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對于企業而言,需要將國學與管理自然地融合并使之各得其所,而不是將其強行嫁接到一起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企業競爭的背后已經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言:“如何做一個中國人呢?我覺得最基本的,就是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放到今天的現實中,我們可以看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把什么忘記了?這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像仁、像禮、像義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在今天是那么的有價值,因為你講職業化、講標準、講流程,中國人沒有感覺,但你把職業化、把標準化、把流程化轉化為仁,轉化為義,轉化為禮,如此等等,中國人就有感覺了。”
那么,國學能否幫助企業家解決管理難題?國學熱的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社會現實?這些傳統的國學理論與現象熱度背后,對于現代企業管理究竟有什么作用?它發揮的價值究竟又有多大?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尋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我們的發展究竟是為了什么?人類越來越發現自己在一個精神空虛的時代,到處都在追求物質與金錢,而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且整個社會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企業家的視野、思維模式和人文底蘊決定了企業最終能夠發展的高度。中國商界亟需從商業以外的其他社會人文領域吸取營養,夯實中國商業文明的基礎。面對世界潮流,我們響亮的提出“中華文化支持中國經濟”的觀點,中國文化從個人修身、齊家、治企等方面全面支持企業家人生幸福美滿。
國學的興起有信仰缺失的原因,其實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就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而我們在搞活開放的同時,并不會將信仰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當我們照搬西方思維模式時,我們沒有關注到其精神思維構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因此在物質社會中,當冷漠、缺乏責任感等一系列問題產生后,我們才回過頭來從自己的文化當中去探尋,也就是說,當我們從西方管理學中無法找到答案時,我們就會回到自有文化中尋找答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和諧,這使得很多人轉而研究國學。
國學中的“道、法、術”
中國的企業只有依靠得天獨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來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近幾年來,國內外企業界興起對《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熱,這是管理發展趨勢要求的反映。
在本期“知識架構”中,我們特別從“道、法、術”三個不同的側面,對《易經》、《論語》和《孫子兵法》三大國學經典在管理上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
道: 《易經》。很多管理專家已經認識到《易經》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是以易經及易學思想為核心的管理哲學,從管理的自身發展歷程上來看,21世紀將由科學管理走向哲學管理,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求管理哲學的興起和文化的回歸。《易經》PK現代企業管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法:《論語》。對中國人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但《論語》還不僅僅如此簡單。我們知道,《論語》是中國哲學的顛峰之作,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其中的管理哲學和方法才是其精髓。研究《論語》在企業管理方面的運用,是一條尋找中國企業管理方法的理想門徑。
術:《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兵法謀略典籍浩如煙海,《孫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國外無數政治家、軍事家和企業家皆把《孫子兵法》奉為經典。“兵戰”與“商戰”都是為實現組織目標,動用資源,通過對抗征服對手。《孫子兵法》論述的是用兵作戰的規律(戰略和戰術),但同時其所揭示出的抗爭哲學,對所有人類的對抗性競爭活動都具有普遍意義,當然也包括商業競爭。
反思西方管理
長期以來,作為現代商業社會后發力量的中國企業,是奉西方企業為師、以西方企業管理理論為教科書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出西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國內商界在反思西方公司治理不足的同時,也力圖求助于傳統文化,嘗試從東方傳統智慧中求解現代企業管理之道,以幫助企業尋求危機下發展的新策略,使企業管理者們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國學的精華,將先賢的智慧有效地運用于企業經營管理之中,從而突破企業現實的管理瓶頸,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企業的經營而言, 國學的商業價值何在?張其成作為國學教授, 他指出, 西方管理學骨子里還是“科學管理”, 科學的最大特征是邏輯推理、數理描述、實驗驗證, 因而科學管理主要是講究數據, 重形式邏輯。在這方面, 國學的管理與西方管理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管理學是理性思維, 是左腦在起作用; 而國學管理學強調開發人的右腦, 提高人潛在的直覺判斷力。
“現在的狀況就是管理者受西方管理學的影響太深, 左腦非常發達, 右腿很粗, 但右腦很遲鈍, 左腿很細”。張其成特別指出: 過度強調西方管理學的結果, 就是在企業管理中常常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國學與管理不是“對頭”
現在市面上流行將國學和管理強行嫁接到一起的流行書籍就是代表之一,這些似是而非或者說是形似而神不似的理論,除了迷惑讀者的視線,起不到任何解決現實問題的作用。而且自一開始就把國學和管理的融合帶上了錯誤的軌道,徒增大眾因為國學受到糟蹋而形成憤怒情緒。
國學中的智慧對企業管理功莫大焉,但它畢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曾因出版《中國式管理》一書而蜚聲內地港臺的曾仕強,雖然對中國式管理極為推崇,但也承認中國式管理不過是中國式管理哲學,并沒有發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學。
上海本原企業咨詢研究所所長沈玉龍認為,將國學融入管理時切忌斷章取義。不要把西學和中國式管理對立起來,好像一講國學和中國式管理就認為西方式管理沒有用,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必須承認:西方經過上百年的工業革命和企業發展的實踐,已經總結出適合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經營管理理論,這些理論對中國的企業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在許多方面,企業經營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存在中國和西方的區別,只有如何根據中國企業的實際如何進行的問題。
國學與管理
“國學”一詞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從“中學”到“國粹”,再到“國故”,直至“國學”這一過程。不過迄今為止,“國學”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廣泛接受的定義,國學與管理的“聯姻”,是目前學術界與企業界十分關注的焦點之一。對于這一話題,反對者認為這是一種“膚淺而可笑的現象”,而贊成者則認為國學“入股”管理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哲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走向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需要。
國學與管理知識架構圖書
《易經》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每一位管理者都期望具有把握變化規律的能力,以及讓企業基業長青的方法,《易經》中的“通變致久”就是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無論是在企業的小組織,還是在國家層面的大組織,在處理人與組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時,我們都能在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中看到《論語》的現代價值。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但《孫子兵法》不應被看做是單純的商戰技巧和軍事化管理的始作俑者,而應該被視為一本極具商業價值的戰略管理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