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畢生弘法的記錄,也是他教學風格的體現。慧能在教學中展示出他獨特的教學風格,即:對修行者個體人格的尊重,主體精神的張揚和教學方式的靈活。
慧能是我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他一生弘法的記錄主要集中于《六祖壇經》,因此,本書當是六祖慧能禪學思想的忠實體現。慧能弘法于蕓蕓眾生,說教之中也展示出他獨特的教學風格。文章試從《六祖壇經》入手,對其教學風格做一簡要分析。
一、對修行者個體人格的尊重
佛家對修行者個體人格的尊重莫善于對其佛性資質的確認。在中國佛教史中,對一切眾生是否皆有佛性這一問題,各人各派曾操持一端。慧能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倡導一切眾生佛性均等,絕無高低貴賤之分。他初見五祖弘忍大師時即持此說,為自己爭得了人格上的尊重。
慧能在弘法實踐中,嚴格落實自己的眾生平等思想,尊重諸位修行者,決不以至圣先師自居。他只是宣傳佛法,答疑解惑,一旦諸學者自悟解脫即與圣人無別,更與自己無別。他認為修功德之人要平等尊重一切眾生,若有輕視他人的意念便會導致無功的惡果。慧能對廣大修行者個體人格的尊重,維護了他們成佛的自信,為他的弘法實踐踏實了基礎。
二、對修行者主體精神的張揚
慧能主張佛性是人生而具有的,成佛是自家本事,是修行者對個體內心的觀照與體悟,而非邏輯的推理與驗證。故慧能的教學重在對修行者主體精神的張揚。試分三點論述:
(一)“識心見性”的教學宗旨。慧能肯定眾生佛性平等且成佛是自家本事,把人的自性同佛直接等同起來,認為人的自性就是佛。他還把人的自性和自心等同起來,實現了心性合一。因此,慧能的教學宗旨始終不離開“識心見性”。自心是萬法的本原,自性清凈是成佛的前提,諸修行者只要堅定主觀信念,識得內心的空明澄澈,便是求得佛果。倘若錯用意念落入外道,便緣木求魚,勞而無功。
(二)“自悟自修”的教學原則。慧能指明“識心見性”是成佛的根本法門,成得與否全在修行者自身能否覺悟,絕非依賴于外界的賜予與恩寵。慧能的教學也以張揚修行者的主體精神為原則,令諸修行者自修自悟,自得解脫。自性清凈是成佛的基礎,修行者需以內在智慧觀照心性,求得內外澄徹、精神解脫,即可頓入佛地。若起邪迷妄念,欲求外界之恩賜而得解脫,則是南轅北轍。能自悟者不求外力即可獲得解脫,不能自悟者須借它善知識示導見性,指明出路。而指明出路后,具體的參省仍在修行者的主觀努力。因此,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主體精神的張揚正是慧能指導諸修行者明心見性的樞機所在。同時,他所謂的自悟是指“頓悟”,是修行者通過直覺的主觀體驗,于一瞬間達到的精神解脫狀態。
慧能自悟自修的教學原則還包括他對佛典迷信的破除,他說:“善知識,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關照故,不假文字”。這些文字,即指諸般佛典及其所表達的教理教義與規范準則。在傳統佛教中,它們代表著至尊無上的理論權威,諸修行者須嚴格遵守而奉行之,方有求得解脫的可能。這和慧能的學說大相抵牾,因此,他勸導諸弟子勿對其盲從迷信,因為“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十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興,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在慧能看來,“諸經典和論釋中展示的佛教徒的教訓,不過是為拭去知識上的灰塵而說的一通廢話”,毫無神秘可言。鈴木大拙曾說:“在禪中,任何權威都來自內心。”這句話應當是對慧能破除佛典迷信行為的一個很好注腳。
(三)“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慧能“識心見性”的教學宗旨與“自悟自修”的教學原則絕非要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他要求修行者集佛理的學習與心性的開悟為一體,做到知行合一。對心口不一、割裂知行關系的行為,他是持批判態度的。與之相對的,他認為真正的修行是心口相應,知行一體。慧能這一實踐觀主要集中于他對“定慧等學”的論述。定、慧本是傳統禪法修行的兩個方面:定屬于行的范疇,指通過打坐求得意念的集中和精神的專注;慧屬于知的范疇,指在定的基礎上獲取的義理體驗和悟解。可在具體的修行過程中,修行者往往會忙于意念的集中而疏于義理的悟解,導致知行脫節,難成正果。慧能革除其弊,賦予其新意,認為定慧是即體即用的關系,操作也更為簡易,“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慧能的這一主張將人從疲倦的打坐中解脫出來,賦予了修行者更為活潑的主體精神!
三、對修行者教學方式的靈活
在弘法過程中,慧能十分注意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解說佛理,啟發修行者識心見性,頓悟成佛。這些方式常表現為:打比方、做對比、頌禪偈等等,自由靈活,隨機而用。在說理時,恰當運用打比方的形式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達得具體,概念的東西表達的形象,給人以親切、真實、生動的聯想,使人深刻地認識道理。慧能還常用對比手法,把同一事理的正反兩面并列在一起,使它們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一方,否定另一方,給人以更為信服的教育。頌禪偈也是慧能說法的重要手段,偈文或總結法要,或隨機渡人,皆音律和諧,平白曉暢,于簡短的言語中蘊含豐富的至理,頗便修行者記憶,參省。限于篇幅,茲不舉例。
慧能在弘法中展示的教學風格內容豐富、機變靈活,對后世禪宗的教育有著重要影響。它不僅是佛界教育的重要財富,對我們當今的教育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邢東風.禪悟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