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湖北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的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進行了食性分析,結果表明,中華蟾蜍的胃充塞度為3~4級;食物隸屬于3門4綱7目18科,以等翅目、鞘翅目及直翅目昆蟲為主,占食物總數量的91.94%;食物多樣性指數(H)為2.141 4,營養生態位寬度(B)為8.489 3,有益系數較高,為80.65%,因而對防治農林蟲害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食性;營養生態位;湖北
中圖分類號:Q9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696-03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iet of Bufo gargarizans in Daguisi National Forest Park,Hubei Province
DUAN Cheng,PAN Ying,MA Zhi-guang,LIU Jia-w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diet of Bufo gargarizans in Hubei Daguisi National Forest Park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ed fillness in stomach of B. gargarizans was 3~4 level. The feed blonged to 3 phyla 4 classes 7 orders 18 families and the insects of Isoptera, Coleoptera and Orthoptera accounted for 91.94%. The feed diversity index and the trophic niche width was 2.141 4 and 8.489 3, respectively.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B. gargariza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gricultural pests as its helpfulness index was 80.65%.
Key words: Bufo gargarizans; diet; trophic niche; Hubei province
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隸屬于無尾目蟾蜍科,在國內外分布廣泛,種群數量大,是農林害蟲的重要天敵,對防治農林蟲害具有重大意義。針對中華蟾蜍的食性研究,目前僅有其對花生害蟲、馬尾松毛蟲和中華稻蝗的捕食以及黑龍江省中華蟾蜍食性分析等初步研究的報道[1-4],尚未見華中地區中華蟾蜍食性研究的相關報道。對湖北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的中華蟾蜍進行了食性分析,旨在為該地區林業害蟲的防治提供依據。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況
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廣水市北部,地處桐柏山脈南麓、大別山脈西端,屬低山丘陵地帶,地理坐標113°45′3″-113°59′23″E、31°45′6″-
31°51′25″N,面積2 466.7 hm2。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5.6 ℃,降雨量1 100 mm。有大面積的天然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林分布,森林覆蓋率達97%,具有豐富的植物及動物資源。
1.2樣品采集及處理
2009年7月12~18日,于晚上19∶00至23∶00,在杉木林、灌叢、果園或草叢中,采用手抓和網捕的方法捕捉中華蟾蜍,每晚只捕捉3~5只,其余放掉(為減少對當地野生中華蟾蜍資源的破壞),總計捕捉27只。將采集到的中華蟾蜍在1 h內毀髓處死,解剖取胃,分別放入盛有80%酒精的塑料瓶中保存,并記錄生境。在實驗室取胃內容物后用溢水法測胃的體積[5]。再將胃內容物在解剖盤中展開,在解剖鏡(10×4)下鑒別食物種類并計數[6],盡量將其劃分到最小分類階元,并記錄其生活史階段(幼蟲和成體)。
1.3數據統計分析
中華蟾蜍的攝食率=實胃數/總胃數[7];食物數量比K=n1/N1×100%,食物頻次比P=n2/N2×100%。式中n1和n2分別表示該類食物在胃中的數量和出現次數,N1和N2分別表示各類食物在胃內出現的總數量和總次數[8];有益系數U=(n-u)/t×100%,式中n為胃內有害種類個體數,u為胃內有益種類個體數,t為胃內容物個數;胃腸充塞度參照盛和林等[9]衡量魚類消化道充塞度方法;食物多樣性指數H=
-Σ[Pi(ln Pi)],H為科的多樣性指數,Pi為第i科在胃中的比例,未鑒定到科的食物每目按1科計[10];營養生態位寬度B=1/ΣPij2,Pij為同一時期某類個體或同一個體在某個時期的i科食物頻率[11]。
2結果與分析
2.1中華蟾蜍的食物組成
