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科技現代化的主力軍,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研究水平,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前途命運,還關系到整個民族認識的滾動速度,甚至會影響整個人類發展史的進程。文章將對研究生如何做學問展開討論,進而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意識,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使得研究生教育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導論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級層次。一般分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兩級,亦有不分級者。碩士生招收對象為己取得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博士生招收對象為已取得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者,亦可直接招收本科畢業生,其修業年限相應延長。學生除修習較高深的課程外,在導師指導下著重接受科學研究訓練,并應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成績合格者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本文所指的研究生特指碩士研究生,除特別說明外,在文章中研究生指代碩士研究生。
二、如何做學問
研究生做學問最大成效展示就是寫論文,論文的寫作大體上是一個從經驗到科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有科學觀念。我們從選題、設計結構到收集所需資料、處理及最后論文的撰寫,都是建立在大量分析前人經驗的成果之作,形成于遵循統計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行性的基本原則上。許多研究生喜歡完全聽從導師,對實際研究較少或根本就不分析,而是埋頭苦干,到頭來效果并不顯著;另一些研究生面對課題不是認真分析設計實驗,而是找其他人的論文綜合,這在研究中稱為“東拼西湊法”。作學問決不可人云亦云。
其次是客觀精神。無論實驗過程中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都要客觀記錄,實事求是,決不能因為不符合預期效果就隨意改動。這方面,研究生已經有了許多專業知識,為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定式的思維將已有的知識成為了前進的障礙。“合理化”的虛假是實驗中沒有重大發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就是創新的勇氣。對于不同的前人的結果研究,在一定分析過后要敢于否定的勇氣,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大多數人都認為創新很難,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創新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結果=科學觀念+客觀精神+創新勇氣。在不同實驗結果面前,是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還是采取否定自己相信前人的態度,這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精神的標準之一。
三、研究生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生素質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是影響研究生做學問的關鍵因素,有了好的素質才能作出好的學問。素質培養只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思想素質的培養、學術道德修養的加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四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頗。
(一)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于研究生來說,創新是能力的重要體現。創新是一種思維能力的跳躍,也是其能力積累的體現。可分為綜合、發展和原創三種層次。只有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想的火花才可能在適當的時刻閃耀,研究生才可能具備創新的條件。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研究過程中,導師的引導也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導師,定期和不定期的與學生進行思想和學術多層面的交流,及時分享學生的新思路新觀點,在指導學生完成學位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達到綜合創新;另外導師的鼓勵是學生敢于創新、用于創新的動力。
(二)思想素質的培養
作為研究生,我們不僅要做好一名研究生,更要體現研究生的魅力。這要求我們養成認真,嚴謹,嚴于律己和熱愛真理等優良作風;嚴格磨練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科學作風。對于做學問,我們要抱以實事求是,科學嚴謹,求真務實和團結協作的作風,切記追逐名利,急功近利,力求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三)學術道德修養的加強
學術上不能太急功近利,投機取巧,這樣就容易心態浮躁,誘發各種弄虛作假的不良學風。學術研究不僅是一種獲得物質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快樂的源泉。學校建設中又各種各樣的科研,并建立了獎勵制度,這些都是培養研究生良好科研心態與習慣,以及團隊協作精神,讓研究生深刻體會到學術造假的行為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影響到導師,學校等一大串的大問題。
四、結語
總而言之,研究生做好學問,是對個人,對社會以及對國家前景的必備條件。只有提高研究生素質,提升學問的研究價值,這樣才能使得研究生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2]谷慧冉.論碩士研究生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的培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6(5).
[3]鄧毅芳.如何保障文科研究生教育質量[J].大學教育科學, 2005(2).
[4]畢昇華.淺談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與質量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 2006(2).
(作者簡介:宋衛華,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