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看如何破解管理上的“知行差距”
參會嘉賓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傳奇王陽明》一書作者
田傳科中亦安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萬寧商業價值雜志社總經理
李晨曄索奧(中國)CEO
蘭寶石北京大學MBA校友會常務副理事長
周洪波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
傅強智囊傳媒總裁
主持人
馮宗智《新智囊》主編
從千年歷史中走來的古老國學,如今突然又“火”了起來。“國學與管理”相結合的討論不絕于耳,各種“總裁國學班”也順勢而生。然而,對此擊節贊賞者有之,冷觀質疑者亦有之。國學之于管理,究竟是附庸風雅的應景之作,還是一個無須討論的必然之需?
在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 馬克斯#12539;韋伯曾經描述了新教精神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中的重要作用, 而當我們審視現今中國蓬勃的“企業家國學熱”時, 似乎從中也可以窺到中國商業社會長期理性發展的契機。
王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巨匠,精通儒、釋、道,創立“心學”,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他也是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當皇室內部出現軍事叛亂之時,他力挽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的歷史命運。他以一介文人,而能建立赫赫事功,受到后世讀書人的崇拜,其思想影響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孫中山等眾多后世名人。其學說也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先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領袖西鄉隆盛,當代一手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稻盛和夫,都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
王陽明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解決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難題,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錯誤的意念一發動,就要放到“良知”的心里衡量。心正,意念自然就正,而意正,行動就自然符合“天地良心”,于是知行便合一了。
那么,我們從王陽明身上,可以追問:國學與管理的關系到底是什么?管理上的“知行”真的可以合一嗎?
本期的智囊悅讀沙龍,由智囊傳媒和商務印書館共同主辦,特邀《百家講壇》主講人、《傳奇王陽明》一書作者、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董平教授與眾多嘉賓一起,深入國學與企業的關系以及中國企業走向未來的使命與責任。
如何看待商界的“國學熱”?
主持人: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這次沙龍,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國學與管理的關系,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和重要的問題——從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看如何破解管理上的知行差距。那么,國學也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好,跟我們這個民族有什么關系?在國學熱的這一背景下,應該如何更好地看待企業的發展?
董平: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為什么又會形成一次對中國文化本原的反溯呢?它只表明一點,一個民族的發展,不管局勢如何變動,中國的企業是不可以脫離它自己的文化本原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的,只要當它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之中,作為一種文化因子積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它就仍然會在我們的現實當中發揮它自己的作用。
傅強:在中國管理界興起的國學熱,以前更多說是從一種智慧的角度來理解,其實今天,我覺得是董老師把這個“根”給找到了。因為,中國原來的管理智慧在國學里面其實就有強大的實用性和土壤。而這個管理學其實是講究效益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在講效率與效益的控制或者是一種延伸。這也就是為什么國學熱比管理學尤其在中國的企業土壤中有蔓延之勢。我想,這可能是基因里邊的東西。
萬寧:我發現,現在很多知名的企業家都在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或者非常機械化的方式去進行所謂對自己管理的理論溯源的過程其實是失敗的,這里面我有很大的體會。所以我現在回應傅總的話,其實從國學熱到今天,我們并沒有真正出現董老師所說的:大家有意識地從二千年文化管理的知識寶庫里面尋求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套用。
周洪波:商務印書館一直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己任,我們在整個工具書和漢譯名著這一塊做了一些努力,被社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被譽為“工具書的王國”和學術出版的重陣。這幾年,我們也一直在進軍新的領域。去年,我們在國學的普及這一塊也做了嘗試,比如《傳奇王陽明》就是我們做了嘗試的一個成果。這也是當前國學熱的背景下,商務印書館開拓的一個全新產品。
國學與管理有什么相干?
主持人:我們沒見過哪個西方人試圖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尋找現代企業管理哲學。一個企業家是否有“仁、智、禮、義、信”,與讀過沒讀過《論語》沒什么相干,如果精研《易經》可以做好企業,又何必學習德魯克?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人和中國人其實是站在了管理學的同一起跑線上。對此,我們應該聚焦一下到底什么是國學,什么是管理?國學跟企業有什么關系,跟我們的管理又有什么關系?
董平:說到國學和管理的關系,我想說,它們兩者之間一定有關系,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把德魯克看成是管理學的創始人,那管理學到現在大概也就六十來年的歷史,但是要知道,當人類進入到一個公共體的社會生活狀態的時候,管理就已經存在了。在這個意思上講,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相當豐富的關于管理的論述和思想,中國的企業家們可以從國學當中獲得足夠多的啟迪。但不懂得或者不想去了解國學的企業家,那就叫集體無意識。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有那么一些企業家,他們能夠主動地、自學地研究、了解《周易》、了解孔子、了解老子,就可以轉換這種無意識而成為一種自覺,境界是不一樣的。
傅強:我理解的國學的范疇,不僅僅是儒家的,可能是“儒”、“釋”、“道”,甚至還有更大的范疇。說管理這部分,我覺得定義非常多。剛才跟董老師講,“智囊”包括我本身在“知行”這方面體悟得也比較深:管理是認知,是對知的解讀;管理是實踐,是對行的解讀;后來我們在后面加上“管理是溝通”,是對言的解讀。
李晨曄:關于國學與管理的關系,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管理和國學似乎靠得非常近。這兩個,不大像大家感覺的那樣:管理是西方的概念,國學是中國的特色。在我們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它的特點就在于,不在我們研究以外,而恰恰是我們研究當中吸收了大量的思想。它們更像是一種互相印證,互相影響的關系。
田傳科:對于管理,我認為,首先說理,其實它是理出一種秩序;理出一種人心;有一句話說得好:“理不出一種人心隊伍不好帶。”在理出一種秩序、理出一種人心的前提下,用人性的方式實現一種目標,這就是我認為的管理。那么國學這一塊,我是非常認同國學與管理是有關聯的,而且和管理之間,也希望是有契合點的。
萬寧:我認為國學是一個更大的外延,而管理只是它的一個小小分支。所以,我認為不要把它們兩個并列在一起,有些人非常強硬地把它們劃成一個等號,說國學的某些東西就可以用之于管理,我覺得這是現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讓他真的去管好,其實也是很難的。所以我認為管理只是國學中很小的一部分。
蘭寶石:國學到底是學管理還是學智慧,學管理能不學智慧嗎?學智慧也能學管理。這里有潛臺詞,說管理,從近代來講,包括“二戰”以后,引進國外的叫現代企業管理。我們傳統的管理叫術、叫謀、叫法。但是現代企業管理,尤其是工業化革命以后的科學管理,我們是零,我們沒有。現在為什么國學對管理學的影響力在不斷地增大?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形態的發展越來越網絡化、全球化,越來越進入知識經濟,人們個人的創造力、創新的觀念越來越強。所以,我們說學管理就是學智慧,學智慧就要學管理。
“知行合一”如何實現?
