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1864-1920)是杰出的德國社會學家,被公認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韋伯關于統治或權威類型的研究是他政治社會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在他的整個社會學理論體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為關于統治或權威類型的分析是他關于西方合理化進程論述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一、基本概念
韋伯首先對“權力”、“統治”、“紀律”等基本概念進行解釋。他寫道:“‘權力’意味著在某種社會關系中貫徹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機會,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統治’是指在所屬人員那里找到服從某一具體命令的機會;‘紀律’是指在所屬的多數人員中找到由于訓練有素而自覺地、機械地、公式化地服從某一命令的機會。”
在這里,權力、統治、紀律三個范疇組成一個概念系統,在“權力—統治—紀律”這一概念系統中,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二、合法統治的理想類型
1.傳統型統治。在韋伯看來,傳統型統治建立在人們對傳統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礎之上,這種統治類型主要存在于前現代社會。從傳統型統治的組織情況來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缺乏按照事務規則確立的、固定的“權限”;(2)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級制度;(3)沒有自由的契約和相應的規定,用以確定官員的任免與晉升;(4)缺乏專業的業務培訓;(5)官員沒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貨幣支付的薪金。
2.魅力型統治。從韋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魅力型統治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領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認可取決于被統治者,而且這種認可要經受實際的考驗;(2)領袖人物的魅力要經受持久的考驗;(3)魅力型統治的統治團體是一種感情共同體;(4)魅力型統治是一種非經濟性的典型政權;(5)在受傳統束縛的時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韋伯具體分析了魅力型統治從出現、形成到轉化、消亡的全過程。他指出,這種統治類型具有暫時性的特點、當魅力型領袖人物在世時,一般尚能保持這種統治形式,但隨著某一具體的領袖人物去世,這一統治形式中所潛在的內部矛盾便暴露出來,并日益激化。于是,為保證統治的相對穩定性,指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組織形式便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魅力型統治也隨之或轉化為傳統型統治,或轉化為法理型統治,或成為二者的某種混合物。
3.法理型統治。韋伯將法理型統治視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統治類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1)在法理型統治下,行政事務的運作要持續地受到規則的約束;(2)在法理型統治下,行政事務的運作是在一定的權限內進行的,出現了“機構”這種按章辦事的運作單位;(3)法理型統治具有固定的職務等級;(4)法理型統治有明確的議事規則;(5)在法理型統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資源和生產資源完全分開;(6)在理想的法理型統治下,不存在任職人員對職務的任何意義上的私人占有;(7)法理型統治擁有行政管理檔案制度。
在韋伯看來,法理型統治可以具有極為不同的形式,而現代資本主義借助于科層制所進行的統治是最純粹的法理型統治類型。
三、科層制
科層制是法理型統治的一種表現形式,確切地說,是其中一種最典型、最純粹的表現形式。對科層制的分析是韋伯整個關于統治類型研究的精華,對后來的影響也很大。
首先,韋伯對科層制管理機構的構成作了以下說明,他指出,管理班子在最純粹的類型中是由這樣一些官員組成的:(1)他們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僅僅服從、履行實際公務指責;(2)組成牢固的職務等級;(3)具有嚴格的職務權限;(4)根據合同,從而原則上是以自由選擇為基礎,并按照專業熟練程度進行職務聘任,嚴格說來,應當是通過考試來確定,并以文憑來鑒定起專業熟練程度;(5)具有以貨幣形式付給的固定薪金,多數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級職位、責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則分檔劃開;(6)把自己的工作視為唯一的或主要的職業;(7)根據工齡長短、成績大小或同時依據這兩方面的條件,而不是根據上司的印象來決定一個人的晉升;(8)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職務而具有任何特權,他們也不應占有生產資料;(9)服從嚴格而統一的工作紀律和監督。
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是一種只追求技術效益、不受任何個性因素干擾的組織管理形式,簡直就像一架由人組成但并無人情味的、運轉良好的機器,人只是這架機器上一個個性能良好的齒輪。技術統治和專家治理是科層制走向完善的表現。
四、總結
韋伯關于統治類型的研究,使他成為西方政治社會學的開山祖,尤其是他對科層制的論述,給后來的社會學,特別是組織社會學,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不少西方社會學家稱他為組織社會學的創始人。然而,韋伯的政治社會學及其科層制理論本身,也存在著缺陷。他過分強調了科層制的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忽視現實中種種科層組織的各種負效應。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作者簡介:周晨旭(1987.7-),女,安徽蚌埠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2010級社會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