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3414”二次回歸最優設計方案,研究了隴西河流域水稻平衡施肥對土壤氮、磷、鉀養分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水稻種植后,各處理土壤堿解氮、速效鉀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全磷含量不同程度地降低,而土壤速效磷含量變化差異較大;大多數處理土壤全氮含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分別與施氮量、施磷量、施鉀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同時,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也隨之增加。
關鍵字:水稻;“3414”試驗;肥力;面源污染;隴西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S15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618-05
Effect of Balanced Fertilization of Rice on the Content of NPK in Soil
in Longxi River Basin
QI Hui1,WU Jun1,HAN Qiao1,YE Xiao-li2,YANG Qin1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2.Agriculture Bureau of Yucheng County in Ya’an City, 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3414” optimal design of quadratic regression test program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balanced fertilization of rice on the contents of N, P and K in soil,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area-source pollution in Longxi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planting, the contents of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soil of all the treatments increased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content of total phosphorus in soil decreased to some extent, while the changes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ere greatly different.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in treatments 6,7,8,11 and 12, while decreased in all the other treatments.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nd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the phosphorus application amount,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otassium and the potassium application amount. Meanwhile,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Key words: rice; “3414” test; fertility; area-source pollution; Longxi river basin
施肥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質量,還在于不斷培育和提高土壤肥力,創造高產穩產的土壤條件,同時減少農業面源污染[1]。近年來,化肥的過量施用帶來的肥效降低以及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2-5]。隨著化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農田徑流及排水中的營養元素對受納水體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目前點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化肥對水環境的面源污染問題顯得更加突出。雅安市雨城區位于隴西河流域,水稻是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從該區施肥養分結構變化和肥料品種結構特點來看,施肥投入的養分比例不平衡、與作物需求不匹配是導致肥料面源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6]。由于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大,分布區域廣,污染分量小但總量極大,污染源極度分散,其治理難度甚至大于工業污染[7-9]。本研究以控制源頭為切入點,通過田間試驗,深入研究氮磷鉀肥配施對稻田土壤氮磷鉀養分變化的影響,以期為維持土壤肥力、防治面源污染、指導區域農業生產合理施肥等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于2007年3~9月在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龍泉村二組承包地內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當地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良品種宜香707。供試肥料: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 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60%)。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pH值 5.19,有機質59.22 g/kg,全氮2.63 g/kg,堿解氮245.10 mg/kg,全磷0.69 g/kg,速效磷22.74 mg/kg,速效鉀60.60 mg/kg。
1.2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3414”二次回歸最優設計方案。即氮、磷、鉀3個因素、4個水平、14個處理。0水平為不施肥,2水平為當地推薦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具體設計見表1。試驗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共42個社區。
