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天堂就在拐彎處》把握了我們這個時代現實中的重要命題之一,個人與金錢的倫理關系;并且,小說選取了“網上征婚”這一很典型的、深具時代氣息的題材,來表達對永恒之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這篇小說在吸引人讀下去的同時,也引發了思考:小說應如何表現T·S·艾略特所說的“那個時代最大的感情強度”?
但凡優秀的小說,文字背后都有作者本人的形象、語調若隱若現,構成“缺席的在場”。這一形象以及他的語調往往被作者和小說人物的眾聲喧嘩所混淆掩蓋,需要我們仔細辨別;這是因為哪怕是最坦誠的小說家,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既有表達自我的終極愿望,又有掩藏自我的迫切需求。作為閱讀者,我們只有靜心傾聽到那個真實的訴說、辨別出文字背后作者的真實自我,才能算掌握了解讀作品的鎖鑰。
在《天堂就在拐彎處》里,潛在的“作者的語調”就是他的反諷的態度。小說的中心思想是“本來幸福的生活已經不遠了,只要再往前走一步,伸手就能摸得著,但是,在關鍵處,楊穎拐了個彎,拐進了地獄之門,離天堂般的生活越來越遠?!边@個短篇講的是一個女人借助身體不斷向上攀爬,最后慘重地跌落,又尋求報復的故事,最重要的情節是男女性事,核心的問題是經濟——女主人公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錢的問題,最后所有的人既是獵者又是犧牲品。
我們可以把所有作者在小說中試圖探討的社會、個人、金錢的倫理問題化約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楊穎沒有“拐了個彎”,她會得到幸福嗎?答案顯然是:不會。楊穎為改變自身生存處境,把身體作為工具不斷向上爬,她的婚姻哲學就是見好愛好,“不斷跳槽”;在她的字典里沒有真情。作者對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劇作出了反思;同時懷著悲憫的目光注視筆下的蕓蕓眾生。
按照小說本身的邏輯來看,女主人公就是成功嫁給了程思偉,也絕不會得到幸福,當她幸福的尺度再次改變,她一定會像拋棄第一個丈夫一樣拋棄第二根雞肋。她和她的“丈夫”們注定與“天堂”無緣,因為她和程思偉們對情感都缺乏起碼的真誠,換句話說在入天堂口前就已經拐彎了。
如果要給《天堂就在拐彎處》這篇小說一個歸類的話,它在美學風格上很接近于“新寫實”派:關注真實的生活細節,極力表現瑣碎的生活原貌。這類小說一般是,“生活原本如此,我寫出了事情的真相!”
《天堂就在拐彎處》中的“現實”,其實是作者創造出來的真實。其選擇、剪裁、哪怕虛構出來的世界,其實并非我們的中的常態,但讀來卻感覺比現實世界更加真實。這歸功于作者扎實的寫實功底和我們生活中確有這樣的典型事例。
米蘭·昆德拉說:“每部小說都在告訴讀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復雜’這是小說永恒的真理”。不同的小說家有不同的表達,略薩認為,好的小說要有“說服力”。昆德拉和略薩所說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好的小說只有表現出了復雜性,才能具有說服力。
在《天堂就在拐彎處》這篇小說里,作為讀者,我們看到了現實中人性虛偽自私的一面。同時我們也很希望看到,楊穎的所有的考慮不都是與金錢利益相關的,有沒有一刻她有過矛盾?她去上海的第二天晚上,投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真的沒有羞恥之心嗎?畢竟人是具有多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