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構庫是綠色OA模式,它對于縮短科學研究周期,促進學術成果共享,提高本機構的學術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存檔政策、開放政策、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是OA機構庫建庫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文章結合西安交通大學XJTU-Dspace的構建模式,討論了解決以上幾個關鍵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可持續發展;機構庫;開放獲取
收稿日期:2011-03-03
作者簡介:張 靜(1975-),女,采訪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電子資源管理、中文圖書采訪、開放獲取等,發表論文6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35
〔中圖分類號〕G2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6-0138-03
Research on the Key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onstruction
——Citing the Example of the OA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Zhang Jing Shao Jing Hou Minna Zhou Qi
(Library,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IR is green OA mod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horte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iod,improve shar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enhanc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s.Policy of documentary,choice of software,protection of copyright and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the key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cited the Example of the XJTU-Dspace construction mod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discussed how to resolve the above key issue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repository;open access
機構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是指利用網絡及相關技術、依附于特定機構而建立的數字化學術數據庫,它收集、整理并長期保存該機構及其社區成員所產生的學術成果,并將這些資源進行規范、分類、標引后,按照開放標準與相應的互操作協議,允許機構及其社區內外的成員通過互聯網來免費的獲取使用[1]。據OA倉儲的門戶網站OpenDOAR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有OA倉儲超過1 800個[2],其中IR有1 553個,占86%,說明IR已經成為OA倉儲最主要的實現方式。
國外許多知名大學都創建了機構庫,用以永久保存本機構成員的學術成果,并提供開放獲取使用,目前在OpenDORA上美國已經注冊386個IR,而中國只有10個,其中香港地區4個,包括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Theses Online、香港科技大學等5個,大陸地區有中國科學院、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和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4個機構庫注冊,澳門地區1個??梢娕c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機構庫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大學圖書館積極參與。構建一個機構庫會涉及到知識交流體系中多個層面的問題,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存檔政策和開放政策、維持機構庫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1 構建合理的開放獲取政策
機構庫中存儲的數據是依靠作者的自存檔來完成的,如何使作者及時、自愿、主動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機構庫中存檔,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開放獲取政策并進行廣泛的宣傳。首先,要加深作者對機構庫和自存檔行為的認識。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必然要利用所屬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各種資源,或者得到大學或機構的資助,因此而產生的科研成果在機構中永久存檔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通過自存檔OA自己的成果,可以大大縮短科學研究的周期,可以直接提高論文的引用率,提升自己的學術聲譽。其次,對于大學或科研機構而言,它有收集和永久保存本單位科研產出的需要,用以證明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同時可以利用這些成果對學科或研究團體的科研水平做出評價,因此大學或機構具備要求成員在機構庫中存檔的動機和權利。
