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廣為關注的是“收入差距”,但本文的分析是從“貧富差距”入手的。因為收入差距只是貧富差距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問題的全部。貧富差距既表現為社會個體之間,也反映在社會群體之間、各個區域之間。因此,考察貧富差距問題,應從收入、財產、消費以及個體、群體、區域等多個維度來剖析。
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收入差距擴大是貧富差距擴大的突出表現。近年來,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成為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階層廣泛關注的焦點。收入差距突出體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
一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2002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7.2%。在收入增長的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2009年城鄉收入比為3.33:1,較2008年的3.31:1有所擴大,且已擴大到1978年以來的最大水平(1978 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2.47:1)。
二是區域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促進了中西部落后地區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仍然懸殊。1992-2008年,東部地區人均GDP增長最快,中部次之,西部地區人均GDP增長較慢,東中西部人均GDP的差距逐年拉大。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續擴大。1990年東中西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1,621元、1,161元和1,265元,三個區域的居民收入之比為:1.28:0.92:1,2006年東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擴大到1.54:1.02:1,達到歷史上的最高點。2008年三個地區居民收入之比出現小幅下降,為1.48:1.02:1,但收入的絕對額仍在繼續擴大。以農民人均純收入來看,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之比為3.15∶1,2007年擴大為4.44:1。
三是行業間收入差距明顯,特別是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傮w而言,各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職工收入不斷增長。但分行業職工收入差距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1980年,國家統計局劃分的16個大行業中,工資收入最高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最低的“農林牧漁業”職工平均工資之比僅為1.68倍; 2008年,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險業”與收入最低行業“農林牧漁業”之比已擴大為4.77∶1,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表1)。據北京市朝陽區統計局2007年4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朝陽區工資水平最高的行業,如金融業,職工年均工資213,391元;工資水平最低的行業,如服務業和其他行業,職工年均工資僅為20,194元,工資水平最高與最低的行業之間差距為10.6倍,而2004年同期這一比例是8.4倍,行業間差距進一步擴大。
四是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趨勢。據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7,不僅超過了所有的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且也超過了中國過去的歷史高點。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研究顯示,我國基尼系數1991年為0.282,2000年達0.417,沖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2008年高達0.496,接近0.5的高壓線。另據瑞士信貸2010年1月12日發布的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中處于最下層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來增長了50%,而處于最上層10%的家庭的收入則增長了255%,即平均每月人民幣3.4 萬元,富人收入家庭增長率是低收入家庭5倍。
消費差距日益凸顯
對消費差距的研究相對較少。本部分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消費差距,一方面是居民私人消費差距,另一方面是居民公共消費的差距。
一是城鄉消費差距持續擴大。數據顯示,近三十年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擴大了33%,2008年,城鄉居民私人消費水平為3.7:1(表2)。在消費總量方面,1990到2008年,農村居民的消費總量增長5.8倍,同期城鎮居民的消費總量增長17倍。農村居民的消費占比巨幅下降,從1990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5.1%,城鎮居民的消費占比從1990年的50.4%上升到2008年的74.9%。即便是考慮近年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因素,仍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村居民的消費大幅萎縮也是不爭的事實(表3)。如果考慮到城鄉居民公共消費的差距,城鄉消費差距實際更大。
二是城鄉居民的消費差距迅速擴大。從收入分組來看,城鎮居民高、低收入戶消費差距由3.6倍擴大到了4.1倍。從農村居民來看,高、低收入戶的消費差距近年來總體略有縮小。
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消費差距還來自公共消費的差異,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基礎不同,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規模、類型和水平不同,導致居民在公共服務消費方面的巨大差距。例如,廣大農村地區在教育、公共衛生、文化服務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低,覆蓋面小,拉大了城鄉之間公共消費上的差距。城鄉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一些社會成員缺少起碼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額的、政策所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應對風險的能力缺乏,生存條件脆弱。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商品流通成本高,消費環境差。在相當多的農村地區,水、電、道路、通信網絡、市場設施沒有形成配套網絡體系,現代商品和服務消費條件的缺乏,嚴重制約著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財產差距日益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居民的私人財產很少,除了基本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其他財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實行,私人財產積累的速度很快。經商、辦企業、搞投資、炒股、炒房等等,都成為快速積累私人財富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營利性財產的積累,帶來了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而財產性收入又沉淀為財產存量,進一步加快私人財富的積累。
