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每一位管理者都期望具有把握變化規律的能力,以及讓企業基業長青的方法。這或許也是管理者對《易經》著迷的原因之一
有人曾問過一位管理者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被困荒島等待救援的時候,只能選一本書陪伴你的身邊,你會選哪本書?”
“《易經》!”,此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想用它消除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試圖用它來探索并把握未來不斷變化著的事物的發展規律。”
其實,每一位管理者經常都會有“被困荒島”的時刻(《易經》中所談的“窮”);在內心中也都有“基業長青”的夢想(《易經》中所談的“久”);當面對不斷變化著的企業外部生態環境以及企業內部生態系統的時候(《易經》中所談的“變”),絕大多數的管理者的第一反應是“不安”;進而是對一系列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追尋;再進而是對一些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展開探索,比如——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企業發展的基因密碼是什么(即“企業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企業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如何建構和發揮作用的?企業成長、發展與生命進化的基本規律是什么?企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基業長青?(《易經》中所談的“通”)
而以上這些企業管理中核心問題恰恰與《易經》中所論述的核心內容相吻合。“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每一位管理者都期望具有把握變化規律的能力,以及讓企業基業長青的方法。這或許也是管理者對《易經》著迷的原因之一吧!
《易經》與不確定性
——把握不確定性的“道”,是管理者體悟當下的關鍵環節
變化、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是最令管理者不安的源泉。同時,把握不確定的“道”,也是所有管理者的追求目標。古代人(其實包括不少現代人)用“占卜”來解決這類問題,《易經》的源起也與此緊密相關。
《易經》誕生于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也是探索不確定性“解決之道”的一個成果。
相傳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他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并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辭,從此,易學就成了一部經典。周易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變動、陰陽二性的分別、卦與卦不同系統相互間的關系、不同層次的遞進演化規律、系統和層次與環境間的互動(能量、信息和物質交換)規律,為一起生命和變革規劃出了—個普遍遵循的自然法則——和諧。
對此,西方的管理學家也在最近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本刊就曾推薦了一本暢銷書叫——《黑天鵝》,作者在闡述了關于不確定性思想的來龍去脈的同時,也更多地表達了對時下世界(特別是專家)漠視不確定性的憤怒。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黑天鵝》討論的不確定性,涉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與我們周圍的世界的關系。而這與幾千年前《易經》對于“不確定性”的探索路徑幾乎是一致的。于是,“黑天鵝”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關于人類認識的問題。該書的作者塔勒布的觀點是,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識都處在“天鵝是白的”的狀態,所有由歸納產生敘述都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徹底崩潰,并由此帶來我們今天無法預料的結果,這就是“黑天鵝”現象。
從管理視角看來,《易經》對于不確定性的解決之道其實并不是后人津津樂道的“算卦”,而是陰陽交感,五行相生,八卦相蕩,向人們昭示著,事物運動所包含的信息對稱、物質陰陽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諧為易理要旨的哲學,其中孕育著豐富的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的系統科學思想。而這些恰恰是解決人們對于“不確定性”恐懼、不安的關鍵環節。而“黑天鵝”現象的特征就是發生的可能性小,但影響非常大。我們的管理者常常把成功歸于我們的能力,把失敗歸于我們控制之外的事。科學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成就常常會使我們忘記,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做出決策。從這一點看,與《黑天鵝》相比,《易經》對于不確定性的研究似乎更為系統化。畢竟,就管理而言,以往環境相當穩定,憑計量、資訊和科技就可以做出合適的決策。如今環境快速變遷,目標根本不顯明,資訊常感不充足,數據也相當不準確,單憑知識,不易明確地判斷、正確地抉擇。于是管理者的智慧就顯得比以前更為重要。智慧對于管理效果的影響,愈來愈明顯且重大。而面對不確定因素的管理者,掌握未來的變化規律,達成正確可行的決策,是最為有利的途徑。
《易經》“三易”與管理變革
——找到企業組織發展的基因,是管理變革邁向成功的關鍵
研讀《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而在管理研究者看來《易經》的核心講的“三易”,恰恰是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
簡易:簡單管理是管理發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簡易”的路徑。只有了解企業組織的基因密碼結構、基因代謝規律、基因進化規律,才有可能實現“簡單化”。而《易經》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模型和理論模型,可供借鑒。