一個完整的開放獲取政策,既包括存檔政策也包括開放政策,通常要對政策目標、適用對象、覆蓋范圍、存檔時機、開放共享措施以及機構庫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其中誰來存檔、存檔是基于“強制性”還是基于“自愿”、什么時間完成存檔,如何實現開放共享等問題,是學術界一直討論的熱點。盡管有些問題在理論上還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在許多機構庫的構建實踐中已經有了較好的解決辦法。
機構庫最為重要的目標一是在于長期保存和管理本機構成員的學術成果,二是通過開放獲取促進本機構成員之間的或與外部的學術交流,因此應當由本機構成員來完成存檔。當一篇文章只有一位作者時,由該作者來進行存檔,這是毫無異議的,而當一篇文章有多個作者時,由誰來進行存檔呢?作者認為,如果多個作者屬于同一機構,則由主要作者(第一作者)完成存檔;如果多個作者來自于不同機構,只要本機構成員參與了其中的重要工作,就可以在本機構的IR中進行存檔。搞清楚這個問題有助于明確自存檔行為的主體和客體,即由哪些機構成員來完成存檔,哪些文章可以在本機構的IR中進行存檔。存檔的文獻類型主要是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以及一些未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
是“強制性”存檔還是“自愿”存檔?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相關政策的演變,給出了很好的答案。NIH最初的存檔政策是“請求性政策”,不具有強制性,實施效果很不理想,調查表明,該政策公布后的近兩年里,遵守該政策的項目負責人不足4%。這說明,自愿性的存檔政策很難實現機構庫的目標。2007年NIH提出的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得到了批準,該政策要求受NIH資助的研究人員必須將其經過同行評審的最終版本論文存放在美國醫學圖書館在線文檔庫PubMed Central中,論文的全文必須在發表后至多12個月內可供公眾免費獲取。這說明機構庫存檔政策必須是“強制性”和“立即的”才能保證機構庫建設目標的實現。對于大學機構庫而言,這需要學校的相關部門如科技處、研究生院、人事處等部門予以支持和配合,制定相關的強制性政策,將自存檔與畢業離校、職稱晉升、參與評獎等個人激勵制度相關聯,才能保證切實的實施。西安交通大學從2000年開始就已經要求研究生在畢業離校前將學位論文的電子版進行存檔,并將其作為離校手續的一個必要環節,事實證明這一措施是十分有效的,目前該系統中已經保存論文39 738篇。
存檔時機也是關系到機構庫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立即的”存檔才能保證學術成果盡早的被開放獲取,縮短學術交流的周期,否則機構庫就失去了其意義,因此,很多機構庫都要求作者“立即存檔”。North Texas大學(簡稱UNT)的開放獲取政策為例,它規定:每一位UNT成員,在其文章通過同行評審之后或被出版物收錄之后,不遲于公開發表日期之前,都應立即在IR中存儲一份電子版。同時鼓勵作者把文章設定成Open Access Immediately Upon Deposit,立即開放給公眾[3]。
“立即存檔”并不意味著“立即開放”,盡管目前有63%的出版社允許作者將文章以某種形式(預印本、后印本、出版版本/PDF)自存檔在個人網站或者所在單位的機構庫中[4],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文章可以實現“立即開放”。由于出版社對于版權的種種限制,一些文章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夠被開放,只能處于“關閉期”。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認知科學家Stevan Harnad提出的ID/OA(Immediate-Deposit/Optional Access)模式[5]是一種現實的解決途徑,即立即存檔、選擇性開放,也就是說對于最終評審后被期刊錄用的文章,要求作者“立即”將其保存到機構庫當中,至于對其立即實現開放獲取,還是延遲開放或是不開放,則要根據期刊出版社的政策及許可規定來選擇。UNT的開放政策也做了如此規定,他允許作者基于個人意愿或基于出版社的開放存取政策選擇“立即開放”或“延遲開放”。對于不能立即開放的文檔,在機構庫中可以檢索到元數據,讀者通過Email Eprint Request功能向作者直接發送索要全文的請求,這不違法版權法中“合理使用”的規定[6]。對于作者不愿意開放獲取的論文,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來保護作者的權利,總之存檔是必須的、立即的,是否立即開放,開放到何種程度是可以由作者選擇的。
2 機構庫的可持續發展
IR的建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其在提高機構研究成果的可見性和影響力方面的作用也需要時間的檢驗,因此這是一項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和內部政策的完善才能實現。
目前國內正式建成并注冊的機構庫為數寥寥,而其中存儲的數據條數更少而且難以維護,說明國內對于開放獲取資源還缺少相關政策的支持和推廣,因此需要政府發揮宏觀管理的政策導向作用,制定我國有關的開放存取制度,鼓勵作者將科研成果開放,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強制性政策促使學術成果實現存儲和開放,同時政府應給予機構庫一定的經費支持,臺灣大學機構典藏是國內IR中比較成功的,他們每年會從教育部得到足夠的經費支持,來完成平臺的升級和維護。
制約IR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支持力度不足,缺少統一的共享平臺,機構成員對于開放獲取的理念和制度認知度不高。因此,大學和科研機構應積極推進本單位的機構庫建設,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本單位作者將科研成果進行存檔和開放,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新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有關調查顯示,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認知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開放獲取的科研成果不被有關部門認可,在評聘職稱和申報成果時均不被承認,這影響了作者存儲和開放自己科研成果的積極性。
