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是一篇現(xiàn)代色彩很濃的文章,它反映了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家庭問題,涉及家庭教育、家庭矛盾、利益與友情、兩代人的世界觀等主題,貼近生活,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而文章在寫作上的藝術(shù)性也是很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它結(jié)構(gòu)巧妙,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xì)致,手法高超。讓我們品讀這篇文章,去領(lǐng)略文章絕妙的寫作技法吧。
一、 事件較多情況下,巧用插敘,詳略得當(dāng)
文中寫了三個時間段上的三件事,按時間順序來看:一是在上星期一,事件是“我”的褲子破了,萬芳和“我”換了褲子,使“我”免受媽媽批評的事;二是在昨天,事件是“我”把媽媽和爸爸給“我”的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來顯示我們友誼的珍貴;三是在今天,媽媽和爸爸逼“我”要回“我”已送出去的禮物——羚羊木雕。
作者在安排這些事件時,并沒有按時間順序來進(jìn)行,而是巧妙地運用了插敘的手法,把事件從主要矛盾爆發(fā)的地方寫起,一開始就形成了緊張的爭執(zhí)與辯論的狀態(tài),引
起讀者的疑問,這么一件貴重的禮物“我”送給了誰,“我”和她之間有什么特殊的關(guān)系值得“我”這樣做。這時,作者自然地引入了插敘,寫到了上星期的那件事,使讀者感到“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媽媽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呢?于是作品逐漸進(jìn)入了高潮。這里的插敘把不同時間的三件事情緊湊地連接起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事件的詳略處理上,作者安排得很好。今天的事是重點,上周的事是要點,所以都要詳寫,而昨天的事一筆帶過,把主要矛盾的起因和糾結(jié)以及解決結(jié)果充分地展示出來。
二、情節(jié)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隨著矛盾的出現(xiàn),故事以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吸引著讀者一口氣讀下去,使我們探尋著、追問著和思考著。文章一開始就是媽媽的先聲奪人,詢問“我”羚羊木雕哪去了。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接著通過“我”的敘述知道是昨天送給了萬芳。那么萬芳是誰,她怎么會值得我這樣做,這樣就把另一件事自然地引了出來。可是媽媽不這樣認(rèn)為,問題會怎樣解決呢?爸爸出來了,雖不嚴(yán)厲,但立場在媽媽那邊,我們還是為故事中的“我”嘆息;這時,奶奶也出來了,她是疼惜“我”,并感到要回來是不合適的,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絲轉(zhuǎn)機,可是奶奶在家中是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氣氛又緊張起來。而后“我”為難地去向萬芳去要回木雕走在路上時的心靈的沉重,和萬芳見面時的羞愧和難以啟齒,都被刻畫得很逼真。文章在“我”的發(fā)問中結(jié)束了,可是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深刻的。
三、描寫細(xì)致精彩,充分刻畫人物
在文中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詳盡細(xì)致的描寫部分,比如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且看:
“你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說,“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他靜靜地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對我說:“小朋友之間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么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這是媽媽和爸爸的語言描寫。
我呆呆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這是結(jié)尾“我”的心
理描寫。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這是環(huán)境描寫。
文中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僅以上幾例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描寫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