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盆栽試驗條件下,研究氮、磷、鉀肥不同用量對光葉紫花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 Koch.)生長發育及生物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施用氮肥和鉀肥對苕子生物量及相關農藝性狀影響不顯著,施磷肥顯著提高苕子株高、葉片大小、葉綠素含量以及產草量。與不施磷肥相比,施磷可使苕子盛花期干物質量增加1.28~2.38倍。
關鍵字:苕子;氮;磷;鉀;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S551+.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623-03
The Effect of N, P and K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mooth Vetch
KOU Ling-ling1,GENG Ming-jian1,KONG Wei1,CHU Liu-zhuan1,LI Xiao-kun1,LU Jian-wei1,CAO Wei-dong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smooth vetch were studied by pot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smooth vetch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plant height, leaf siz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yield of smooth vetch were observably impro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hosphorus fertilizer. Compared to the treatment without phosphorus fertilizer, the yield of smooth vetch was increased 1.28~2.38 times by the application of phosphorus fertilizer.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hosphorus fertilizer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of smooth vetch growth.
Key words: smooth vetch;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一些作物可以利用綠肥作物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或部分鮮體,直接或間接翻壓到土壤中作肥料,或者通過綠肥作物與主作物的間套輪作,起到促進主作物生長、改善土壤性狀的作用[1]。綠肥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其根部有根瘤,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氮,且對土壤難溶性磷酸鹽有較強的吸收和富積能力,從而通過綠肥翻壓提高土壤的含磷量[2]。光葉紫花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 Koch.)是豆科綠肥的一種,是優質的有機肥,在土壤中翻壓不僅有助于增加土壤養分,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性質。本試驗研究了不同氮、磷、鉀用量和配比對綠肥作物苕子生長發育及生物量的影響,以期為苕子栽培過程中合理施肥提供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土壤為采自華中農業大學試驗農場的黃棕壤,土壤有機質5.33 g/kg,全氮0.35 g/kg,堿解氮44.33 mg/kg,速效磷7.64 mg/kg,速效鉀146.01 mg/kg,pH值5.82。供試作物為光葉紫花苕子。
1.2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盆缽培養,土培盆缽采用35 cm×12 cm塑料盆,每盆裝風干土6 kg。采用“3414”試驗設計方案。三因素為N、P、K,各因素設計成0、1、2、3共4個水平,試驗共設14個處理,下標“0、1、2、3”表示施肥的水平,各處理具體施肥量見表1。每個處理3次重復。肥源分別是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鉀,所有肥料在裝盆時拌土一次性施入。盆栽試驗在華中農業大學盆栽場自然氣候條件下培養,上有塑膠陽光板頂棚防雨,定期澆水。種子于2008年12月6日播種,每盆定苗24株,苕子于2009年4月26日盛花期時收獲,收獲時測量其株高、葉長、葉寬和葉綠素SPAD值,將地上部烘干后測定干物質量。
1.3統計分析
利用DPS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LSD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肥處理對苕子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施肥處理(N0P0K0)和不施磷處理(N2P0K2)苕子的株高、葉長、葉寬和葉片SPAD值較接近,均顯著低于其他施肥處理(處理4和處理10的葉片SPAD值除外)。無論施氮、施鉀水平如何變化,當施磷量增加到P1水平時,苕子的株高、葉長、葉寬和葉片SPAD值均顯著高于P0水平各處理,隨著施磷水平進一步提高到P2和P3水平時,苕子農藝性狀各指標進一步明顯或顯著增加。說明磷是苕子生長發育的限制因子,氮、鉀對苕子生長發育的影響相對較小。
