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名”與“字”是分開的。孩子出生后,先取“名”,等孩子長大成人了,再取“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長輩稱呼晚輩,可以直呼其“名”;同輩之間,一般只稱“字”。
一個人的“名”和“字” ,在意思上一般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的意思,晦是“夜晚”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同,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指“美玉”;辛棄疾字幼安,“棄疾”和“幼安”都有遠離疾病、身體安康的意思。
在古代,人們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的次序。從一個人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他在家里的排行次序。比如:劉基字伯溫,說明他在家里排行老大;孔子名丘,字仲尼,說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
古人不僅有“名”和“字”,還有“號”。比如諸葛亮號“臥龍先生”,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陸游號“放翁”。有時候,也可以用官職和籍貫來稱呼一個人。杜甫做過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被稱為“杜工部”;柳宗元祖籍是河?xùn)|,所以被稱為“柳河?xùn)|”。
古人不能直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甚至連讀音相同的字都要避諱。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有一段時間皇帝竟然下令禁止養(yǎng)豬、吃豬肉。近代的袁世凱因為“元宵”與“袁消”的讀音相同,于是就把元宵改名“湯圓”,把元宵節(jié)改為“上元節(jié)”。
因為避諱父親的名字,有時候還會鬧出笑話。宋代有一個詩人叫錢良臣,他的兒子特別喜歡讀書,遇到書上有“良臣”這兩個字,他就讀成“爹爹”。《孟子》里有這么一句:“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他在讀這一句時就讀成了“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為了避諱,他竟然“認賊作父”了。
關(guān)于名字的避諱,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北宋時有個州官名叫田登,特別忌諱別人提到他的名字。因為
“登”與“燈”同音,他就讓人把“燈”叫做“火”,“點燈”說成“點火”。到元宵節(jié)放燈時,他就命人在全城發(fā)布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人們就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諷刺那些胡作非為、專橫獨裁的官吏。
有時候,名字起好了也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據(jù)說乾隆皇帝在一次殿試中,發(fā)現(xiàn)一個叫“胡長齡”的考生,他認為這個名字好,是“胡人長壽、清朝永存”的意思,于是把胡長齡由第十名提為頭名狀元。
不少名人的名字都有它的來歷。現(xiàn)代詩人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因為他的家鄉(xiāng)四川省樂山市有兩條河:一條是沫水,另一條是若水,所以他就起了“郭沫若”這一筆名。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有一次他在填寫一份報名單時,誤把年齡“十四”填在姓名那一欄里,再買一張報名單重填又沒有錢了。他急中生智,順手將“十”改成“李”,又在“李四”后面加了一個 “光” 字。后來,他就一直用“李四光”這個名字。著名笑星陳佩斯的哥哥叫陳布達,他們兩人的名字合起來正好是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原來,陳布達出生時,他的父親陳強正在布達佩斯出差,所以就起了這樣的名字。于是,當(dāng)有了老二之后,就自然而然叫陳佩斯了。
生活當(dāng)中,關(guān)于名字的趣事還有很多。當(dāng)你再聽到一個人的名字時,仔細揣摩一下,說不定還能從中找到一些趣味呢。
【賀占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