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2006~2007年北部灣4次底拖網調查資料,對北部灣中國槍烏賊(Loligo chinensis Gray)的生物學特征及資源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槍烏賊最大平均胴長、體重出現在夏季,其胴長(L,mm)與體重(W,g)的關系為:W♀=1.2×10-3L2.239 2(r=0.974 1);W♂=1.4×10-3L2.206 0(r=0.965 4);雌性個體數量明顯多于雄性個體,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為主;雌性和雄性開始分化的最小胴長為56 mm,性成熟最小胴長為70 mm;全年攝食強度不高,以1級為主;幼體終年存在;調查期間中國槍烏賊的季節漁獲率變化并不十分顯著,出現率和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均比1997~1999年的調查結果有所上升,而均比2000~2002年有所下降,顯示出該海域中國槍烏賊資源量波動較大。
關鍵詞:中國槍烏賊(Loligo chinensis Gray);生物學特征;漁獲率;北部灣
中圖分類號:S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716-04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ock Changes of Loligo chinensis Gray in Beibu Gulf, South China Sea
LI Yuan1,2,SUN Dian-rong1
(1.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0,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of Loligo chinensis Gray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fishery resources data from four seasons bottom trawl surveys of Beibu Gulf in 2006~200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mea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squids were appeared in summ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L,mm) and weight(W,g) was W♀=1.2×10-3L2.239 2(r=0.974 1) and W♂=1.4×10-3L2.206 0(r=0.965 4). The number of female squi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males, and immature stage Ⅱ squids dominated the population of both sexes in all year. The minimum body length of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ual maturation were 56 mm and 70 mm respectively. The feeding intensity of all squids was not high, and showed the grade 1 feeding intensity. The larval squids were found throughout all year. The changes of the catching rate were not obvious among the four seasons. The occurrence rate and the mean catching rate of L. chinensis in 2006~2007 were increased comparing to the result of 1997~1999, but decreased comparing to the result of 2000~2002. This results showed that stock of L. chinensis in Beibu Gulf was significantly fluctuated.
Key words: Loligo chinensis Gra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tching rate; Beibu Gulf
