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個月大寶寶的媽媽,因為孩子在添加蛋黃作為輔食后,發現有輕度的皮膚發紅。在告知負責接種疫苗的醫生后,醫生建議這位媽媽需要通過醫院的過敏原檢測后,才能繼續進行疫苗接種。1年多過去了,在這期間孩子做過2次過敏原的血液檢測,都顯示有輕度的雞蛋過敏。因此,2歲多的孩子從8個月開始便被告知無法接種任何疫苗。這位媽媽很焦慮地問我,這種情況是否絕對不能接種?
雞蛋過敏是常常會出現在1歲以內寶寶體內的過敏反應。輕度的雞蛋過敏癥狀,只要在醫生的關注下,都可以安全地注射、接種麻風腮、水痘等疫苗。只有當寶寶有嚴重的雞蛋過敏反應時不能接種疫苗,比如食用雞蛋后出現蕁麻疹,面部和呼吸道紅腫等過敏反應。孩子2歲了,還不能接種他這個年齡段應該接種的疫苗,這讓我很擔心!因為在這些疫苗所能預防的疾病當中,有一些是非常嚴重、極易傳染且能引起嚴重并發癥、后遺癥的疾病。比如容易導致嬰兒腦膜炎的麻疹病毒。在國外,大部分的醫生會建議媽媽在寶寶1歲以后才添加雞蛋,因為孩子的免疫力相對成熟后,過敏反應會少一些。如果沒有嚴重的過敏反應,就可以接種麻風腮疫苗。我建議1歲以上的孩子最好都要接種麻風腮疫苗以預防麻疹。
疫苗接種是寶寶從出生開始便伴隨他整個嬰幼兒期的重要問題。比如寶寶出生后的第一針:卡介苗,它的主要功能是預防結核病。我們國家的確還有很多結核的病例,所以出生后打卡介苗對孩子有好處。但家長不用過于擔心,因為結核病菌是在環境臟亂,人口密度大、空氣流通性差的地方,反復多次接觸才比較容易感染的疾病,而結核病菌暴露在陽光下5分鐘就會立即死亡。一些在卡介苗接種后45天皮試復查顯示無效接種,通過再次補種之后皮試發現仍然沒有接種成功的寶寶,并不代表他的免疫反應有問題,只不過是通過皮試反應體現不出來。西方的醫學資料顯示,卡介苗接種的成功率在40%~60%左右,沒有接種成功的媽媽們也不要驚慌,因為此前的“無效”接種多多少少還是會在寶寶體內產生保護,起到一些預防作用。
在中國,爭議比較大的疫苗是寶寶在兩個月時口服的“糖丸”,即脊髓灰質炎糖丸,也稱OPV。與其它疫苗不同的是,脊髓灰質炎糖丸系活疫苗,副作用相對較大,比如會有因口服脊髓灰質炎糖丸而患上小兒麻痹癥的先例。約15年前,在國外已經有國家由注射的IPV來替代OPV。盡管IPV在預防效果上可能比OPV有一點差距,但因為它是滅活疫苗,所以相對安全多了。對于已經接種過一次OPV的寶寶,希望轉用IPV接種,只需要繼續注射IPV的加強針即可。
在寶寶的疫苗接種本上,除了國家規定必須接種的一類免費疫苗之外,還有對于自費疫苗的選擇。對于任何一種疫苗,在接種1個月以后才會達到最佳的預防效果,所以,媽媽千萬不可等到病癥高發期才讓寶寶接種疫苗。作為醫生,我個人比較推薦在自費疫苗中,寶寶需要接種的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和7價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是一種可以引起小兒中耳炎、支氣管炎、肺炎、喉炎甚至腦膜炎等嚴重疾病的病菌,尤其是針對5歲以下的嬰幼兒。而7價肺炎球菌疫苗預防范圍較廣,也是比較適合兒童接種的混合型疫苗,令6歲以前的寶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保護,但它的價格也相對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