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方位詞意義復雜,用法多樣。在漢語國際推廣教學中如何讓外國學生較好的掌握這類詞的用法是重點也是難點。外國學生在使用該類詞語時,往往因不清楚這類方位詞語所表示的方位分布、引申意義和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現各種偏誤。文章從“上”這個最為常用也是較為復雜的方位詞語出發,從“上”的基本意義和引申意義兩個角度,展開對“上”這個方位詞使用規律和外國學生習得問題的探究,試圖總結出一些規則以幫助教學。
近年來,為了全面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國家大力扶持漢語國際推廣這項事業,孔子學院等漢語培訓機構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的成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研究也日趨成長。文章以本體研究為主,相關案例的分析為輔,以方位詞中的“上”為具體探討對象,從基本義及引申義兩個角度出發,分析“上”的意義及用法考察外國學生使用中的偏誤,試圖總結出一些能夠幫助外國學生有效提高方位詞“上”學習效果的規律。
一、“上”的基本意義和用法
(一)上”的基本意義
方位詞是表示物體空間位置的一類詞語。“上”作為方位詞的一種,它的基本意義與功能也是表示物體在空間中的某種指向和位置。在《現代漢語詞典》中, “上”的第一個義項為“位置處于高處的”。這個解釋簡單、通俗,但過于籠統、概括。呂叔湘先生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做出了更為細致的闡釋:a 位置高的,單用和“下”呼應,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b 名詞+上,擁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指物體的頂部或表面,如:山上、門上、臉上;第二個意思指范圍,有時是“里”的意思,如書上、報紙上、世界上、課堂上。通過呂叔湘先生的解釋我們大體上了解了“上”的基本意義和引申意義。上文中義項a與義項b中的前一部分為“上”的基本意義,義項b中的后一部分為引申意義。我們這里先討論其基本義。
總結呂叔湘先生的解釋,“上 ”的基本意義為:兩個物體時,在垂直位置上處于高點的那個物體的方位或方向叫“上”,或是某物體的頂部或表面的位置也叫“上”。通過具體的分析我們可以把“上”所表示的位置概念分成三種。
第一種,兩物體A、B分處于垂直坐標的高低兩點,并互不接觸。此時,處于高點的A的位置為“上”,指向高點物體A的方向為“上”。例如:“鳥兒從湖面上飛過”。此例中“鳥”和“湖面”從垂直方向上看,“鳥”高于“湖面”并互不接觸,是符合“上”的這一種位置關系描述的。值得注意的是,方位詞“上”的衍生詞“上方”,只能用于該種情況,它是對這一種位置關系的特指。
第二種,兩物體A、B同樣分處于垂直坐標的高低兩點,不同的是他們互相接觸,并且處于低點的B對處于高點的A有一種支撐和承載的關系。A的體積往往小于B的體積。當兩物體處于這種位置關系時,A的位置就是“上”。例如:“樹上有一個鳥窩”。此例中“樹”處在垂直坐標低點,“鳥窩”處于高點。“鳥窩”與“樹”之間相互接觸,“樹”對“鳥窩”有支撐與承載的關系,所以我們此時用方位詞“上”表示“鳥窩”的位置。
第三種,兩物體A、B互相接觸,并完全忽略其垂直方向上的位置,物體A與B主要存在的是一種附著和依附關系,例如:“墻上有幅畫”。此例中,“畫”附著于“墻”,這里“墻”與“畫”的垂直位置是不予考慮的,有時候甚至完全忽略相對的位置,只強調這一種依附關系,如:“腳上磨出了泡”,我們此時完全不知道“泡”在“腳”的何種位置,得到的只有“泡”處于“腳”表面這個信息。這時我們也用“上”來表示物體的位置。
綜上三種分類,包涵了“上”作為方位詞時所能表達的基本位置關系,對于第一種,外國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但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由于位置關系不清,基本意義掌握不熟會出現一些偏誤,下面我們就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安妮在床里睡著了。(在床上)
*我在街里騎自行車。(在街上)