中國槍烏賊(Loligo chinensis Gray)又稱臺灣槍烏賊(Loligo foemosana Sasaki),隸屬于頭足綱槍形目槍烏賊科槍烏賊屬,為暖水性大陸架海域種類[1,2]。在南海,中國槍烏賊主要分布于臺灣淺灘、珠江口外海域以及海南島周圍海域,一般不超過25° N。中國槍烏賊的洄游主要是局部性、地區性的,而不是單一群體的長距離洄游,洄游時大體呈輻射式散布,形成若干地方群體[1,3],是我國槍烏賊中產量較高的一種,為魷釣作業的主要捕撈對象,也是燈光圍網、光誘敷網和拖網作業的兼捕種類。中國槍烏賊曾是中國沿海群體最密、產量較大的一種槍烏賊,其產量約占槍烏賊科總產量的90%,也是南海北部頭足類中產量最大的種類,占頭足類總產量的2/3以上。對中國頭足類種類組成、生物學特征及資源狀況等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4-13],然而國內外對北部灣中國槍烏賊的生物學特征及資源狀況變化鮮見開展相關研究。本研究基于2006年5月、8月、10~11月以及2007年2月4次對北部灣海區的拖網調查,對中國槍烏賊的生物學特征及資源狀況進行研究分析,旨在反映該群體現狀,以期為中國槍烏賊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2006~2007年春(5月)、夏(8月)、秋(10~11月)和冬(2月)對北部灣海區的中國槍烏賊資源狀況進行了4次調查,調查海區基本覆蓋了整個北部灣海域。共設52個底拖網站位,拖網調查均按《海洋調查規范》(GB/T 12763.1-2007)及《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進行,采樣調查均于白天進行,調查船的作業方式為單船有翼單囊底拖網,配用1對橢圓形網板,每站點每季節拖網1次,每次拖曳1 h,拖速為3.5 kn。本次調查4個季節共漁獲中國槍烏賊842尾,其中春季309尾,夏季137尾,秋季221尾,冬季175尾。
漁獲的中國槍烏賊全部帶回實驗室進行生物學特征測定和數據處理。中國槍烏賊生物學特征的測定方法參照《海洋調查規范》(GB/T 12763.1-2007)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胴長和體重進行統計分組。胴長以10 mm為一組,如果胴長正好是10 mm的整倍數,則該胴長歸上一胴長組;體重以10 g為一組,如果體重正好是10 g的整倍數,則該體重歸上一體重組。性腺成熟度和攝食強度根據中國槍烏賊性腺形態和胃內食物充滿情況,采用目測法進行觀察對比。性腺成熟度分為六期,在本次調查中未發現性腺成熟度Ⅰ期和Ⅵ期個體;攝食強度分為四級。將胴長在60 mm以下的小個體計為幼體,來統計幼體發生量。
將本次調查結果與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網資源調查[調查數據來源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重點水域漁業資源監測報告(2000~2002)]和2000~2002年南海重點水域漁業資源監測調查[3]的兩次調查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南海北部灣中國槍烏賊的資源狀況。在進行數據對比分析時,不考慮調查船和網具差異對調查結果產生的影響,以及周年調查與季節調查結果的差別。
2結果與分析
2.1生物學特征
2.1.1群體胴長與體重組成不同季節中國槍烏賊的胴長和體重組成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調查期間北部灣中國槍烏賊群體的胴長范圍為42~295 mm,平均胴長為109.76 mm,胴長優勢組為61~150 mm,占群體的80.64%,其中以胴長101~110 mm組所占比例最大(12.59%);體重范圍為3.0~366.0 g,平均體重為52.27 g,體重優勢組為11~60 g,占群體的69.60%,其中以體重11~20 g組所占比例最大(18.76%)。本次調查的中國槍烏賊最大胴長295 mm,出現在夏季,最大體重366.0 g,出現在秋季;中國槍烏賊的平均胴長與平均體重以夏季為最大。
2.1.2胴長與體重的關系根據中國槍烏賊樣品的測定結果,分別按照雌(♀)、雄(♂)個體不同的胴長(L,mm)和相對應的體重(W,g)畫實點,其胴長和體重關系可用冪函數W=aLb(a、b為參數)來擬合(圖1),分別計算得到回歸方程為:W♀=1.2×10-3 L2.239 2(n=521, r=0.974 1);W♂ = 1.4 × 10-3 L2 . 206 0(n=277,r=0.965 4)。從r及理論方程式的計算值與實際測定值分析表明,所得曲線與所測數據擬合密切,據此中國槍烏賊的胴長與體重的計算公式是能反映其實際情況的,胴長與體重組成變化比較一致。由圖1可以看出,雌雄個體前期的生長速度相差不大,在胴長達到250 mm后,雌性中國槍烏賊的生長速度略快于雄性。
2.1.3性比根據中國槍烏賊樣品的統計結果,全年雌雄性比為1.89∶1,雄性少于雌性。其中春季為2.02∶1,夏季為2.13∶1,秋季為1.48∶1,冬季為2.13∶1。從全年來看,雌雄性比差異較大;雌雄性比最大差異出現在夏季和冬季;冬、春、夏3季雌雄性比變化不是很明顯,秋季變化較大。
2.1.4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成熟的胴長根據中國槍烏賊樣品的測定結果,未發現性腺成熟度Ⅰ期和Ⅵ期的個體,全年中國槍烏賊的性腺成熟度Ⅱ~Ⅴ期均有個體存在(表2)。由表2可知,成熟和產卵個體(Ⅳ期以上)所占比例以春季最高,夏季次之。中國槍烏賊由于繁殖期較長,生命周期短,一年中存在不同的生殖群體,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之分。全年性腺成熟度以Ⅱ期為主,占全部個體的62.28%,其次為Ⅲ期,占29.57%。
調查測定的中國槍烏賊雌性和雄性開始分化的最小胴長為56 mm,性腺成熟最小胴長為70 mm。除此之外,調查結果還發現,雌雄個體性腺成熟度分布不同,雌性個體的性腺成熟度以Ⅱ期為主,占全部雌性個體的55.75%,其次為Ⅲ期,占32.18%;雄性個體的性腺成熟度也以Ⅱ期為主,占全部雄性個體的74.64%,其次為Ⅲ期,占24.64%。調查中并未發現Ⅵ期個體,進一步說明了中國槍烏賊親體產卵后死亡的特性。
