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睿媽媽問:我的女兒3歲了,很喜歡畫畫,但是她畫的我們看不懂,感覺一團糟。如果給她示范,又怕她沒了創造性,請問我們家長應怎樣指導她?
答:3歲的孩子處于涂鴉期,他們的畫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畫出來的東西大人根本看不懂,需要孩子用語言和動作來說明繪畫的內容。那么,應該如何指導3歲的孩子學習繪畫呢?
1 尋找繪畫的材料。一般父母會為孩子提供一些紙、油畫棒、水彩筆等繪畫材料,其實,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是可以用來作畫的,例如:水果、糖果、蔬菜等食物,可以擺一擺、拼一拼、印一印,說說像什么,孩子一定會特別開心的。
2 帶著孩子一起畫。孩子剛開始畫的線條一般都比較輕,毫無章法,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大膽地畫,或者手把手教孩子一起畫,讓孩子感受“順著一個方向涂”,提醒孩子盡量畫得大一些。
3 引導孩子慢慢畫。當孩子想要畫一件事物,卻不知如何下筆表現時,家長可以用簡短的語言來增強幼兒作畫的興趣。例如:《吹泡泡》讓孩子畫圓圈,可以說:“吹了一個大泡泡,泡泡又圓又大?!痹诰毩暜嬀€團(螺旋線)時,可以說:“油畫棒站中間,從里向外繞啊繞,一圈一圈再一圈,越繞越大越繞越大?!?/p>
4 讓孩子知道“畫什么”。在孩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短線、圓圈的畫法之后,父母應啟發孩子觀察個別簡單的物體,逐漸訓練孩子能畫出象征性的圖形,用以表示一定的物體形象。這些物體應該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和喜愛的。例如:紅通通的大蘋果、金燦燦的大太陽等。
5 指導孩子怎么畫。家長在指導過程中無須過分關注技巧,而應充分地讓孩子去想,去表達,用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來告訴孩子怎么畫。例如:畫毛線團。可以問:媽媽的毛線團是什么樣的?你繞繞看。孩子畫的時候可以提示:繞得太小了,怎么辦?還有什么顏色的毛線團?用這些具體的問題來引導孩子。
小閆老師問:每次開展美術活動前,我總是挖空心思去找新的表現手法,在選材上要花很長時間。好的美術活動總要進行很多物質準備,一個班30多個孩子,每次活動,桌面上都會鋪滿了材料,怎樣讓活動既簡單又精彩呢?
答:在一些觀摩活動中,我們也發現,老師們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喜歡出奇制勝,尋找一些奇特新穎的材料來進行美術活動。其實,一節讓孩子真正感興趣、真正快樂地參與的活動,不在乎形式的多樣多變,而應是老師對整節活動的把握,幼兒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活動前的準備不僅包括老師對教材的挖掘,材料的準備,也包括孩子的知識準備、經驗準備。例如:開展撕紙活動《小小發型師》,在活動之前,孩子們先觀察家人、同伴、老師和自己的發型,然后在晨間活動時練習撕面條、撕花邊等,有了這些前期鋪墊,到了活動中只需要一個有趣的導入活動,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動手操作了,彩色紙片在孩子手中翻飛,一會兒就能呈現出有趣多樣的發型。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要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內容恰當地采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達到最優化的結合,取得良好的發展。我想,只要老師跳出繁雜的誤區,化繁為簡,換個角度,一定能找到最佳途徑的。
小陳老師問:每次繪畫活動結束時,都按慣例請幾名幼兒上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有時一忙連評價也省去了,該如何組織好評價環節呢?
答:美術活動中的評價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淪為形式,匆匆走過場,甚至直接省略。評價活動,可以從構思、造型、著色、布局等方面去進行,也可以從作畫習慣上評價。評價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讓幼兒學習同伴的美術表現技法、受同伴構思的啟發,亦可以給幼兒留下延伸的空間。在評價形式上可以采取幼兒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或教師直接評價等方式。幼兒的表達能力有限,在語句和語意上會顯得雜亂無章,教師要擅于從中拎出關鍵的詞句。另外,教師的語氣稍微夸張一些,臉部表情可再豐富一些,這樣可以更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我們還要意識到:繪畫是孩子的一種“內心語言”的表達方式,老師不必糾結于對繪畫技法的評定,而應更多的關注孩子的自我表達以及對其藝術天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