IR自身的開放獲取政策也是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OpenDOAR的數據顯示,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間,巴西的IR數量從31個減少至24個,短期內減少了7個[7]。通過分析,作者發現這種負增長現象是由于機構庫缺少可持續發展機制。主要體現在存檔政策規定的不完善,僅有8%的機構庫明確規定了保存政策,有17%的機構庫明確規定了提交政策,所有機構庫都沒有規定內容政策,使得機構庫無法保證其存檔率;開放政策方面,所有機構庫都沒有全文數據再使用政策,僅有4%的機構庫對元數據的使用限定了非商業用途,開放程度受限。因此,必須制定完善而具有可操作性的開放獲取政策。
IR的建設大多依賴于圖書館來完成,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的組織者和傳播者,始終站在開放獲取運動的前沿,也是建設機構庫的主力軍,圖書館有必要利用自己在信息交流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宣傳機構庫的有關政策和制度,讓更多的作者了解開放獲取的理念。此外圖書館還應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投入專業人員實現本單位機構庫的建設和維護,包括協助作者完成存檔,對存檔數據進行標引、建立導航、并將其在本館電子資源導航中予以揭示。但圖書館都面臨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的困境,這些都是制約機構庫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此外機構庫的發展還需要出版商的積極參與,需要更多的出版商認可和允許作者自存檔和開放,這將進而引起版權機制的變革。
3 西安交通大學機構庫(XJTU-Dspace)的構建實踐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1所涵蓋理、工、醫、經濟、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數量多,水平高,有必要構建IR將這些成果予以存檔。在實驗階段,元數據來源于1990-2009年SCI收錄的西安交通大學作者為第一作者的期刊文章、會議文章,以及2000-2010年本校的學位論文元數據,共得到期刊、會議論文數據8 528條,學位論文元數據39 738條。
通過對幾個主流機構庫開源軟件平臺進行對比,由于Dspace具有檢索途徑多、安全性能高、系統管理便捷、支持元數據保護等優點,有利于今后機構庫之間的信息資源的整合,因此選擇了Dspace作為西安交通大學機構庫的平臺。搭建的過程在技術上并不存在難點,技術人員根據本校機構庫的需求設計了系統結構和功能模塊,并建立了映射關系,在安裝手冊的指導下,導入元數據后,搭建好的機構庫平臺如圖1所示,目前可以實現檢索、瀏覽、提交、審核、存檔等基本功能。
圖1 XJTU-Dspace平臺界面
為了實現實XJTU-Dspace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開放獲取政策方面XJTU-Dspace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存檔行為的主體與客體、存檔完成的時間、存檔的強制性原則都進行了描述,規定:由本機構人員獨立完成的成果或與他人合作成完成的成果,均由本機構人員完成成果在XJTU-Dspace的存檔;存檔行為應當在成果經過同行評審或專家評審之后,正式發表之前完成,最遲不晚于成果正式發表后6個月;存檔是必須的,作者可以選擇“立即開放”或者“延遲開放”,XJTU-Dspace將通過平臺功能的拓展來實現對版權的保護;圖書館將負責數據的長期維護,同時逐步建立起對存檔內容的質量控制體系和專家審核體系,以保證機構庫內容的學術水平。這些政策的實施單靠圖書館的力量是難以推行的,需要管理層的宣傳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證。
XJTU-Dspace與成熟的大學機構庫平臺比較,尚需要進一步優化,參照成功機構庫經驗,計劃通過建立幫助社區來對機構庫的服務進行優化,除系統自帶的幫助文件外,計劃建立一些有關使用機構庫的文檔,如“機構庫條目的瀏覽與檢索”、“機構庫用戶注冊過程”、“存檔內容上傳過程”等,把這些文檔組建成一個社區,把用戶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一起放入,供用戶查閱,指導用戶使用。另外,可以大力宣傳和鼓勵教師存檔自己的課件、科技報告、優秀大學生作品。使得交大機構庫存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化。
4 結 論
機構庫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機構、作者、圖書館協作完成,需要政策、法律、制度、觀念等多個層面的配合才能實現。XJTU-Dspace的構建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希望它在保存和開放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推動國內的開放獲取運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柯平,王穎潔.機構知識庫——大學圖書館的新平臺[J].新世紀圖書館,2007,(1):5-8.
[2]http://www.opendoar.org/index.html[EB].2011-03-10.
[3]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Policy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Works.2010-07-05.
[4]SHERPA/RoMEO.Statistics for the 716 publishers on this list[EB/OL].http://www.sherpa.ac.uk/romeo.php?stats=yes,2010-04-05.
[5]Stevan Harnad.The Immediate-Deposit/Optional Access(ID/OA)Mandate:Rationale and Model[EB].Monday,March13,2006,http://openaccess.eprints.org/index.php?archives/71-guid.html,2009-02-01.
[6]邵晶.綠色OA倉儲的“存檔”與“開放”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8,(11):78-80.
[7]侯敏娜.大學機構庫存檔與共享機制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