2.1.5攝食強度對北部灣海區的842尾中國槍烏賊攝食強度調查結果表明,其攝食強度為0~3級,以1級(少量攝食)為主,出現679尾,占80.64%;2級的有161尾,占19.12%;0級和3級分別僅出現1例,分別在春季和夏季。調查期間中國槍烏賊群體的攝食強度為1級的個體四季分別占74.43%、66.42%、98.64%和80.00%,這說明北部灣海區的中國槍烏賊的攝食強度不高。
2.1.6幼體發生量以胴長在60 mm以下的小個體在中國槍烏賊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來說明幼體發生情況[14]。由表3可知,調查期間4個季節中都有一定數量的中國槍烏賊幼體存在,其中以夏季為最高,占測量尾數的8.76%。說明在調查期間北部灣海域以夏生群為主,在夏季生殖季節群體數量大,分布密集,其次為秋生群。
2.2資源狀況
2.2.1季節變化調查資料按季節和漁區進行統計,用單位時間漁獲量(平均漁獲率)和單位時間漁獲尾數(平均尾數漁獲率)表示不同季節不同漁區中國槍烏賊的數量分布狀況,并將本次調查結果與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網資源調查和2000~2002年南海重點水域漁業資源監測調查的兩次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由表4可知,在北部灣海區中國槍烏賊終年都有漁獲,1997~1999年沒有出現高漁獲量的季節,各季節的漁獲率偏低,2000~2002年的平均漁獲率以夏季和秋季較高,冬季和春季較低。而2006~2007年則不同,春季和夏季平均漁獲率均較高,秋季次之。中國槍烏賊的漁獲高峰期出現在春、夏、秋3季,這可能與其一年中有春、夏、秋3次產卵盛期有關[7]。1997~1999年各季節雖然平均漁獲率很低,但是平均尾數漁獲率相對較高,可以看出試驗調查期間的中國槍烏賊個體普遍偏小。本次試驗調查期間各季節平均漁獲率變化并不十分顯著,秋季雖然具有較高的平均漁獲尾數,但漁獲個體較小,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漁汛。
2.2.2年際間變化如表5所示,比較了1997~1999年、2000~2002年與2006~2007年在北部灣海區的3次調查結果。3次調查海區雖有一定的差異,但都是在北部灣內,因此三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997~1999年調查顯示,中國槍烏賊的出現率為30.98%,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為1.42 kg/h,平均尾數漁獲率為16.20尾/h。2000~2002年調查顯示,出現率為83.74%,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為3.44 kg/h,平均尾數漁獲率為90.10尾/h。比較3次調查結果可知,本試驗調查期間中國槍烏賊的出現率、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以及出現站次平均尾數漁獲率均比1997~1999年有所提高,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為2.75 kg/h,出現站次平均尾數漁獲率為52.63尾/h,分別為1997~1999年的1.94和3.25倍;與2000~2002年相比,其出現率、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以及出現站次平均尾數漁獲率均有所下降,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和平均尾數漁獲率分別為2000~2002年的1/1.25和1/1.71。由此可見,在北部灣海域中國槍烏賊的資源量波動較大,應加強對該海域的監督管理。
3討論
依據2006~2007年北部灣海域4個季度的拖網調查,對捕獲的中國槍烏賊樣品進行胴長、體重的測定,對性比、性腺成熟度、攝食強度和幼體發生量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該海域的中國槍烏賊的群體結構存在一定的變化,這可能是由于不同季節的環境因子及餌料的豐歉不一,導致了不同季節個體間的生長差異。與2006~2007年閩南—臺灣淺灘漁場光誘敷網捕獲的中國槍烏賊生物學特征[7]比較發現,兩者間的胴長范圍和體重范圍相差不大,但是閩南—臺灣淺灘漁場的中國槍烏賊的平均胴長(144.80 mm)和體重(90.90 g)卻高出北部灣(109.76 mm,52.27 g)很多。顯然,不同海域間不同作業類型導致其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北部灣海域的中國槍烏賊群體組成中小型個體在不斷增加。隨著單拖作業迅速發展,捕撈壓力的增加,20世紀90年代中期閩南—臺灣淺灘漁場的中國槍烏賊已經開始趨向小型化[7,15]。由于北部灣海域缺少足夠的數據支持,由此可以間接推斷該海域中國槍烏賊也有小型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閩南—臺灣淺灘漁場的中國槍烏賊雌雄分化和性腺成熟發育的最小胴長都比以往小,早熟現象明顯[7]。北部灣海域的中國槍烏賊的雌雄分化和性成熟發育的最小胴長比同期閩南—臺灣淺灘漁場的更小,由此可推斷,北部灣海域中國槍烏賊也出現了早熟現象。