主持人:對管理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董老師剛寫了一本書叫《傳奇王陽明》。那么請董老師來談談王陽明究竟是怎么來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那么這種知行合一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還是我們普通人也能做到?
董平:談起王陽明,我們往往會覺得,他是一個在中國的思想史上開創了一片新天地的人,他的創新就在于,他能夠繼承傳統,反思傳統,變革傳統。回到主持人的話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還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毫無疑問,每個人都能做到,為什么?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從孟子以來就開始講,人皆可以為堯舜,圣人也是人。實際上,到今天為止,我們人還有一種物質的軀殼,我們這種物質的軀殼也仍然在一種精神意識的主導下產生它自己的活動。按照王陽明的觀點,第一點,他對“行”的理解是:“意念發動處便是行”。他的意思是說,你心里頭有這么一個意念或者說你心靈當中產生這樣一個意識,這就是行。也就是說“行”作為意識活動意義上面來說,那么毫無疑問,知行當然合一。另外一點,意識活動是自我了解和基于這種自我了解的外向展開形式,或者說是表象或表達。因而,從這點上來講,知行一定是致良知唯一的方式和手段。
主持人:剛才聽了董平老師的介紹,我的理解是王陽明改變了“知”和“行”的概念,可能有時候大家說的詞一樣,但概念完全不一樣。對此,大家怎么看?
董平:在此,我想補充一下,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其實從孔子、孟子,一直到王陽明之前,對于生命的本原都沒有進行過反思。反思就是要使我們自己的心變得像鏡子一樣,里面什么都沒有,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照查一切萬物。當你能照查的時候,實際上就意味著自我良知的真正呈現,這是致良知的第一個層面;另外一方面是,當我察覺或當我了解到了良知在我心里面的呈現,那就應該把它應用出來、體現出來。所以,王陽明有兩句話講知行合一,那是最清楚不過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傅強:這幾天,看董老師寫的《傳奇王陽明》,我就反問自己:我為什么要開辦這家公司?我在想,這可能是所有東西都要到致良知這面“鏡子”面前去拷問。這樣就會導致自己的企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在這面鏡子上暴露無遺。這也是我聽了董老師的發言所想到的問題。
萬寧:剛才聽到董老師談的“知行合一”,我覺得王陽明其實是把“知”和“行”分開了。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作為一個互為啟用的這樣一個宗旨。換句話說,我們去考慮事情和我們去做這個事情是從兩個不同的維度來完成的。
田傳科:現在覺得董老師說的話非常有體會,致良知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有的東西都拿到他的面前去照。拿它去醒悟,醒悟這么多年的江湖行走有意思嗎?反倒是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國學能幫助中國企業找到精神歸宿嗎?
主持人:從國學與管理的探討中,其實最后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想讓世界了解你什么,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正在崛起,成長起來了,那么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什么,我想這是留給中國企業、留給中國管理者、留給國學學者的一個問題。
傅強:其實有時候也問自己一個特別絕對的問題,也是一個朋友問我的:就是這個世界的人全壞了,所有的人都是壞蛋,所有的人都是惡棍,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你依然有一次選擇的機會,那么你的良知是什么?這句話,讓我心里挺糾結的,也很不舒服,同時也挺震撼。但通過今天董老師的國學演講,我從其中汲取了很多的營養,從哲學方面把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間的關系理清了。所以以后面對這樣問題的回答更堅決了,即便全壞了,我們還有一次選擇做好人和壞人的機會,還有一次面對自己的機會,這也是奉獻給我與今天在座的朋友一起來共同分享的。
董平:我想說一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物欲橫流,才顯得出道德價值的崇高。”所以即便是都壞了,道德都淪喪,哪怕是到了那個程度,我們仍然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良知,這才顯現我們自己的博大、自己的高明、自己的博厚。
李晨曄:作為一個企業來講,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就是要反思和實踐一些很簡單的改變:如,什么是淡定、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技術、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你是一個企業家,企業是你最好的反思和實踐的平臺。個人和組織的關系上來看,我以為在這個層面上來看其實就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
萬寧:如果我們中國的企業家今天再去考慮從國學上去汲取營養的時候,應該從中國、目前企業和經濟所占的全球位置上來重新衡量,也許你的責任感會重一分。我覺得這也是今天所討論的意義所在。
主持人:實際上,中國企業對世界的貢獻,未來三十年應該更多地體現在道德層面、精神層面、價值觀層面上。我個人認為,道德其實是一種選擇的問題。我記得曾國藩說過一句話: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我希望今后我們能夠更多地去實踐知行合一、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