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間藥效試驗表明,500 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30%己唑醇懸浮劑、40%多菌靈懸浮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5種殺菌劑均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有效藥劑,其中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防效最好,達78.15%。
關鍵詞:殺菌劑;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
中圖分類號:S435.111;S48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650-02
Evaluation on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Five Fungicides to Sheath Blight
CHEN Guang-y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inyi University,Linyi 276005,Shandong,China)
Abstract:Sheath blight, 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rice disease.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s of five fungicides have been examined in field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ophanate-Methyl SC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0 g/L, Hexaconazole 30% SC, Carbendazim 40% SC, Thiophanate-Methyl 70% WP and Fenoxanil·Amistar 26% SC were effective fungicides to control sheath blight. Among the five fungicides, Fenoxanil·Amistar 26% SC was the best and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reached 78.15%.
Key words: fungicide; sheath blight; field control effect
水稻紋枯病是世界各稻產區的主要病害,是水稻高產穩產的一大障礙[1]。近年來,紋枯病成為臨沂市稻區的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紋枯病俗稱“花腳稈”、“爛腳稈”,此病一旦發生,會造成葉片枯死、結實率下降,甚至植株全部枯死。一般造成減產10%~30%,嚴重時達50%以上[2]。目前,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主要措施仍是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但是,一種藥劑長期使用會造成防效下降或病原菌產生抗藥性[3,4]。為了達到輪換使用藥劑品種的目的,筆者于2010年結合山東省農藥檢定所安排的田間藥效試驗,對5種殺菌劑進行了田間試驗,以便對其藥效進行準確評價,指導農民科學用藥。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鎮稻99。水稻紋枯病病原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1.2供試藥劑
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山東京博農化有限公司)、30%己唑醇懸浮劑(山東省青島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多菌靈懸浮劑(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山東省煙臺博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0 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
1.3試驗設計
試驗安排在臨沂郯城,土壤類型為壤土,常年種植水稻,有機質含量為11.0 g/kg,堿解氮82.0 mg/kg,pH值6.7,地勢平坦,地力均勻,肥力中等偏上。
試驗共設6個處理(各處理濃度均為有效成分濃度):①500 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1 500 g/hm2;②30%己唑醇懸浮劑76.5 g/hm2;③40%多菌靈懸浮劑210 g/hm2;④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 g/hm2;⑤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351 g/hm2;⑥清水對照。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處理重復4次,共24個小區,小區面積15 m2。
1.4施藥方法
2010年8月15日第1次施藥,時值水稻分蘗末期;8月22日施第2次藥,共施藥2次,每次施藥后24 h內無降雨。用WS-16-1型手動背負式噴霧器,工作壓力0.2~0.4 MPa,進口圓錐霧噴頭,流速 717 mL/min,藥液殘留≤0.02 L。藥液量675 kg/hm2,采取常規噴霧法,均勻著藥,藥液不滴落。試驗期間未防治其他病蟲害。
1.5藥效調查
8月15日調查發病基數,第二次施藥后14 d(9月5日)調查發病情況。調查時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調查25叢,調查記錄其總株數、病株數。按0-9級分級標準[5,6]記載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進行方差分析及平均值的多重比較(DMRT法)。
病情指數=×100
防治效果=1-×100%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0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1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病情分級標準:0級,全株無病;1級,第四葉片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劍葉為第一片葉);3級,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死亡。
2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5種藥劑處理對水稻紋枯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351 g/hm2防效最好,達78.15%,500 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1 500 g/hm2、、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30%己唑醇懸浮劑76.5 g/hm2、40%多菌靈懸浮劑210 g/hm2 4個處理的防治效果均在69%以上。
3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26%稻瘟酰胺·嘧菌酯、500 g/L甲基硫菌靈懸浮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0%己唑醇懸浮劑、40%多菌靈懸浮劑5個處理的防治效果在69%以上,均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有效藥劑,以復配劑26%稻瘟酰胺·嘧菌酯懸浮劑的防效最好。
目前水稻紋枯病已對很多藥劑產生抗藥性,因此,如何通過合理用藥,延長有效藥劑的使用壽命對水稻生產至關重要。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應合理地輪用或科學混配。具體的混配種類及比例有待進一步試驗。
參考文獻:
[1] 李湘民,華菊玲. 從稻種上篩選拮抗細菌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0,12(1):33-38.
[2] 張滿良.農業植物病理學(北方本)[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92-97.
[3] 張穗,許文霞,薛銀根,等.鄭州郊區水稻紋枯病菌對井岡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95,11(4):171-173.
[4] 胡秀榮,許文耀,呂偉成,等.福建省水稻紋枯病菌對井岡霉素的抗藥性檢測[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增刊1):160-162.
[5]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6] 黃國洋.農藥試驗技術與使用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