1.3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2007年4月8日播種育苗,5月13日移栽。試驗田于移栽前3~5 d,將四周雜草清除,耕翻耙平后,按照試驗設計,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重復間走道50 cm,保護行寬度100 cm,重復間壘土埂寬20~25 cm,高20 cm,用塑膠膜包埂。社區長5 m,寬4 m,社區間壘土埂,用塑膠膜包埂,寬20 cm,高20 cm。每區種17行,每行30穴,每穴4.5苗,行株距23.3 cm×17.0 cm。按試驗設計進行施肥,試驗中水稻底肥與追肥質量比為7∶3。分社區單施肥和單灌水,各種管理措施一致,并在同一天完成;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相同。
1.4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pH值測定采用電位法;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容量法;土壤全氮測定采用凱氏定氮法;土壤堿解氮測定采用堿解擴散法;全磷測定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鉬銻抗比色法;速效磷測定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測定采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
1.5數據處理分析
采用Excel、SPSS 13.0等數理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肥組合下土壤氮素變化比較
由圖1可知,在各處理中,除處理6、7、8、11、12在水稻種植后全氮含量略有上升外,其余處理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土壤全氮含量降低較多的是對照處理1、缺氮處理2、缺磷處理4,分別比種植前降低了25.04%、19.17%和16.89%。土壤全氮含量的降低,說明土壤全氮養分含量一方面與施氮量直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水稻施N、P、K肥的平衡度有關。處理7土壤全氮含量提高最大,提高了16.41%;N、P、K平衡施肥的處理6,全氮含量提高了5.28%,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合理利用各種土壤養分,從而減少N素養分的流失和提高土壤養分利用率;雖然高氮施肥處理11全氮含量也增長了0.98%,但這種提高是過量施用氮肥的結果,雖在一定時期內可以保持土壤的總氮含量,但這種施肥方式會加速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將導致氮素養分通過揮發、徑流和滲漏方式流失,而且對保持土壤氮素養分和控制隴西河流域壩區農田氮素流失極為不利,從而形成隴西河流域的農業面源重要污染源。
由圖2可知,種植后各處理土壤堿解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處理6、7堿解氮含量上升較多,分別比種植前上升了32.03%、32.88%。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氮素化肥施用量較多,過量的氮素化肥施入可在短期內提高土壤堿解氮的含量;二是N、P、K配比較均衡時土壤堿解氮提高量也相對較高。對照處理1和缺氮處理2,種植后土壤堿解氮含量也比種植前分別提高了7.50%、19.28%,由此可見,土壤在水稻種植收獲后其堿解氮含量明顯上升,這對冬季作物的生長較有利。
進一步分析種植水稻后土壤堿解氮的含量與施氮量的關系,如圖3所示,土壤堿解氮含量與施氮量達到極顯著正相關,兩者關系可以用直線方程y=0.136x+290.480(r2=0.518 3**)表示;通過該方程的截距看出,在完全不施氮的情況下,土壤堿解氮為263.5、292.4 mg/kg。對該方程求導dy/dx=0.136,即每增加1 kg/hm2的N,每千克土壤的堿解氮含量將增加0.136 mg;以此速率增長,增施氮肥將不斷增加土壤氮素流失的環境風險。
2.2不同施肥組合下土壤磷素變化比較
由圖4可知,水稻種植收獲后各處理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降低較多的是對照處理1和缺磷處理4,分別降低了26.66%、25.72%。缺氮處理2、缺鉀處理8、高磷處理7也分別降低了21.31%、18.00%、14.91%。盡管土壤具有較高的磷素吸附容量,但土壤長期或大量地接受磷肥將導致土壤磷素的積累。土壤磷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土壤磷素向土壤環境遷移的能力增強,存在很大的磷素流失風險。因此,通過測試土壤磷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磷素流失的潛能大小。
由圖5可知,種植前后不同處理間速效磷變化差異很大,其中處理1、2、4、6、8、12、13、14在種植后土壤速效磷含量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以處理1的降低幅度最大,減少了36.83%。而其他處理在種植后速效磷含量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處理9、10、11增長較大,分別增加了35.86%、32.21%、44.82%;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但也為磷素養分的流失制造了誘因,尤其是隴西河流域水稻種植季節正好為本地區雨季集中時期,這更加速了可溶態磷素養分的流失。由于在處理6中N、P、K配比比較平衡,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消耗較多的速效磷,從而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
進一步分析可知,磷肥的施用量與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關系可以用直線擬合(圖6),其線性擬合方程為y=0.040 1x+16.015 0,r2=0.423 7**,兩者呈極顯著正相關。從該方程的截距可以看出,在不施磷肥情況下,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為14.37、15.15 mg/kg,對此方程求導dy/dx=0.040 1,即每增施1 kg/hm2的P2O5,每千克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將增加0.040 1 mg,以此速率增長,增施磷肥將不斷增加土壤磷素流失的環境風險。
施氮對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有顯著影響(圖7),總的趨勢是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也隨之增加。在不施氮的情況下,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最低為14.37 mg/kg;當施氮量達到315 kg/hm2時,土壤速效磷含量顯著高于不施氮的處理。
2.3不同施肥組合下土壤鉀素變化比較
