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11年的高速發展后,面對生源減少、就業吃緊的局面,獨立學院能否保持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一項重大課題,甚至可能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走向。
回顧華夏學院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本人工作的華夏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形成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特色,勇于創新,狠抓質量,是我們一直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辦學思路。
一、特色是核心
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簡言之,特色就是差異化,是一個學校、一個公司、一個人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1.專業特色。作為新機制、新模式下的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要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辦好那些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同時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需求,適當設立一些保證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長線專業,堅持需求和可能相結合,使規模與質量同步發展。
以外語系為例,國內英語專業教學和就業現狀不容樂觀。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英語專業,但英語專業的就業率逐年降低,就業質量逐年下降,導致英語專業招生人數不斷下滑,轉到其它熱門專業學習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語專業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沒有特色,英語專業教學注重基礎、語言學、文學,而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有英語語言技能,又掌握一定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因此,英語專業教學到了非改革不可的關口了。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外語系針對英語專業的現狀,在過去的一年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厚基礎的前提下,重新設置專業方向,取消原來的語言學、文學方向,設置商務英語方向、口筆譯方向、英語教育方向;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如商務談判、國際貿易與實踐、國際商法、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這些新的專業方向和課程是基于用人市場調研,并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特點而設置的。
這一系列的改革將強有力地促進教學工作,形成專業特色,突出實用性,可滿足社會對英語專業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改善就業質量,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英語專業,讓英語專業再次彰顯活力。
2.人才培養特色。好的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但只有找到合適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途徑,把握人才培養的幾個環節,才能進一步發揮特色專業的優勢,使社會本位與學生本位教育兩種價值觀相結合,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較強競爭力和高素質的人才。
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后,高等學校的定位就發生了變化,就不能一律辦教學研究型大學,高等學校將根據自己的情況分別定位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教學實踐型大學等類大學。各校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合理定位。獨立學院要依托出資企業優勢,以社會、市場和就業的需求為導向,合理定位,走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子,強化本科教學工作,基礎理論要扎實,注重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辦出自己的特色。
根據華夏學院“培養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外語系分階段推進專業建設。“十一五”期間主要是打基礎,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專業辦學條件建設為基礎,規范教學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十二五”期間要在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規范教學管理的基礎上,重點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積極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以培養“兩強”(實踐能力較強、創新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為特點,形成優勢與特色,并將本專業建設成院級、甚至省級品牌專業。
二、創新是動力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一個學校,特別是獨立學院,要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就必須不斷創新,突破傳統束縛,勇于嘗試,開拓進取。
1.培養目標的創新。市場經濟社會需要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根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原則,應確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外語系英語專業以英語行業需求為導向,在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環節上緊跟目前行業發展需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改革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調整了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為了進一步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在08、09、10級的培養計劃中分設了商務英語、英語語言文學、翻譯等3個方向,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更趨成熟。2011級計劃改革三個方向為商務英語、英語教育、英語口筆譯,聯系社會人才需求變化趨勢,突出方向針對性,改善學生就業質量。
2.學科和專業設置的創新。根據經濟社會需求,特別是出資企業及行業的需求,并考慮本校的教師資源和教學儀器設備情況,決定設置自己的專業,進行專業和專業方向設置的創新。
外語系對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主要是以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了公共基礎教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方向課等四大塊的課程體系。
(1)公共基礎課:主要是為人文素養、科技素質奠定基礎的課程;(2)學科基礎課:基礎英語、語音、聽力、口語、泛讀、語法及寫作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語言運用基礎;高級英語、畢業論文寫作為高年級專業課的順利接受拔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各方面能力。(3)專業課:第二外語與翻譯理論與技巧、英語口譯等課程的開設,培養英語系學生的英漢雙語實踐能力及第二外語入門,完善英語語言文學學科本科培養體系。(4)方向課:主要是實踐能力培養,同時為學生奠定初步的科研能力。分別從語言文化認知到商務實踐、翻譯實踐、語言文學分析實踐3個大方向,加強學生的學科特色,增加就業優勢。
專業類課程設計了4個課程群
(1)“專業基礎課程群(側重基礎能力的培養)。基礎英語+語音+聽力+口語+泛讀+語法+寫作+高級英語+畢業論文寫作
(2)“商務英語課程模塊”(為學生進行商務實踐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劍橋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函電+國際商法+國際貿易實務+英美概況+英美文學等
(3)“翻譯課程模塊”(為學生進行翻譯實踐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商務翻譯+會議翻譯+口譯+大學語文+英美文化+英美文學等
(4)“語言文學模塊”(為學生進行語言文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美文化+語言學+詞匯學+英語教學法等
3.大學英語的教學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涉及面廣,關系到每一位在校學生,為了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外語系從前年起在全院的多數系中推行“分級教學”,收到一定成效,四級通過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分級教學”這項創新在實踐中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由最初的不同進度、不同考卷,到后來的不同進度、相同考卷,再到即將推行的第一學期在少數系實施、第四學期全面實施,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改進教學效果。
三、質量是基礎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教學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知識的單向的授受,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互動。教學的目的不只在掌握知識,而且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全面實現知識的教育價值,在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外語系一直強調質量至上,以學生為本,強化對教師授課效果的監控。今年起,華夏學院對全院教師采用新的院系兩級考核體系考核教師,由各系具體組織實施。考核體系體現了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是對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教師的師德、業務能力、工作業績,是考核的三個主要方面。通過建立完備的聽課制度、教學秩序檢查制度、學生教學信息收集信息制度、網上信息反饋制度、課程建設的評估制度、院、系、教研室三級監控制度,考核教師的業務能力;通過英語專業八級、四級通過率、大學英語四級、三級通過率,以及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標考核相關教師的工作業績,關鍵是落實到個人,這也是整個考核體系的重點。
華夏學院外語系這幾年的積極發展說明,只有堅持以特色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質量為基礎,獨立學院才能找到得以繼續發展的立足點。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