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新一輪課程的改革下,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基石就是問題意識的培養。文章通過對問題以及問題意識的內涵的界定及其對問題意識所需要的條件的分析,從而得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特別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其必備條件。
一、問題的內涵及其分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不一樣的問題,問題的產生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的一種困惑,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或需要研究談論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之意。這種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想象,通過對所學知識的疑惑進行發問,然后在發問中解決問題,從而對所學知識更加的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的科學精神和懷疑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完全理解所學的知識,但又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所學的知識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不盲從,獨立地探討什么才是真正正確的;
三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又認同所學的知識,但是還會在所學的知識上發散思維,逆向思維,通過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發現問題,從而獲得意外的知識。
二、問題意識的內涵及其培養所需要的條件
國內學者大多是從教育學的意義上理解問題意識的:“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
以姚本先先生為代表的眾多研究者認為,思維的問題性表現為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 稱為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一種和諧的寬松的氛圍,傳統的師生關系的教師的權威角色的過分突顯會導致學生不敢問等現象的發生,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會逐漸淡薄,甚至就不會了發問。
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的條件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了條件。理由如下:
一是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是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學生放松心態,沒有外部環境的顧慮,更能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之后還要敢于懷疑,這樣新的意外的知識才能獲得。
二是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強調學生要敢于質疑,不要害怕犯錯。學生在這樣的思維引導下會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全心全意的學習,并且會有意識地去發現問題。
三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會為學生的問題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這種氛圍是自由地愉快地以發現問題為樂趣的問題情境。學生在這種的氛圍下能夠暢所欲言,然后一起探討一起解決,當這種模式這種習慣這種思維一旦形成以后,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會不斷地上升的并不斷地發展的。
四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要求學生與教師之間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時學生之間也是人格上的平等的,大家要相互尊重對方,尊重對方提出的問題,這樣同學之間也會形成一種問題的氛圍。
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理論依據
一是高中生自身的特點具有社會性、動蕩性與自主性。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既保護高中生自身個性的發展,又引導他們形成獨立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政治課的一些問題有一些是單純課本中的理論問題,但大多數問題都是與社會生產、生活及個人思想和行為實際緊密結合的。由此,政治課的問題也表現出生活性、實踐性、人為性等特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對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最新新聞或最近動態事件敢于發問敢于質疑,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培養出敢于質疑具有創新思維的高中生。
五、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的策略
一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地觀念,要確立師生在地位上、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地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對話,以民主的教學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二是教師要有寬容精神。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重要的就是寬容精神。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其實質體現在三個方面:包容多樣性、寬容意外的事件發生和寬容錯誤愚蠢的問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因此提出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寬容地接受,構建和諧的教學共同體。
因此,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特別是在思想政治課這一特殊性質的學科中,讓學生敢于發問,敢于質疑,敢于創新都有賴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和諧氛圍中。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思想政治課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環境因素。
參考文獻:
[1]張素玲,鄭宇紅.解讀師生關系中的民主平等[J].大學師生關系,2010(05).
(作者簡介:劉志巧,女,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學科教學(思政)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