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經、傳兩部分,《易經》為《周易》之母本,《易傳》是歷代思想家在熟讀經文的基礎上,結合其同時代的思想潮流及自己的深沉思索而寫下的一篇篇讀書心得,有《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由于經傳產生年代的不同及重占筮與重哲理的差別,故《周易》的文學性在經文及傳文中有不同的表現。概而言之,《易經》仍屬于原始文學的范疇,其文學性主要表現在其象征性與詩歌色彩上;《易傳》則具有濃厚的哲理散文的氣息。
《易經》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其象征性與詩歌色彩上。均是從卦形本身出發,采用某種象征形象來創作卦爻辭,故知《易經》卦爻辭具有豐富的文學象征意義,“在卦形基礎上寫成的卦爻辭,提取了各種象征物,創造了典型的象征形象,并伴隨著富有哲理色彩的暗示性,使其象征意義鮮明化、深刻化、含蓄化。”
就詩歌色彩而言,《易經》多為四言詩,且往往押韻,這種形式與《詩經》類似,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乾·彖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種現象證明了在先秦乃至上古時代,中國古代文學四言詩發達的現象,除了這種整齊的四言句式外,還有類似散文和寓言的短歌,如《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句式整齊精煉,類似賦法;《困·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將兩卦都演繹成一個小故事;《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則類似短小的寓言詩歌。由此可知,《周易》卦爻辭運用了類似《詩經》中“賦、比、興”的詩歌創作手法,并有許多類似寓言的短歌,“《周易》帶著相當厚的詩歌色彩。它本來是一部散文作品,但其中卻有不少短歌。盡管它們異常簡短,少者只有兩句多者不過六句,但都是韻律和諧,節拍清晰,而且多是句法整齊,可以詠唱.其表現手法,拿《詩經》來比,或者是‘直言其事’的‘賦’;或者是‘以彼喻此’的‘比’;或者是‘觸景生情’的興,此外還有的類似有人物故事的寓言.這是《周易》更重要的藝術特點之一。”
如果說《易經》之文學性主要表現在象征性與詩歌色彩上的話,那《易傳》的文學性更為復雜,它不僅更突出的表現了《易經》所具有象征性與詩歌色彩,而且對文質關系等文學理論問題也有所論述。
對于文學之內容與形式,《坤卦·文言》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認為內在之美是主要的,天地間的至理往往是簡單而樸素的,內美發諸于形式才是真正的“美”,而這種深刻的道理、內在之美又是由作者之“誠敬”之心表現出來的,所以《乾·文言》云“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將人品與文品相統一,鞭策作者應首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寫出真正有價值、有內涵的作品以垂范后世。與《易經》相比,《易傳》的文學形式更加豐富,思想內容也更加成熟,《易傳》中使用大量的排比、對偶句及民間諺語,且文體韻散相間,容易被人記誦而能流傳千年。
《周易》對后世的文學理論也有深刻的影響,如劉勰《文心雕龍》共50篇,除去序志一篇外共49篇,這種體例就是受《易傳》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影響而設,又如《原道》之“文之為德也大矣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一文,其中的“玄黃色雜”“日月麗天”“山川理地”“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兩儀既生”等處皆從《周易》而來,所以《原道》篇中的“道”與《周易》之道不異。
《周易》之思想博大而精深,且往往具有濃厚的哲學性,表現了先秦時文史哲不分的形態,不愧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如《系辭》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文言》之“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等等,其中既蘊含有上古之思想,又有鮮明的節奏韻律,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達到了“文質彬彬”的完美境界,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思想與文學內涵對后世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人在闡發文學理論時也往往從《周易》中汲取營養。它是中國文學不斷前的內在動力,其所展示的上古文學的魅力是難以言說的,將哲學蘊于文學之中,使人們在吟誦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在優美的文學形式中傳播天地間的道理,使中華文化代代流傳。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趙青青(1986-),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主要從事先秦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