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外國學生在作文里會經常出現一種偏誤類型,尤其是歐美國家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在一些該用“上”的地方錯用方位詞“里”。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對于基本概念的不清晰。這兩個例子中的物體位置類型都符合上文所總結的第二種關系,即接觸與承載的關系。第一個例子中“安妮”處于高點,“床”處于低點。“安妮”被“床”承載,所以此時位置關系須用“上”表達。同理,第二個例子也應該用“上”表示“我”和“街”的位置關系。其次,從歐美學生易犯此種錯誤并聯系到英語中的同類表達可以推測出他們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英語中往往會用“in”來表達上述例子中的情況,即“in bed”和“in street”。在教學初期,我們的漢語老師會用到類比的方法教授這些方位詞,他們往往會告訴學生“在——里”相當于英語中的“in+N(名詞)”;“在——上”相當于英語中的“on+N”。雖然這種說法在初期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并且適用于大部分情況,比如歐美學生基本不會在“在公交車上”、“在飛機上”這類型的表述中出現誤用“上”和“里”的偏誤,但遇到上文例子中的特殊情況就會由于母語的負遷移產生出“床里”“街里”這類中介語從而出現問題。對于這類型的偏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就特例具體講解方位詞之間的區別,比如上文的“上”與“里”就可以具體講解諸如:“上”的指向性及“里”的范圍性;“上”一般表達物體間垂直位置關系,“里”則多表達物體之間的包含關系等內容,另外還可以以學生的母語作為對比,分析其異同,幫助外國學生記住這些詞的特性,克服負遷移現象的產生,減少偏誤。
此外,外國學生在使用“上”所派生出的雙音節方位詞時會出現如下類型的偏誤:
*椅子上方放著一本書(上或上面)
*宿舍的桌子上吊著一個電燈(桌子上方)
上面兩個例子屬于同一類型偏誤,都為單音節方位詞與雙音節方位詞的混淆,“上方”、“上面”、“上頭”都屬于“上”類的雙音節方位詞。“上面”、“上頭”可用于“上”所表達的三種位置關系里的任意一種,而“上方”只能用于第一種關系,即兩物體處于高低兩點并互不接觸。上面的第一個例子中,“書”和“椅子”分處于高低兩點,但相互接觸并有承載關系,屬于“上”所表示的第二種位置關系,此時不能用“上方”,只能用“上”、“上面”口語里也能用“上頭”。第二個例子里,說話者實際的意思是桌子上空的天花板上吊著電燈,所以“桌子”與“電燈”一定是互不接觸的,此時若用“上”則泛指了三種位置關系,會產生歧義,因此正確的表達是用到特指第一種位置關系的“上方”進行描述。這一類型的偏誤在教學中比較好糾正,“上”類型的單音節詞與雙音節詞除了“上方”特殊外,其余的一般都可互換,教師只需讓學生充分掌握“上方”的特點,就能夠有效避免這一類偏誤。
以上是“上”的基本意義及外國學生由于本義不清所出現偏誤的分析。此外,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外國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義后依然會有方位詞“上”的少用、冗余或與名詞搭配錯誤的情況出現,這些偏誤主要是學生對方位詞用法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二)“上”的基本用法
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具體偏誤入手來進行討論。以下是外國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類型的偏誤。
*他的床有很多書(他的床上)
*我不想在書寫字(在書上)
這兩個例子都屬于“上”的缺用,外國學生出現這樣的偏誤,主要原因是由于對方位表達方法的不熟悉所造成的。漢語中方位的表達方法有兩種:首先是方位詞與名詞搭配構成方位短語表達方位,即N(名詞)+上,如:汽車上、臉上、地球上等等。另外,有一些名詞本身便具有表示處所的功能,如:操場、教室及前面所舉的“地球”,這些詞語加上介詞就能表達方位,無需與方位詞搭配,除非表示強調。而上文例句中的“床”、“書”為非處所詞,這類詞語本身不能表示方位,必須加上方位詞構成方位短語才具有表達方位的功能,因此正確的表達形式是在后面加“上”。一般情況下表示地名和建筑物名的名詞,擁有表示處所的功能,如:公園、操場、圖書館、華山、學校等。非處所名詞就是大部分普通的名詞種類,然而是否所有名詞都能與“上”或其他方位詞搭配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例如老虎、牛、閃電、局長、軍人等等都不能與方位詞搭配。所以在對外國學生的教學中還要涉及到搭配的問題,儲澤祥先生在《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一書里就這一問題作出了詳細的歸納,能夠與“上”及其他方位詞搭配的主要有下列類型的詞語:
(1)植物名詞,如:白菜、蘿卜、柏樹、松樹、荷花;
(2)表示工具、材料的名詞,如:汽車、斧子、飛機、麻袋;
(3)某些自然物名,如:太陽、月亮、地球、泥土、河水;
(4)表示人體,動物身體部分的名詞,如:眼睛、腦袋、脖子、手、胳膊;
(5)地名、建筑物名,如:屋子、操場、吊橋;
而與“上”和其他方位詞在通常情況下不能搭配的詞語有:
(1)人稱代詞、反身代詞,如:你、我、他、我們;
(2)人名及職業、職位、稱謂名詞,如:李四、局長、教授、軍人;
(3)表示某些自然現象的名詞,如:雷、閃電、地震;
(4)表示動物名詞的名詞,如:老虎、牛、夠、雞(馬、驢、騾子等可作為運載工具的動物除外);
(5)某些文藝類名詞,如:歌、故事、京劇。
通過以上總結,我們看到在涉及到方位短語的構成時,哪些詞語可以與“上”構成搭配,哪些詞語不能與“上”搭配。外國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出現偏誤,主要還是因為語感和習得思維沒有很好的建立,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訓練,使他們盡可能了解何種搭配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在用法方面,除了搭配有時候會出現問題外還會有如下類型的偏誤發生:
*這本書放在那很長時間,上有很多灰(上面)
*椅子很臟,但我很累,所以坐在上了。(上面)
這兩個偏誤都屬于該用雙音節的方位詞時,使用了單音節方位詞,偏誤原因是對于雙音節方位詞使用規則的不熟悉。上文講到過“上”與“上面”、“上頭”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互換而不影響句子語義和語法的正確性,但例句中的這種情況,即前一分句中出現的名詞在后一分句中被省略,處于后一分句里的方位詞在單用的情況下只能使用雙音節方位詞才符合中國人的說話習慣。所以正確表達應該把“上”換成“上面”。
以上是“上”的基本意義和基本用法以及外國學生在習作中的一些典型偏誤分析。通過對基本偏誤的總結,我們發現其原因無外乎是意義掌握不到位,或是對用法及規則不熟悉,要么是受到母語中類似詞語用法的影響。教學中只要教師多加對比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敦促學生記憶與練習,培養出一定的習得思維,掌握“上”及其他方位詞的基本意義及用法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二、“上”的引申意義及虛化之后的用法
(一)“上”的引申意義
上一部分基本概括了方位詞“上”及相關詞語在單純用來表示物體位置、處所時的情況,基本上用到的都是“上”的原義。然而,我們會注意到這些方位詞在某些情況下并沒有表示具體的方位,有時詞性也會出現變化,但所表達的意思卻又與本義有很大的聯系。從“上”這個詞來看,譬如:上乘、上品、上級、上班、上旬等,這些詞語都不表示方位,但卻與“上”本義所表示的方位有聯系,尤其是與“下”作為對比時更能體現這一特點,“上乘”“上品”表示某種物品的質量處于高點與“下等”相反,這與“上”所表示的位置關系類似,再如“上旬”,它與“下旬”對應,指的是一月中靠前的部分,這與“上”所表示的方向性又是相關聯的。這些意義都是“上”經由發展以本義為基礎延伸出的其他意義,外國學生漢語水平到達一定的階段,在日常對話和平時閱讀中必然會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個方位詞在表達非方位概念時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這對于外國學生有時候是難點,對于漢語教師教學則是重點。
對于這一部分,教師可以類比的講解,就如同在國外“菊花”代表著死亡,數字“13”代表著不祥之兆,“上”在漢語里代表的是高興、積極、優秀等狀態。“菊花”、“13”、“上”在原始狀態下并不包含日后被賦予的意義,這些都是經過發展、演化而逐漸被公眾認定了的引申義。“上”的引申義在狀態及色彩上基本都是好的,褒義的、積極的,與“下”通常表示的壞的、貶義的、消極的引申義形成對比,并常常聯用。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除了“上”在方位上通常表示高點外還與中國文化自古就以“上”為尊以“下”為卑有聯系。下面列舉出一些常見的“上”的引申義表達,為便于理解將以“下”作為對比:
(1)表示某種狀態,如果在這種狀態時就為“上”,反之則為“下”,如:上班、下班、上課、下課。
(2)表示公開的時候為“上”,非公開時為“下”,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私下解決、上市。
(3)情緒心態積極時候用“上”,消極時用“下”,如:喜上眉梢、上心、七上八下。
(4)表示等級品質好的用“上”,品質次則用“下”,如:上乘、上品、上策、下策、下作、下流。
(5)表示社會地位高的用“上”,反之用“下”,如:上級、上層、上流、下級、下層、下屬。
(6)表示數量的提升用上,反之用“下”,如:物價上漲、房價下跌、收視率上升、股票上揚。
(7)表示時間段中相對靠前或之前部分時用“上”,靠后或之后部分時用“下”,如:上半年、上學期、上月、上旬、下半夜、下月、下周、下季度。
(8)在方向上,指向“北方”為“上”,指向“南方”為“下”,如:南下、北上、下廣州。
以上就是“上”通常能夠引申出的意義,此外可能還會有一些特殊的引申義沒有列舉出來,這還需要在教學里另行講解,下面來看“上”虛化后的用法。
(二)“上”虛化后的用法
“上”經過發展不僅產生了眾多引申義,而且在原始意義中純粹用來表示方位的性質逐漸減弱,后來也被用于跟非實詞搭配表達特殊的意思,這就是“上”的虛化。這里要說的虛化后的用法在結構上與基本用法是一致的,通常情況下都是X+上。他們的區別是基本用法中X都為實詞,表示的是具體的方位;而虛化后的用法中X都為抽象名詞或其他詞類,表達的并非具體的方位,譬如:思想上、精神上、歷史上、學習上、分配上等等。這里所列舉的“思想”、“精神”“歷史”都是抽象名詞,表示的也都是抽象的范圍概念,“學習”、“分配”都為動詞,表示的是“方面”的意思。“上”虛化后主要有下面幾種用法:
首先,非實體性名詞加“上”之后指范圍,有時是“里”的意思,如:報紙上、世界上、書上、課堂上。
第二種非實體性名詞后加“上”表示方面,前面介詞常用“在”、“從”。這些名詞主要有“思想、精神、經驗、政治、職稱、作風、實際、事實、文化、修養”等類型的詞。
最后是某些動詞之后加“上”也表示方面,如:學習、教育、分配、改革、管理、生產、生活等。
以上就是“上”的引申義和虛化后的用法,一般情況下外國學生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會對某些表達難以理解而產生疑問,在習作很少嘗試運用。所以關于這方面習作的偏誤分析就無需再談了。教學中這部分的側重點也可放在幫助他們對于漢語文章的閱讀理解上。
三、結語
本文從方位詞“上”的基本義和引申義兩個角度出發,以外國學生出現的典型偏誤為語料,首先探討和分析了“上”作為基本方位詞時所表達的物體的三種位置狀態以及在這三種狀態時“上”及其雙音節方位詞的使用方法與規則,并結合實際偏誤具體分析了外國學生在“上”的基本意義和用法方面出錯的成因及相關對策。然后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了關于“上”經由發展,引申出的表示好的、積極的、具有褒義色彩的各種引申意義,并分析了“上”由于虛化而產生的與非實詞搭配表示非方位概念的用法。文章通過兩個部分的歸納分析,結合具體的案例總結出了一些適于外國學生更好習得方位詞“上”的規律與規則。學生在學習時對于這些規律、規則需要進行一定的記憶與練習,進而培養出一定的習得思維,逐步讓各種語法規則轉化為習慣表達。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 遼寧教育出版社,1980.
[2]儲澤祥.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葛新.方位詞“上”“下”的意義及演變[D].上海復旦大學,2004.
[4]朱耕.空間隱喻的英漢對比[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3(5).
[5]陳滿華.從外國學生的病句看方位詞的用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3).
[6]李清華.外國留學生在方位詞使用上的幾個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1).
(作者簡介:馮 杰 (1986.3-) ,男,湖北十堰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