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這一意象在我國民間情歌中被普遍運用。民間情歌通過有起興、比喻等方式,體現了月亮美麗、感傷等特點。月亮這一意象是蘊含我國各民族民眾思想和情感的載體,表現了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
月亮的形象早在《詩經·陳風·月出》中就已出現:“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首民歌藉對月亮的描寫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愛慕。在漢樂府民歌中,也出現了許多有關月亮的作品。到了近現代社會,月亮這一意象在中國各民族民間歌謠中運用得也很多,蘊涵也十分豐富。她積淀了中華各個民族人民所共有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在人們眼中不僅僅是一種宇宙天體,而且是人們思想和情感的象征。
本文選取了月亮這一在我國民間情歌中被普遍運用的意象,試分析她在民間情歌中呈現的特點、表現的方式,以及她被廣泛運用的原因,從而探求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與審美情趣。
一、民間情歌中月亮意象的特點
(一)美麗、純潔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月亮是純潔而又美麗的,無論是彎彎的新月、十五的圓月,還是那皎潔的月光,都能激起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遐想。因此,在民間情歌中,人們經常用月亮來比喻那些美好的人或愛情。
在那東方的山頂上,升起了明媚的月亮;哦,那不是月亮,那是她玉潤的臉龐!(藏族民歌)
(二)柔和、溫馨
月亮靜靜地懸掛在天上,淡淡的泛出柔和的光芒,它喚起人們溫馨、安逸、寧靜和幾分的神秘的感覺。
月兒爬上了高山的松樹梢,鳥兒回到了樺樹林中的暖窩。晚風吹進我的房中,卻沒有傳來哥哥唱的歌;手中的針線雖不停地走,無心繡荷包,有話對誰說?拿起哥哥送給我的獵刀,想起了他在我身邊的時刻。月兒高高地掛在晴朗的夜空,弟弟已睡在甜蜜的夢境。又一陣晚風吹進房里,我仿佛聽到歸獵的馬蹄聲;這一次哥哥準還是第一名,新長征花戴在前胸襟;我等待著,我等待著,等待著出獵的哥哥轉回門。(鄂倫春族)此時,月亮是那么的靜謐、安詳,她仿佛一位知心的朋友,靜靜地陪著姑娘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
(三)寂寞、感傷
在舊社會,青年男女的婚姻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自主選擇的自由。這造成了很多青年愛情婚姻的不幸福,甚至釀成了很多悲劇。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青年男女不能與情人相會,只好凝望夜空,寄托著對愛人的思念。一個無聲的世界,只有一輪月亮高高地懸在空中,發出冷冷的清輝。這樣的背景從直觀上很容易給人造成寂寞、孤獨的印象。基于這樣的認識,民間情歌中的月亮從一開始就染上了憂傷的色彩。
一首朝鮮族民歌這樣唱道:“中秋月色如冰霜,思念郎君心凄涼。阿里阿里,斯里郎,只盼月圓夫妻聚一堂。”民歌中的女子望著中秋時節冰冷的月亮,想起月圓人卻不能團圓,心里更泛起陣陣凄涼,盼望著離別的夫君早日回來與自己團聚。
二、月亮意象在民間情歌中表現的方式
月亮這一意象在我國各民族民間情歌中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以月亮起興
托物起興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先在一首民間情歌的開頭用一種與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聯系的象征物進行烘托、渲染,然后引出所詠之詞。
如錫伯族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十五的月亮喲,賽過那初生的太陽耶哪;十五歲的姑娘喲,好比那美麗的鮮花一樣耶哪。”歌中先以十五的月亮起興,后面引出對姑娘容貌的描寫——“好比那美麗的鮮花一樣”。
再如一首白族民歌這樣唱道:“月亮出來白生生,阿哥手拿牽心繩,阿哥手握牽心索,放松勿勒緊。睡夢之中被拉醒,坐著拉起站不穩,就是把我拉斷氣,死也笑吟吟。”白生生、明朗朗的月亮,烘托出阿妹對阿哥的愛情的至死不渝,十分富有感染力。
(二)以月亮作比喻
1.以月亮作喻體,將戀愛中的男女或姑娘的容貌比喻成月亮。
民間情歌中的感情是直白、質樸的,以月亮作為喻體,能夠使青年男女更好地表達情感,也使得民歌的語言更加形象生動。
將月亮比喻成小伙子心目中美麗純潔的姑娘:你像明朗的月亮,你像燦爛的太陽,你那苗條婀娜的倩影,令我日夜心馳神往。(烏孜別克族)
將月亮比喻成正在追求愛情的小伙子:金刷刷,小哥是月妹是星,小妹是星哥是月,怎么能分離。隨你夜夜天邊轉,伴你夜夜到五更,星星跟著月亮走,百年不離分。(白族)
姑娘的臉龐好像皎潔的明月:
羅拉,羅拉,我親愛的羅拉,你像剛剛升起的月亮,我多么想見到你,見到你月兒般的臉龐。我為你美麗的面容,買一條鮮紅的頭巾;我為你月兒般的臉形,買一面梳妝的明鏡(塔吉克族)
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月牙:
俊美的姑娘小茸花,你有好看的頭發。……你那彎彎的漂亮眉毛,象那彎彎的月牙。(達斡爾族)
姑娘的品行好像明亮的月光:
月亮出來四處光,情妹名聲遠傳揚;情妹好比桂花樹,九里吹來九里香。(瑤族)
2.將月亮比喻成男女愛情的見證者、傾訴者或庇護人。
情人向月亮傾訴相思之苦或等待的焦慮:
十五的月亮明又亮,想起郎君心憂傷。遍地花開遍地香,花好月圓同誰賞?月亮呀,快出來,快出來吧!姑娘的心喲,早就等急了。(哈薩克族)
月亮是青年男女甜蜜愛情的見證者:
我和心上的人兒,在十五的月亮下約會,那潔白的明月喲,好做我們的證人。(毛南族)
月亮還是男女愛情的庇護者:
有情不怕隔山海,真金不怕火來焚,白天難講貼心話,月下再相逢。(白族)
(三)以月亮表示時間的推移
在過去,人們習慣通過觀察月亮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來推算夜晚的時間,這一現象在民間情歌中得到了體現:
