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余訓練中運動員運動損傷較多,影響了運動員的身體健康,運動興趣,運動能力,對運動員的成長非常不利。文章分析了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及在教學中常見的損傷類型,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來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一、前言
課余訓練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病率比較高,特別是在課余訓練時最易發生運動損傷,還有就是在課堂教學和訓練比賽的情況下。受傷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不夠重視,麻痹大意、準備活動不充分或過大,身體素質弱,技術動作差,動作粗野等,對運動員的成長非常不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引起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進行研究
二、運動損傷的原因
(1)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部分學生自我保護和防止受傷意識淡薄,對于教練重點提醒易出現受傷的運動項目和動作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沒有仔細看正確的動作示范,導致運動傷害事故增多。有些同學意識到容易受傷,也因自我保護能力差,自我保護方法不當,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保護,從而導致運動中損傷。
(2)準備活動不充分。準備活動的目的是要使身體在進入體育運動前,生理與心理都做好充分準備,讓運動員提高自身的物質代謝水平,增強肌肉韌帶的彈性和柔韌,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從而適應機體運動的需要。準備活動對于預防關節扭傷、肌肉拉傷等有重要作用。許多學生對此認識不足,沒有認真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這是運動損傷發生的潛在因素。
(3)學生身體素質差。有一些學生并不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差、運動機能狀態不佳,不能適應專業的要求,而易發生運動損傷。中小學課余運動員除了參與體育課的運動,還要在平時的訓練、比賽中消耗大量的體力、精力。在體力不充沛的情況下堅持訓練,易發生運動損傷。
(4)動作技術不規范。有的學生在訓練時技術動作不規范、不熟練,或違反運動規則,有的甚至盲目追求高難度,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圍,不僅會造成自我損傷,還容易造成其它運動員的損傷。我們在課余訓練教學中需要強調學生在平時運動中注意技術動作的規范化,并加強技術動作的規范化訓練。
(5)地器材不良。場地、器材是進行體育運動的保障。如果器材布置不合理,場地高低不平,不符合項目要求,那么運動損傷就無法避免。個別學校場地器材不足,器材質量差,場地不平使學生在運動時造成損傷。
三、預防運動損傷的措施與方法
明確了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該有意識地在訓練中將安全隱患排除,盡量避免運動損傷的突發因素,就能有效地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1) 加強體育運動的認識。在課余訓練中,首先需要加強對運動員體育訓練的目的性教育,貫徹以預防為主,以安全教育視為訓練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在體育課余訓練中,運動損傷事故發生原因是個別教練責任心不強和部分學生組織觀念薄弱,自我保護能力差,以及一些主客觀因素相互交織。所以在課余訓練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地位和運動員的主體作用,避免運動損傷的出現。
(2)重視訓練前的準備活動。無論在哪種體育運動中,充分的準備活動是讓學生不受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不管是在平時的體育訓練中,還是在激烈的比賽中,都應該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努力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讓充足的血液供應到肌肉組織,使身體各器官、系統在功能上協調,增強肌肉的彈性和力量,為正式訓練做好充分準備。
(3)科學合理安排教學量及運動負荷。實踐證明,如果運動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還會引起運動損傷。如果長時間的劇烈運動,體力消耗很大,血糖降低,引起急性重度疲勞,這時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過程破壞,運動能力下降,反應遲鈍。反之,如果運動負荷安排不足,那就不能有效地促進人體運動能力提高。
(4)合理組織訓練和比賽。合理組織課余訓練和比賽需注意的問題有很多,教練應在訓練前認真研究本次訓練計劃,對訓練的重點、難點和易發生受傷的部位做到心中有數。訓練中,教練從安全角度出發,做好相應的組織工作:①規定運動員須穿運動鞋、運動服參加訓練,以免出現損傷。②運動場地保持干凈平整,以免出現意外傷害事故。③嚴格檢查訓練所用體育器材。學生明確器材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危險性,提醒運動員正確使用。
(5)針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因材施教。不同的運動員的體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練訓練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情況。如發現運動員出現面紅耳赤、滿頭大汗等,說明運動負荷過大,應立即減少練習次數、降低訓練強度、縮短訓練時間等措施
(6)加強自我保健意識。由于體育運動情況復雜,如氣候條件以及場地設備等因素,因此在訓練中必須要教育運動員加強自我保健意識,發揮運動員的主體性,這才是積極地避免運動損傷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有平.普通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及預防[J].遼寧體育科技,2003(1).
[2]戰迅.對山東中學生體育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1(2).
(作者單位:海門市長春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