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地理面積很小,只有3-6萬平方千米,約為福建省的四分之一,人口也只有2300多萬,是福建省的四分之三,相對福建而言,臺灣地區地小人少,但它卻擁有上百家有線和無線電視公司。在這種媒體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臺灣電視業)占據著這個地區媒介市場廣告額的37%,成為第一大媒體,比排在第二位的報紙18% 的市場份額高出2 倍還多。”
當然,臺灣無線電視業并非一開始就呈現出這種群雄混戰的局面,而是由“中視”、“臺視”、“華視”三大巨頭把持,分別屬于黨(國民黨)、政(臺灣省政府)、軍(“國防部”)三個機構的電視臺,在臺灣并稱“老三臺”。由于“頻率凍結”政策,這三家電視機構缺乏足夠的競爭對手,處于一種優勢壟斷地位,所以三家電視臺的利潤都極為豐厚。“據統計,這三家電視臺的廣告收入,1991年為175億新臺幣,1992年躍為217﹒4億新臺幣。到1993年因獲利甚巨而成為眾矢之的,為社會各界所詬病。” “老三臺”雄踞臺灣多年。
一、蔡同榮的第四家無線電視臺之夢
解嚴后,“老三臺”三足鼎立的穩固地位漸漸松動,數百家有線電視臺蓬勃發展。“1993年一直被列為非法存在的有線電視獲得合法化,禁辦電視臺的法規也被取消,全島范圍的電視網由原來的三個增加到五個,到1998年臺灣已有140多個有線電視系統,每個系統播出70到100個頻道。”
1994 年1月28日,“行政院新聞局”開放第四家無線電視頻道,當時長期致力打破 “老三臺”壟斷的民進黨蔡同榮創辦的“民間傳播公司”與張俊宏所屬的“全民電通公司”都提出了申請。因競爭激烈,為了增加競爭實力,兩家公司相互協商后合并成立了“民間全民聯合無線電視公司籌備處”,并于同年6月30日正式向新聞局提出申請。1997年6月11日,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正式開播,蔡同榮擔任董事長、張俊宏擔任副董事長。
二、民視的民進黨性質
民視,一直以來號稱是臺灣第一家純民間資本的無線電視臺。民視公司官方網站如此介紹自己:
由于民視以傳承臺灣本土文化為使命,誓言在當時幾近“一言堂”的電子媒體中扮演中立、公正的清流角色,社會大眾期盼殷切,使得民視甫成立即吸引七千余名發起人,募得十六億余資金,并于短短八個月內由近三萬股東增資至四十億元。歷經三年的艱勤籌備,臺灣第一家無線電視臺于焉誕生,并以“來自民間,屬于全民” 的理想,以開創臺灣電視新紀元的神圣使命自許,大步邁進。
但因民視的兩位建臺元老蔡同榮與張俊宏都是民進黨代表人物,且民視開播之后在政治上力挺民進黨,所以其新聞報導的客觀性受到社會質疑。從民視董事會的成員名單,也可知民視是民進黨的重要喉舌。號稱屬于民間的無線電視臺——民視,淪為民進黨反對國民黨的工具。
三、民視的本土化路線
臺灣電視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在同行同業中突出重圍,提升知名度,各媒體無不使盡渾身解數。標榜由民間力量自主組織管理的民視,大力推行“本土化”的路線,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愛臺灣原則
民視董事長蔡同榮曾在《民視與我》中說到,“民視的設立,就是為了要確保臺灣不被中國并吞,民視要讓臺灣人愛惜臺灣;萬一中國攻打臺灣,臺灣人才曉得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因此民視要加強宣傳臺灣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換言之,民視要培養臺灣人的愛國主義,所有節目與新聞內容,都不能違背偏離這個原則。”在臺灣進行得轟轟烈烈的“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中,蔡同榮是最大的呼吁者,他一開始便是“老三臺”話語集權的最大反對者,但他也是對這場運動最大的不配合者,作為民進黨代表人物的他,堅持不退出民視,并認為“目前臺灣的媒體有五個問題:中資介入的可能性、電子媒體財團化、國民黨尚未退出媒體、政治人物主持節目、民視的問題。他宣稱,在這五個問題中,他擔任民視董事長對整個媒體環境來說是影響最輕微的,也就是說,前面四項對臺灣媒體的殘害遠比他來得巨大。他表示,這五個問題應該同時解決,不能只拿他這個最枝微末節的東西來開刀。”
(二)去中國化
民視的特點在于主要以閩南語(即臺語)和客家話等語言為廣播語言,是李登輝等人在提出“本土化”等“去中國化政策”后所發展起來的。
一直以來,蔡同榮不斷強調“要公平,公正報導各黨派、各族群的新聞”,但在《民視面臨新挑戰》的文章中他又強調,“我們不允許任何民視同仁,利用民視去鼓吹中國的國家主義。所有民視的節目和與新聞內容,都要在臺灣國家主義大原則下才作”。他要求記者盡量用臺灣話采訪,不要用“全中國”、“兩岸關系”、“我們中國人”等字眼。民視新聞部還下達了“三原則”:不用“全省”,用“全臺”或“全國”;不用“中共”、“大陸”,用“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用“兩岸”,用“中國和臺灣”。民視高層還曾明確指示其新聞部,民視新聞只要鎖住三個重點,以民進黨、建國黨和臺灣獨立的新聞為主。
四、結語
由于民視的本土路線,相較于其他電視臺只播外來戲劇、不在本地制作,民視的由本土演員演出,表現本土鄉土特點的本土劇,也廣受喜受,已經成為臺灣本土收視率較高的電視臺之一。雖然政治干預性強,但民視的發展勢頭依然不容小覷。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根植于民間的力量,總是最強大的。
參考文獻:
[1]劉傳標.臺灣文化事業的發展[M].海風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姚春霞(1986.02-),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主要從事涉臺傳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