北部灣海域中國槍烏賊終年都有漁獲,平均漁獲率的季節變化并不十分顯著。同以往調查相比,本次試驗調查中國槍烏賊的出現率、出現站次平均漁獲率以及出現站次平均尾數漁獲率均比1997~1999年有所提高,但均比2000~2002年有所下降。由此可見,該海域中國槍烏賊的資源量波動較大,雖然有時具有較高的平均漁獲尾數,但漁獲個體較小,很難形成大規模漁汛。這種變化除了受人為統計因素的影響外,與捕撈技術的提高、監督管理的力度不夠所造成捕撈過度致使資源量受到影響也有一定的關系。
一種漁業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實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這一資源的永續利用。中國槍烏賊是一年生種類,是由當年生的補充群體進行生命活動,其補充群體的數量變動首先取決于產卵親體的數量、卵子的數量以及幼體的成活率。單拖作業較為集中的海區,多數是中國槍烏賊產卵和索餌的場所,拖網作業捕撈其親體和卵的數量多,較為嚴重地破壞了中國槍烏賊的棲息和產卵環境,直接影響了其資源量的補充,這就要求在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對產卵親體的合理捕撈、產卵場的保護、幼體的養護以及對單拖作業船數量的限制。根據中國槍烏賊的趨光性,可適度推廣燈光誘釣和燈光魷魚敷網作業[7,16],從而避免對幼體的捕撈。春夏兩季是中國槍烏賊的主要產卵期,在此期間應設立禁漁期或控制捕撈規模。這樣可以保護補充群體、增加資源數量、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該海區的中國槍烏賊資源,提高利用率。目前還沒有形成以中國槍烏賊為主的捕撈技術,應加強科技力量投入,加大對專門作業網具、捕撈技術的研究力度,以及對漁場、漁期、漁業生物學和魚發規律等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董正之. 中國動物志 軟體動物門 頭足綱[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2] 董正之. 世界大洋經濟頭足類生物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3] 賈曉平,李永振,李純厚,等. 南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漁業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20-528.
[4] 王友喜. 東海南部劍尖槍烏賊漁業生物學特性[J]. 海洋漁業, 2002,24(4):169-172.
[5] 唐啟升. 中國專屬經濟區海洋生物資源與棲息環境[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6] 黃梓榮. 南海北部陸架區頭足類的種類組成和資源密度分布[J]. 南方水產,2008,4(5):1-7.
[7] 張壯麗,葉孫忠,洪明進,等. 閩南—臺灣淺灘漁場中國槍烏賊生物學特性研究[J]. 福建水產,2008(1):1-5.
[8] 宋海棠,丁天明,徐開達. 東海劍尖槍烏賊的數量分布和生長特性研究[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2):115-118.
[9] 江艷娥,林昭進,黃梓榮. 南海北部大陸架區漁業生物多樣性研究[J]. 南方水產,2009,5(5):32-37.
[10] 李成林,張艷萍,趙斌,等. 膠州灣曼氏無針烏賊資源量與季節變化的調查研究[J]. 漁業科學進展,2009,30(3):62-67.
[11] LEE K T,WANG K Y,LIAO C H. Studies on the maturation of swordtip squid(Photololigo edulis) in the waters off northeastern Taiwan[A]. Program and abstracts 2002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annual meeting[C]. The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2002.
[12] LIAO C H,LIU T Y,HUNG C Y. Morphometric variation between the swordtip (Photololigo edulis) and mitre (P. chinensis) squids in the waters off Taiwan[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8(3):405-412.
[13] WANG K Y,LEE K T,LIAO C H. Age,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swordtip squid(Photololigo eduli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18(1):99-105.
[14] 丁天明,宋海棠. 東海劍尖槍烏賊生物學特征[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9(4):371-374.
[15] 張秋華,程家驊,徐漢祥,等. 東海區漁業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7-58.
[16] 洪明進. 福建光誘魷魚敷網生產情況和漁獲組成調查研究報告[J]. 福建水產,2002(2):28-3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