2.2不同施肥處理對苕子干物質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除不施磷處理(N2P0K2)與不施肥處理(N0P0K0)干物質量無顯著差異外,其他12個施肥處理與不施肥處理相比,苕子干物質量均顯著增加;不施肥處理的干物質量最小,為8.88 g/盆,13個施肥處理的平均干物質量為24.62 g/盆,比不施肥處理增產177.25%,說明施肥對苕子有明顯的增產效應。
各施肥處理中,不施磷處理(N2P0K2)干物質量最低,為9.34 g/盆;其次為P1水平的3個處理,平均干物質量為20.23 g/盆,比不施磷處理增加116.60%;P2水平的8個處理平均干物質量為27.31 g/盆,比不施磷處理增加192.40%;P3水平的處理(N2P3K2)干物質量最高,為31.61 g/盆,比不施磷處理增加238.44%。進一步說明磷是影響苕子生長的關鍵因素,在一定范圍內苕子干物質累積量隨著施磷量增加而增加。
2.3氮、磷、鉀單因素對苕子干物質量的影響
2.3.1氮對苕子干物質量的影響由圖1可知,與不施氮處理(N0P2K2)相比,在相同磷鉀(施磷、鉀量均為0.15 g/kg)水平下,苕子干物質量隨施氮量的增加有減少的趨勢,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在足夠的磷、鉀供應下,氮肥的施用對苕子生物量的影響作用不明顯。
2.3.2磷對苕子干物質量的影響由圖2可知,氮、鉀施用量相同的條件下,苕子干物質量隨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與不施磷肥處理(N2P0K2)相比,當施磷量為0.075、0.150、0.225 g/kg時,苕子干物質量分別增加1.28倍、1.91倍、2.38倍。
2.3.3鉀對苕子干物質量的影響在氮、磷施用量相同的條件下,隨著鉀肥用量的增加,苕子干物質量略呈降低趨勢,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不施鉀處理(N2P2K0)相比,N2P2K1、N2P2K2、N2P2K3處理苕子干物質量變化率分別為1.95%、-3.48%、-4.86%(圖3)。
3討論
3.1氮肥對苕子生物量的影響
供試土壤雖然為嚴重缺氮土壤,但是隨著施氮量增加,苕子的株高、葉片大小、葉綠素含量以及生物量均無顯著變化,甚至有下降趨勢。苕子是豆科綠肥的一種,其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為作物供應大量的氮[3]。研究表明,植物共生固氮的效率受根瘤菌基因型和環境因子的影響[4,5],在有氮的條件下,固氮酶不能合成,或者失去活性,即“氮阻遏”導致豆科作物不固氮[3],因而外源氮肥的增施抑制了根瘤菌固定氮素的能力,這可能是苕子生物量隨著氮肥的增施而下降的主要原因。
3.2磷肥對苕子生物量的影響
苕子體內的磷脂、核蛋白等含磷物質一般比糧食作物高,同時磷是構成苕子根瘤菌軀體的主要組成成分,豆科綠肥的鈣磷比、氮磷比均較高,因而吸收磷的能力很強[6],對磷的需求比較突出。磷肥的施用能夠促進根瘤更好地發育,增加有效根瘤數,從而促進地上部分的生長和根系的發育,是保證苕子高產的主要措施[7]。本試驗證實了豆科作物苕子的生物量隨著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與不施磷相比,苕子產量提高1.28~2.38倍。
3.3鉀肥對苕子生物量的影響
以往研究表明,鉀素能夠促進豆科綠肥作物對光能的利用,加強植株對養分的吸收、合成和運轉,對作物體內含氮物質的代謝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冬季綠肥作物,苕子在江南各省區種植時,往往處于秋旱、冬凍、春澇的多變氣候下,施用磷、鉀肥可降低其蒸騰強度,減少水分損失,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增強作物的抗旱、抗凍能力,有利于苕子高產[8]。本試驗表明隨著盆栽土壤施鉀量增加,苕子生物量先有增加趨勢,后又降低,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可能與供試土壤中速效鉀含量較高有關。生產實踐中,在缺鉀土壤上進行綠肥苕子種植時,要適量施用鉀肥,以提高其產量。
參考文獻:
[1] 曹衛東,徐昌旭.中國主要農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規程[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1.
[2] 王秀芝. 綠肥對土壤的培肥改土作用和合理利用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05,11(6):89,92.
[3] 陳文新,陳文峰. 發揮生物固氮作用 減少化學氮肥用量[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4,6(6):3-6.
[4] PROVOROV N A, TIKHONOVICH I A. Genetic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nitrogen fixation in legume-rhizobia symbiosis[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3,50(1):89-99.
[5] UNKOVICH M J, PATE J S. An appraisal of recent field measurements of symbiotic N2 fixation by annual legume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0,65:211-228.
[6] 焦彬. 中國綠肥[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7] 浙江農業大學農化教研組. 紫云英根瘤菌菌株固氮效果的比較[J]. 土壤,1976(4):212-216.
[8]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綠肥栽培與利用[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