經初步研究,中華蟾蜍的攝食率為74.07%,胃充塞度為3~4級,體積平均為(2.53±0.44)mL。中華蟾蜍攝食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隸屬于3門4綱7目18科,包括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等,其中節肢動物包括2綱5目16科,其數量比例和出現頻次最高,分別為98.39%、96.67%,是中華蟾蜍的主要食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均僅1綱1目,其數量比例和出現頻次分別為0.81%、1.67%。食物組成結構、數量及出現頻次具體見表1。
食物多樣性和營養生態位的寬度能夠體現動物繁殖種群食物的豐富程度以及對食物資源的利用情況。依據表1的統計數據,求得中華蟾蜍的食物多樣性指數(H)為2.141 4,營養生態位寬度(B)為8.489 3,說明該地區中華蟾蜍的食物豐富度較低,但是對食物資源的利用較充分。
2.2中華蟾蜍的益害評價
中華蟾蜍的有益系數為80.65%,捕食的有害種類個體數有110只,占食物總數的88.71%,主要為白蟻科、螽斯科昆蟲;而有益種類個體數則較少,共10只,占食物總數的8.06%,主要為螢科昆蟲;益害兼有的種類更少,僅4只,占食物總數的3.23%,主要為平唇水龜科的昆蟲等。在有害種類中,既包括作物、果樹、森林害蟲,如麗金龜科、螽斯科、蜍蝽科、天??萍靶郊卓频确N類,也包括倉庫害蟲,如粉蠹科、皮蠹科昆蟲等。
3討論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中華蟾蜍的攝食率為74.07%,胃體積平均為(2.53±0.44)mL,充塞度為3~4級,表明中華蟾蜍的個體捕食率高,其捕食量也大。其攝食以昆蟲為主,其中等翅目昆蟲的數量比例最大,推測為當地的優勢種;鞘翅目昆蟲出現頻率最高,推測為中華蟾蜍的喜食物種;多數個體的食物類別都涉及至少3個目,說明中華蟾蜍的食性較為廣泛,這有利于它的生存與繁殖。
生物多樣性既反映群落中種數多少,又體現各種之間相對豐富度,是種數和均勻度相結合起來的一個單一的統計量,生態位寬度是物種利用或趨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資源狀態而減少種內個體的相遇程度[11],中華蟾蜍的食物營養生態位分析結果顯示多樣性指數偏低(H為2.141 4),說明園區中華蟾蜍的食物豐富度不高,而營養生態位寬度較高(B為8.489 3),表明對食物資源的利用較為充分,但是如果營養生態位寬度過大,會引起食物資源競爭強度加劇。中華蟾蜍的有益系數為80.65%,比李江霖[12]記載的新疆南疆綠蟾蜍有益系數83.72%低,比何海晏[13]記載的廣州三元里地區黑框蟾蜍有益系數77.25%高,說明中華蟾蜍對當地林業害蟲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
Hirai[14]研究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食性時發現,伴隨個體的生長發育,其食性發生一定的變化,本試驗對中華蟾蜍的食性研究,是針對該區不同個體某一特定時期開展的,沒有對中華蟾蜍在個體生活史中是否存在食性變化進行探究,這些研究尚待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 胡淼,姜同先.中華大蟾蜍捕食花生害蟲的調查[J].動物學雜志,1983,18(3):23-26.
[2] 王溪林,馬萬炎.中華大蟾蜍捕食馬尾松毛蟲的初步觀察[J].湖南林業科技,1988(3):37-38.
[3] 魏朝明,廉振民.中華大蟾蜍對中華稻蝗的捕食功能反應的初步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6(1):121-122.
[4] 金志民,楊春文,劉鑄,等.中華大蟾蜍的食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7):3510-3511.
[5] 朱曦,唐陸法,宣子燦.浙江省食蟲鳥類食性分析[J].動物學雜志,1999,34(3):1-9.
[6] 鄭樂怡,歸鴻.昆蟲分類[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 李旭,周偉,楊穎,等.滇蛙的性異形與食性[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6,26(1):47-51.
[8] 王偉,程立生,符瑞敏.海南島稻田飾紋姬蛙的食性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3):241-248.
[9] 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動物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07-108.
[10] 孫儒泳.動物生態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1] 高中信.動物生態學實驗與實習方法[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2.
[12] 李江霖.綠蟾蜍的繁殖與食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1993, 19(2):7-9.
[13] 何海晏. 某些兩棲類食性及廣州地區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觀察[J].四川動物,1995,14(3):123-126.
[14] HIRAI T. Ontogenetic change in the diet of the pond frog,Rana nigromaculata[J]. Ecological Research,2002,17(6):639-6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