十五的月亮爬上東墻,墻上牽牛花真像姑娘,我多么想把你擁抱啊,緊貼你那火熱的胸膛。……十五的月亮爬上西墻,姑娘的人影還沒見上,我心上的人你快來啊,我天黑一直等到天亮。(赫哲族)
(四)以月亮的圓缺表示男女愛情的變化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為歷代世人所共鳴而成為千古絕唱。而民間情歌的創作者們完全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從極其樸素的思想出發,看到了月亮的圓缺和青年男女愛情變化的共通之處。
如小伙子在感情遇到挫折之后感嘆:
阿妹的情愛像月亮,一回明來九回暗。一明不如星星明,一暗好比冬夜半。(高山族)
小伙子向生氣的姑娘表示自己的忠心:
夜靜三更送妹行,微開微閉月不明,云遮鐮月星稀少,阿妹心上可遮蔭?明月偏西是常景,云游怒氣是常情,銀月也有銀月怨,云有真心自知明。(哈尼族)
姑娘更是將自己與月亮的圓缺作對比,表明情感的堅定不移:
阿妹不是山中月,一回圓了十回缺;一圓就要天天圓,三百六十回不離別!(高山族 三百六十回:指一年到頭。)
這些民歌的創作者們沒有用高深的哲理、華麗的語言,只是寥寥幾句質樸、直白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就將月亮這樣一個意象巧妙地融入到青年男女美好的戀愛當中去,從而賦予了民間情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月亮這一意象被廣泛運用于民間情歌中的原因
月亮這一負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蘊的意象,被廣泛運用于民間情歌之中,是有著其深刻的原因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從淵源上來看,有關月亮的文化源遠流長
神話是現存人類最早的文化符號。對神話的考察,可以“了解一個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心態”。早在在遠古時代,民間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神話里的月亮,成為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意象,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心里。上古至先秦兩漢時期,人們是把月亮作為神靈來崇拜的。《禮記·祭法》上說:“夜明,祭月也。”《史記·天官》也明確地說:“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透過這種視月亮為神明的祭禮,就可以發現一種明顯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出現中秋賞月的習俗,到唐代已經出現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到了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并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人們祭拜月亮渴求得到子嗣,吃月餅以慶賀或象征家人團聚。這些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已經潛移默化在人們的心里。因此,在“我口唱我心”的民間情歌中,必然會出現月亮這一意象。
(二)從月亮的特征來看,她符合戀愛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境
初生的圓月潔白明亮,好像姑娘美麗的臉龐。月牙彎彎,好像姑娘好看的眉毛。柔和的月光靜靜地灑著,好像姑娘溫柔的品行。月光雖然明亮,但卻顯得有些清幽,甚至讓人感到凄清、悲涼。無論身在何方,人們看到的都是同一輪明月。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會情不自禁地想念不能相見的情人。
在封建社會,青年男女是不能夠自由戀愛的,他們之間的交往要受到封建倫理的束縛甚至壓迫。為了追求愛情的自由,他們往往會選擇在晚上與與心愛的人幽會。即使到了近現代社會,男女的愛情婚姻相對自由了,他們仍然喜歡在晚上與愛人約會。每當這時,月亮就成為他們愛情的最好的見證者。當青年男女不能相見時,在寂靜的夜晚仰望天空,很自然地就會把對愛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上面。月亮靜靜地懸掛在夜空中,發出清幽的光,更襯托出離人此時寂寞、凄涼的心境。如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彎彎的月牙兒的殘缺形象與夫妻別離、飄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輝映,摧人淚下。
月亮本身只是一個客觀物象,由于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使它逐漸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載體。在民間情歌中,月亮是愛人之間相思之情的物化,是他們純潔愛情的象征。月亮也寄托著他們對于重逢的渴望,是離人期待團圓的寄托。月亮自古就有陰晴圓缺,但又是亙古不變的,她象征著民間情歌中青年男女堅貞、永恒的愛情。通過對民間情歌中月亮意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同一輪明月,寄托的都是各民族人們對于月亮的喜愛和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期待。
參考文獻:
[1]柳景瑞,廖福招.民間情歌500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馬學良,李耀宗等.中國民間情歌[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顧玲玲(1986-),女,河南省信陽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民俗學專業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