似古老而嶄新的視角。
二、理論闡釋
(一)榜樣與強化
傳統(tǒng)的行為主義者華生提出刺激—反應的公式。后來,斯金納批評這種反射行為只能解釋人類行為中的很少的一部分,進而提出操作性行為,即刺激—強化—反應公式。例如,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就可能花更多時間泛讀英文資料;反之,若覺得枯燥無味,可能會選擇其他活動替代閱讀。斯金納強調行為結果的影響,固然能夠使研究者按預期對被試進行干預,但是社會生活是復雜而多樣的,學生的學習也是豐富而多采的。
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大部分學習不是行為結果的塑造過程,而是更有效的直接學習榜樣的過程。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及其后果進行的習得”。該理論十分重視榜樣(替代性強化)的示范作用,學生正是通過榜樣的啟發(fā)與引導才領會行為的心理表征進而表現(xiàn)出恰當?shù)姆磻?/p>
按照班杜拉的說法,榜樣應具備以下特征。第一,可學性。黃繼光,邱少云,甚至雷鋒,都已成為歷史中的經典人物,在當時當?shù)仄鸬骄薮笞饔?,然而,新社會的學生有著新的任務與方式,這些歷史人物已不再新穎。第二,典型性。榜樣人物身上必須具有獨特的品質,而且這些品質正好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追求目標,例如科學家或企業(yè)家等等。第三,多樣性。不同的學生應該樹立不同的榜樣,因為個人的理想有著不同的方向,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搞一刀切了。
(二)觀察學習的過程
第一,注意階段。一般而論,學生比較關注那些成功的人物。另外,觀察者與榜樣的關系的遠近親疏會影響習得的效果。例如,當學生注意到榜樣的某方面特質與自己的相似,就更渴望接近榜樣以求進一步了解。
第二,保持階段。當觀察者注意到榜樣的行為以后,就會將其儲存到大腦。班杜拉認為,觀察者先將行為轉換成記憶表象,再進行言語編碼,表象和言語共存于頭腦之中。
第三,再現(xiàn)階段。在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生盡力使自己的行為與榜樣保持一致。僅僅通過言語編碼,還不能保證習得行為的準確再現(xiàn),所以,適當?shù)哪7戮毩暿潜匾摹?/p>
第四,動機階段。學生之所以會模仿榜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能增加被強化的機會。班杜拉把強化分為替代性強化,直接強化和自我強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將外部強化轉化成內部強化。
(三)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形成和實施要達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動過程的能力判斷”。首先,自我效能感是對個體能否實現(xiàn)目標的預期,產生于行為之前。其次,它和能力不同。它主要針對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具體任務,例如,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造出一個理想的英語句子,但其英文的綜合能力不一定就與該句子成正比。最后,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任務的主觀判斷。在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過程中,家庭、伙伴和學校三個外部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關注的是學校的影響。
“教育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模式的過程”,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產生的行為能夠被社會所接受。我們必須承認,學習者自身的興趣是教育目標的首要基礎,順應其興趣的教學更容易使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同時,學生必然要走向社會這個大舞臺,個性的張揚是否符合社會的標準,是否與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一致,也應該是學生與教師關注的問題。
班杜拉指出,“憑借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的綜合作用,學校里的課堂教育影響著學生對認知能力與自我效能的知覺與判斷”。單純追求分數(shù),在課堂上訓練做題機器快速解題,只能迫使個別學生循規(guī)蹈矩,大部分將處于被動狀態(tài),何談自信心的培養(yǎng)? “環(huán)境是否具有威脅性既取決于環(huán)境本身又決定于個體應對環(huán)境的自我效能感”。壓抑的課堂環(huán)境與受壓抑的學生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三、英語教學與觀察學習的聯(lián)系
觀察學習的理論基礎是三元交互作用論,即行為、心理與環(huán)境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類的外顯行為。首先看行為與心理。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而言,人在做事之前一般會有一個大致的預期或稱目的性,它起到引導行為的作用。再來看環(huán)境與心理。社會個體的心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植根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已然轉化成和諧共處,同理,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出學生參與的熱情。因此,班杜拉做出結論說,“人的行為受心理與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而且三者是交互作用”。這種視角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框架,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觀點結合起來,既強調行為的操作過程,又重視行為產生過程中的內在心理。
英語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外語(區(qū)別于二語),這就決定了英語學習必然是一場持久戰(zhàn)。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自我效能感地獲得呢?
第一,英語學習經歷。個體以往的經驗會自覺而適當?shù)貎Υ嬗谟洃浿?。如果個體回憶到的信息是積極而輕松的,那說明該個體認為自己是相對成功者。
第二,教學目標的設定。教育界熟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可以在此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當目標難度略高于學生的能力,并且保證學生通過努力能夠解決時,最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
第三,學生的歸因方式。“人們對學業(yè)成敗的解釋主要有四個因子,即能力、努力、難度與運氣”。若學生將英語學習成功的原因歸于外部不可控因子,如難度小,運氣好,自我效能感就不會增強;若歸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就會獲得自我效能感。
四、觀察學習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大學英語的教學方式與目的均不同于中等教育,結合班杜拉的理論,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如下的應用方式。
首先,創(chuàng)設和諧的聽力環(huán)境。聽力本身是一項高強度的訓練活動,要求聽者全神貫注,努力獲取所需信息。教師應該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聽力材料以激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聽力自我效能感與成績的相關關系高于聽力策略與成績的相關關系”。
其次,同伴互助最利于口語能力的提高。就中國的大學英語課堂而言,筆者以為,教師只能扮演引導人,更多的是讓大學生自己找話題,再由同伴監(jiān)控表達,因為“大學生需要同伴(相對于教師)的言語勸說與激勵且效果明顯”。
這正好符合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的解釋。
再次,以讀促寫。閱讀并非無目的的泛讀,筆者以為,不同的人應該閱讀不同的材料,前提是該材料本身或文章的作者可以作為學生的榜樣。閱讀也是學習他人寫作的一條重要途徑。理性認識的深度首先取決于感性認識的廣度,一個不能將自己的思想準確、清晰、詳實地表達出來的人,又怎能讓別人信服他的觀點的深刻性與豐富性?這里,模仿寫作恰恰為大學生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寫作訓練反過來必然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否則,寫作將成為無源之水而枯竭停。
五、結語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指出了模仿及替代性學習的意義,對當今大學英語教學依然起到核心指導作用。他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大學生學好英語的首要動力,大學生若能善用理論于方法的實際操作之中,英語學習效果必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證。
參考文獻:
[1]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Bandura.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entice-hall, Inc, 1986.
[3]Ralph W.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IIinois,USA.
[4]Bandura.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1977.
[5]Bandura.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37,1982.
[6]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7(2).
[7]Vygotsky,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9]朱莉.英語專業(yè)學生聽力自我效能感、聽力策略與聽力成績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22).
[10]孫妍.自我效能感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的培養(yǎng)與應用[D].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
(作者簡介:李良玉(1984-),男,江西省贛南師范學院外語系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