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技能。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選擇合適的英語閱讀材料是有效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文章分析了閱讀材料選擇的原則,旨在鼓勵教師開發適合學生情況的閱讀材料,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從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一、引言
閱讀是學習語言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語言學習的目的之一。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英語學習的水平。在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能較好地反映學生掌握語言的深度和廣度,是構成英語實際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常見的英語閱讀材料來源于課內教材中的課文和教輔中的閱讀文章,不僅材料的來源有限,材料內容的枯燥性、陳舊性現象也頗為嚴重。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已成為提高英語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大學英語閱讀材料選取的基本原則
(一)難度適中
選擇難度適當的閱讀材料,使它具有可讀性是閱讀成功的保證。Krashen (1986) 在他的輸入理論中提到, 只有當語言輸入具有可理解性時, 語言習得才會產生。
為了滿足材料難度適中的原則,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總體英語水平。學生之前的考試成績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可以作為參考。在掌握學生語言程度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準來選擇難易程度合適的閱讀材料了。Irwin (1986)指出學生總是需要一定的成就感來推動其學習積極性。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既應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應超過學生水平太多,挫傷積極性。一般來說,一篇可讀文章中生詞的量最好控制在全文的3%左右。這樣的文章學生經過努力能基本讀懂,對于學生獲取新的信息和正確理解文章原意是有利的。
(二)內容生動有趣
興趣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比較強烈的年齡段,他們常常對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比較關注,因此在具體的選材過程中,教師應考慮閱讀材料的趣味性。
另外,對于有興趣的內容,學生一般具有較多的相關背景知識,而這恰恰是提高閱讀質量、優化閱讀過程的關鍵所在。閱讀這一語言行為實際上是對語言進行認知的心理過程,而“認知依賴于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知覺信息是現實刺激的信息和記憶信息相互作用的結果” 。
當學生碰到自己感興趣,又比較熟悉的文章就會采取自上而下的認知過程。自上而下的認知過程是指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始于對知覺對象的一般知識,并以此為契機形成對文章內容的預測,然后利用這種預測來調整認知重點、引導認知過程. 同時對自己的預測進行驗證。而對上下文的良好預測可以使閱讀者的認知過程不會被單個詞、句的細節所左右,因而更容易關注重要信息。
(三)材料原汁原味,具有真實性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因此語言學習材料應該體現真實性,即:語言在真實生活中使用的習慣和方式。任何對原材料進行的修改都會對原文意思和語言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破壞其真實性。真實的語言材料往往出自母語的國家,為母語國家的人所用,如文學作品,報刊雜志,電視、電臺節目,各種應用文件如郵件、地圖、合同等等。這些材料給學習者提供了感受真實語言的機會。在這類真實的英語材料中,語言的表達方式地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放入材料所提供的特定場景中,更能有效地理解材料所表達的意思,也是迅速融入西方文化的途徑。我國現階段的大學教材卻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很多教材都是根據教學目標而編寫和人為修改的, 更多注重的是語言形式的準確性,因此在語言輸入上可以說是一定程度的“失真”。而真實材料的使用卻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機會,身臨其境的體驗英語的應用,因而從輸入上保證了學生輸出。讓學生接觸真實材料符合學生的交際需要。另一方面,像新聞這類真實材料覆蓋面廣,實用性強, 內容新穎, 便更能貼近學生的需求, 更能滿足他們多方面,多角度的需求,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熱情和興趣.熱點新聞,往往是學生課間談論的中心。
三、結束語
閱讀材料的開發和篩選是一項復雜煩瑣的工作。對教師而言,除了自身的閱讀量、知識面要不斷擴大外,更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教學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要重視對英語閱讀材料的開發和收集,掌握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原則,開拓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渠道,結合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樹立閱讀信心、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成為自主閱讀的自由人。
參考文獻:
[1]王廷,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張慧婷.淺議英語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
[3]應惠蘭,徐慧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材料的選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外語學部大學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