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育運動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學體育教學的質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突破單純運動技術教學,加強培養體育運動能力,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需要。
回顧高校體育的教學實踐,它基本經歷了三個時期。一個時期是單純的追求技術教學,強調的是體育基礎知識技能和技術教學,注重的是傳授;另一個時期是追求體質教學,強調的是課堂運動負荷、運動密度、注重實踐;第三個時期是改革教學時期,這一階段已持續很長時間,改來改去基本是方法手段的變化,這種從一個片面轉向另一個片面的作法制約了能力的培養、心理品質的教育和個性的發展。由于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實踐的檢驗,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亟待需要的是升華階段。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是把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這里既包含著方向性的東西,也包含著具體操作的內容。把高校體育轉向體育能力培養,是時代的需要,培養人才的需要。
一、什么是體育運動能力
體育運動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就是能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從事的體育活動愈多樣,掌握的知識愈豐富,體育能力發展就愈全面;體育技能的訓練愈復雜,體育運動能力就越能提高。
從立足現實,著眼終生,增強體質這一本質特征出發,體育運動能力大體分為六種基本成份,即:身體鍛煉能力、運動能力、開拓創新能力、運動項目組織管理能力、保健能力、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
二、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
1.身體鍛練能力的培養。隨著我國政治和體育的社會化,終身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經常地進行身體鍛煉,這就給高校體育提出培養大學生具備能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能力的問題,使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后,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身體鍛煉,并充當家庭和社會的指導者。為此,就必須在大學體育中加強對他們身體鍛煉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對大學生本人的事,也是關系到增強中華民族體質和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養的大事。大學生身體鍛煉能力,是指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科學鍛煉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加以創新,培養成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
2.運動能力的培養。運動能力是反映體育運動總體特征的一種能力,是鍛煉身體和參加勞動,軍事活動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貫穿體育課程的始末,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切忌“滿堂灌”,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同時也要避免運動教學走過場或只重教學生技術,而不顧學生實際鍛煉的情況,這幾種教學方法都不利于提高運動能力。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提供足夠的體育設施,使每個學生有條件、有興趣、有可能參加運動的機會,以發展他們的運動能力。學生要主動、積極地參加運動,這對提高運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學生在做練習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多給予鼓勵,盡量避免學生站在運動場上。
3.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個性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學生開拓創新思想和能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體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是獨立的行為活動,體育課教學有著較廣闊的大地。學生在較廣闊的領域中學習技術、技能,進行各種身體活動、游戲競賽,并通過人與人的頻繁交往,人的興趣、性格和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現出來,這對培養和發展良好的個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同時,高校的體育活動與競賽應廣泛開展,提倡廣大學生的參與、拼搏、進取精神,使他們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4.運動項目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培養。運動項目組織管理能力是指在組織群體活動時,能向一個共同目標奮斗,按照明確的計劃,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協調地進行工作,并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
有許多的運動項目是集體進行的,集體活動都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在體育教學中,既要訓練學生在運動中與同伴協調合作,加強紀律觀念,又要訓練學生學會做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工作,要使學生有組織管理的知識和意識,還必須具備組織管理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在體育課和課外活動中的一些組織管理事務,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去做,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盡可能讓學生承擔校辦運動會的各項工作事務。對于系或年級所承辦的運動會,應讓學生去組織和承擔,教師可在一旁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工作的需要。
5.保健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養,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任務,也是增強體質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教養的程度和社會的良好風尚。在我們的國家里,每個人都應該有講究衛生自我保健的行為和習慣。
6.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為他們今后走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教學中應善于引導和教育學生,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變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充分利用,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應教會學生一至二套如韻律操、啞鈴操等健身運動,使他們今后在有限的場地、器械條件下能進行體育鍛煉。
以上幾種體育能力既是獨立的,又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而且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體育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分兩個過程,即教一學,學一用,運用已學的知識、技術于自主參與科學的體育鍛煉之中,才是形成體育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強調體育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體生理變化規律,使他們懂得科學鍛煉的原理、方法,以及體育鍛煉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且能夠欣賞體育比賽。
(作者簡介:李 濤(1982-),男,河南開封人,助教,碩士,許昌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