由圖8可知,水稻種植后,各處理速效鉀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提高較大的是處理3、5,分別提高了36.10%、31.02%;其次為處理10,提高了30.82%;最低的是對照處理1,提高了8.06%。處理8雖然沒有施用鉀肥,但社區速效鉀含量依然有所上升。這說明在本研究區域水稻土壤鉀素含量比較容易得到恢復。從本研究區域種植結構和種植習慣上看,該地區冬季作物一般習慣以油菜為主要輪作作物進行種植,而油菜是需鉀作物,因此,在水稻種植季節適量施用鉀肥,不僅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可提高其抗病能力、稻米產量和質量,而且還可對油菜有較好的作用。
由圖9可知,土壤速效鉀含量與施鉀量達到極顯著正相關。兩者關系可用直線方程y=0.056 3x+66.945 0(r2=0.497 5**)來表示,通過該方程的截距可以看出,在完全不施鉀肥的情況下,土壤速效鉀分別為65.48、64.17 mg/kg,而土壤本底的速效鉀含量為60.60 mg/kg,這說明在不施鉀的情況下,種植一季水稻后,土壤中的速效鉀含量增加了4.88、3.57 mg/kg。對方程求導得dy/dx=0.056 3,由此可以看出土壤速效鉀的含量隨施鉀量的增長速率為每增施1 kg/hm2的K2O,每千克土壤的速效鉀含量將增加0.056 3 mg。
2.4土壤養分的變異分析
從各處理全量養分之間的變異來看,全氮>全磷。從土壤速效養分的變異情況來看,速效磷>速效鉀>堿解氮,速效磷的變異性最大,這說明施肥對土壤速效磷的影響相對較大。由各處理土壤養分變異性來看,土壤速效磷的變異系數大于全磷的變異系數,這是因為全磷的變異主要取決于土壤的本底特征,人為活動不易對全磷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對于高度集約化保護地土壤來說,在某一田塊微小的區域范圍內,土壤養分也存在著較大的空間變異(表2)。
3結論與討論
水稻種植后各處理土壤氮磷鉀養分含量變化結果表明,大多數處理土壤全氮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各處理土壤堿解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這可能是施用氮肥可以增加根茬、根系和根分泌物的產量,亦增加了歸還土壤的有機氮量,這部分氮比土壤中原有有機氮易礦化[10,11];不同處理間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而速效磷含量變化差異很大,由于磷的移動性和損失相對較少,土壤全磷的增減主要取決于農田磷素的收支狀況[12,13];各處理土壤速效鉀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雖然鉀庫很大,即使不施用鉀肥,土壤速效鉀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從維系土壤供鉀能力及其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農業生產中仍需合理施用鉀肥,以保持農業生產系統中鉀素的收支平衡和促進土壤供鉀能力的提高。
施肥量與土壤養分含量的相關分析表明,土壤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分別與施氮量、施磷量、施鉀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同時,施氮對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有顯著影響,總的趨勢是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也隨之增加,增施氮肥和磷肥將不斷增加土壤氮素和磷素流失的環境風險。土壤養分變異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速效養分中速效磷含量的變異性最大,土壤全磷含量的變異系數小于速效磷含量的變異系數。
研究結果表明,在本研究區域過量增施N、P肥將使大量N、P養分隨地表、地下水流失,增加N、P肥向隴西河流域水體釋放流失的風險,最終形成隴西河流域農業主要面源污染源。因此,只有遵循N、P、K肥平衡施用理論,進行合理施肥,才能從根本上減少N、P肥的農田流失,從施肥入手堵住面源污染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徐培智,唐拴虎,陳建生,等. 連續施用控釋肥對稻田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06(9):13-15.
[2] 詹可志. 貴州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J].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增刊):123-125.
[3] 朱萬斌,王海濱,林長松,等. 中國生態農業與面源污染減排[J].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184-187.
[4] 黃東風,王果,陳超. 福建省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防治對策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371-377.
[5] 陸軼峰,李宗遜,雷寶坤. 滇池流域農田氮、磷肥施用現狀與評價[J]. 云南環境科學,2003,22(1):34-37.
[6] 高懷友,趙玉杰,鄭向群,等. 西部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對策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3):184-186.
[7] 牛瑞芹,何榮. 淺談農村面源污染的現狀及其治理措施[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3):10814-10815,10817.
[8] 李偉華,袁仲,張慎舉.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控制措施[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3):10784-10786.
[9] 劉潤堂,許建中,馮紹元,等. 農業面源污染對湖泊水質影響的初步分析[J]. 中國水利,2002(6):54-56.
[10] MERCIK S, NEMETH K. Effects of 60-year N, P, K and Ca fertilization on EUF-nutrient fractions in the soil and on yields of rye and potato crops[J]. Plant and soil,1985,
83(1):151-159.
[11] RASMUSSEN P E, ROHDE C R. Long-time tillage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organic nitrogen and carbon in semiarid soil[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1988,52(4):1114-1117.
[12] 顧益初,欽繩武. 長期施用磷肥條件下潮土中磷素的積累、形態轉化和有效性[J]. 土壤,1997,29(1):13-17.
[13] 史吉平,張夫道,林葆. 長期施用氮磷鉀化肥和有機肥對土壤氮磷鉀養分的影響[J]. 土壤肥料,1998(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