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題中之義便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時代和任務的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便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30年”的主要特征:民族化。毛澤東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鍵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特點相結合,通過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形式去實現,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形成中華民族的馬克思主義,以指導中華民族的革命實踐,第一個“30年”的主要成果:毛澤東思想就是基于此而形成的。毛澤東同志在分析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道路、策略等問題時無不以分析中華民族的具體特點為前提。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入侵中華民族,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與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壓迫奴役中國人民。這造成中國社會既不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又不是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在革命動力問題上,毛澤東看到,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90%,所以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基本問題,國民革命運動主要是農民革命,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據此他提出中國革命要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依托,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黨制定了依靠貧農、團結中農、削弱富農的政策,發動、團結了占全國人口90%的農民投入到土地革命之中,最終摧垮了封建統治的根基,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可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最大的現實—農業社會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于中華民族的革命實踐之中,制定出中華民族自己的革命綱領,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勝利,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30年”的主要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30年”的主要特征:大眾化。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將大眾化的含義形象地比喻成“和工農群眾的感情打成一片”。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要達到“和工農群眾的感情打成一片”,最根本的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表達方式上必須運用大眾的語言即通俗化的語言,成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二是在內容上要回答大眾關心的現實問題,變“批判的武器”為“武器的批判”,使馬克思主義不僅能“解釋世界”,更能“改造世界”。一句話,要使理論能夠聯系大眾的實際,人民群眾用得著。據此,第二個“30年”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點上成效顯著,這突出的表現在這時期掀起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潮上。根據毛澤東提出的號召:“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全國掀起學習社會發展史和“兩論”(《矛盾論》和《實踐論》)的高潮,學習活動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語言通俗,二是理論聯系實際。許多干部和群眾嘗試著用“兩論”的觀點來審視和檢查自己的工作,發表對本職工作的看法,如謝覺哉寫了《〈實踐論〉與民政工作》等。這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文章表明廣大干部和群眾有意識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盡管這一學習熱潮具有明顯的教條化、政治化、庸俗化的缺陷,但它確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書齋,深入大眾之中,出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局面。大眾化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30年”的主要成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個“30年”的主要特征:時代化。任何一個科學的理論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都是時代的產物。第三個“3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變化的實踐而產生的。“文革”結束之后,百廢待興,中國經濟接近崩潰的邊緣,迅速改變中國經濟的落后面貌是當務之急。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堅決扭轉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方針,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路線。通過改變經濟體制等方式,“找出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中國社會開始走向富強。經過近20年的發展,黨的建設問題成為新問題而凸現出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永葆黨的先進性,使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成為黨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向前進。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改革開放進入到關鍵階段后,發展中許多深層次問題開始集中地暴露出來,如社會公平問題、對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因此,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注重發展的科學性,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問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可以看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是適應世情、國情、黨情不斷變化的需要,回答不同時期新問題而不斷探索的結果。時代化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個“30年”的主要特點。
(作者簡介:王 丹,女,中國計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