變易:管理學中也有一個核心命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變化就是“變易”,而“變易”是易經研究的主要內容,《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等,核心思想講述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易經》的哲學觀和獨特的符號系統,為我們提供了“變易”的類數學模型;為我們研究企業、團隊等組織系統的生命周期,組織DNA代謝、遺傳變易和生存競爭,如何更好地把握變革管理,提供了一個天然的路徑。
不易: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產生、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構成其有機生命的基因密碼DNA基本規律是相對不變的。也就是說探索社會基本成員,包括政府、企業、非政府等所有組織系統,構成其生命系統的基因密碼、DNA結構和基本代謝規律,是當代管理學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易學的“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六十四卦”等準數學模型,為研究系統組織基因的DNA密碼、結構和代謝規律提供了獨特的理論依據。
《新智囊》雜志曾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推出過一本專輯——《管理30年》,其中分析認為,這30年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經歷了“找”(初步探索)、“抄”(學習與借鑒)、“超”(創新與超越)三個階段。現如今,企業組織的成長之痛已經凸顯,其所賴以生存的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生產環境、人力資源環境、信息環境等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源與環境、合作與競爭、市場與技術、經營與法制、效益與責任、制度與人性等矛盾問題越來越難以調和,甚至逐漸成為制約企業成長和經濟發展的瓶頸。
總之,個人、組織、社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忽視企業運作的整體性,部門間互相制肘,管理者常常越位、缺位、錯位,過度管理與管理盲點并存,企業創新管理缺失,組織變革乏力;管理原則、管理理論、管理行為往往與管理目標和結果相背離,信用、信任、信譽的危機就像病毒一樣侵襲著企業的肌體。
面對企業變革、發展過程中的迷思和困惑,《易經》的不易、變易、簡易的“三易”原理,或許為現代企業組織變革、運營創新、戰略決策、經營診斷、信息化管理等提供了很好的管理思路。甚至有研究者通過研究比較《易經》和現代管理科學的信息哲學語言符號發現,盡管《易經》產生于五千年前的東方大地,現代管理思想產生于近一二百年的西方歐美,但這兩個理論系統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企業組織的系統結構和《易經》的八卦結構竟然吻合。
《易經》與基業長青
——企業愿景、使命以及核心價值觀,是決定著組織長壽的DNA
本刊在2010年末推出的“新型組織成長知識架構”中曾向管理者推薦過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先生的一本新書——《必要的革命》。在書中他認為,當今企業的發展已經從戰略目標的驅動過渡到以“愿景、使命以及核心價值觀”為核心驅動力的“第五階段”,這無疑與《易經》中所探討并推斷出企業組織基因模型理論假設相吻合。
企業基企業組織的DNA決定著企業的性格特征、成長速度、健康狀況、相貌美丑、體格素質、發展形態等,企業組織的行為和生命周期受到組織遺傳基因DNA和競爭環境的交互影響,組織成長的過程無形中在自覺與不自覺地遵循著組織基因原理,其基本規律符合自然管理法則。如果掌握了企業組織基因密碼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從多維的角度看待企業的文化、組織與戰略三維之間的關系,讓戰略決策、組織架構、經營管理、文化建設更為系統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實現快速成長。
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易經》、太極、八卦、六十四卦、陰陽五行為我們破解企業組織基因密碼提供了直接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礎上,可以幫助我們全面解析企業、政府等各類社會組織DNA的密碼結構規律——即企業文化中的核心結構,幫助我們了解企業組織的孕育、誕生、成長、發展、衰亡等不同階段的基本規律,了解企業組織擴張、并購過程,管理創新等經營行為中企業文化的作用,掌握企業組織發展的管理解析、評價診斷方法,科學規劃愿景目標和組織生涯,以期主動引領和把握組織創新變革、戰略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升組織核心競爭能力和組織文化。
由此可見,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易學的自然法則、結構決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結構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不但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精神和價值倫理原則,還包含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則,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學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領導、計劃、預測、決策、組織、平衡、溝通、變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業資源,具有系統分析、科學診斷、統籌優化和戰略架構的功能。
總之,基業長青,幾乎是所有管理者追求的目標,于是,如何讓企業的發展健康、可持續?也就成了幾乎所有管理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易經》中講“通變致久”,也就是說要想長久,就必須“通”和“變”,《易經》中講:“往來不窮謂之通”——就是變通,愈變愈順暢。管理者謹守管理之道,自然知所變通,而且愈變愈通,愈通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