隨著私人財富總量的快速增長,財產差距也快速擴大。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同收入差距相比,我國居民財產貧富差距擴大的速度更快。趙人偉和李實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年至2002年期間,我國居民的財產分布差距出現了明顯的擴大趨勢,居民財產分布的基尼系數從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達38%。如果再將近年房價急劇上漲的因素一并考慮進去,那么我國現在的財產貧富差距就更大了。
一是城鄉財產差距急劇擴大。1995年,城鄉之間的財產差距大概占全國總體財產差距的1.1%,比例非常低,主要的差距還是來自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到2002年,城鄉之間的財產差距占全國財產差距的比重已經上升到了37%,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差距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城鎮居民的總財產增長率要遠遠大于全國平均的財產增長率,更大于農村居民的財產增長率。城鄉之間的人均財產額比率從1995年的1.2:1,擴大為2002年的3.6:1。二是表現在房產、金融資產對總財產分布不均等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從財產構成來看,增長率的差別很大,其中房產的增值率最高,房產的高集中率對總財產不平等的貢獻達到了62%。居民金融資產的貢獻居其次,但金融資產對總財產分布不平等的推動作用將變得越來越大。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城市。到2005年底,占全國總人口43% 的城鎮人口,擁有82.3%的儲蓄存款,比重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2008年底,占全國總人口45.7%的城鎮人口擁有80.8%的儲蓄存款(表4)。在城市內部,居民家庭之間金融資產數量的分布也呈不平均狀態。按照調查樣本戶金融資產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戶均儲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人民幣和外幣儲蓄存款總值的比例分別為64.4%和88.1%,而戶均金融資產最少的20%家庭擁有城市人民幣和外幣儲蓄存款總值的比例分別僅為1.3%和0.3%,金融資產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
我國居民財產差距日益擴大,還表現在富人對奢侈品的購買上。據報道,在2010年北京國際車展上,超豪華品牌賣出30余輛,成交總額超1.5億元。其中,3850萬元的布加迪威航16.4Grand Sport在第一天就已被訂走,蘭博基尼第二天已經成交,勞斯萊斯、賓利、保時捷等品牌已接到幾十張訂單?,斏佻F場已訂出15輛,成交總額達3750萬元。3850萬元買一輛車堪稱頂級奢侈消費,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以此計算,普通中國人要想攢夠買這輛車的錢,需要2200多年,足見居民貧富差距之懸殊。
對我國貧富差距的基本判斷
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的人均GDP已經接近4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已經跨入了中下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目前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擴大。從城鄉的角度來觀察,消費差距最大,達到3.7:1;其次是財產差距,達到:3.6:1;再次是收入差距,為3.3:1。如果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費考慮進來,城鄉居民之間的實際消費差距更大。若以此來判斷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則發現,消費維度反映的貧富差距比以收入、財產來衡量的貧富差距更大。一般而言,通過政府的再次分配,如所得稅、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等,居民消費差距應當有所縮小,也就是說,消費差距應當小于收入差距??墒聦崊s相反,消費差距大于收入差距,這說明政府對貧富差距的調節實際上是逆向的。
這個事實同時也說明,收入差距與消費差距并沒有邏輯上的對稱決定關系,收入差距擴大會同時使消費差距擴大,但收入差距縮小卻并不等于消費差距也同時縮小。這意味著,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完整,以消費來衡量的社會公平才具有最終價值。
從前面的分析知道,消費差距不斷擴大帶來的后果遠遠大于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帶來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以消費這個維度來衡量的貧富差距比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反映的貧富差距,更接近問題的實質,其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大、更直接、更長遠。就此而言,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比表面看到的更為嚴重。
背景鏈接
貧富差距的不同維度
衡量貧富差距,有三個維度:
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從流量的維度反映社會貧富狀況,體現為一定時期內的收入分配結果。收入差距在短期內不影響財產差距,但影響消費差距,從長期來看,影響財產差距,因為財產差距是收入差距日積月累的結果。
2財產差距。財產差距是從存量的維度反映社會貧富狀況,體現為一定時點的財富分配結果。財產包括居民擁有的金融資產、實物資產;流動資產、不動產;營利資產、非營利資產等等。嚴格意義上的財產是指財產凈值或凈財產,即財產總額減去負債總額。財產存量是收入從流量轉化而來的,財產差距是年復一年的收入差距累積而成的一種結果,但又反過來影響收入差距,尤其是財產性收入的差距。很自然,財產差距同時影響消費差距。從長期來看,財產差距對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3消費差距。消費差距是從人的生存狀態的維度反映社會貧富狀況,屬于使用價值的消耗,在統計意義上,是消費性支出與消費性投資的攤銷支出之和。在個體的意義上,消費差距完全決定于收入差距、財產差距,但在社會公共意義上,消費差距還與公共消費的提供密切相關。所以,實際的居民消費差距是個體消費差距與公共消費差距之和。消費差距,屬于人生存與發展方面的差距,與居民能力、家庭人力資本積累有內在聯系,消費的差距往往決定了能力的差距,從群體層次來觀察這一點更為明顯。消費差距對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具有終極的決定作用。從循環的角度來看,消費不只是一個被動的結果,而是對收入差距、財產差距具有初始影響,決定起點是否公平。
上述三個方面構成了貧富差距的三個維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圖來表示:
收入差距縮小,不等于消費差距自然就會縮小。消費影響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同,決定人力資本的差異,決定其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消費差距反映了社會個體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如城鄉居民之間的能力差距,就是由于城鄉之間的年復一年的消費差距造成的。而能力的差距反過來又會對收入差距帶來重大影響。對個人的生命周期而言,最重要的是消費上的差距,其次是收入上的差距,然后才是財產上的差距。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消費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收入、財產的差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差距會隨著資本的集中和積聚而不斷擴大,事實上難以縮小,而受財產性收入影響的收入差距也是如此,而真正可以縮小,也必須縮小的是消費差距,這直接關系到人的基本權利和個體能力的發展。給社會帶來長期、深刻影響的,其實也是消費差距,收入和財產差距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最終體現為消費差距對人能力產生的影響。
收入差距僅僅決定私人消費的差距。而消費分為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或公共服務消費),后者是私人消費的前提。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費可以通過對個體能力的影響來對財富分配產生巨大的杠桿效應。
貧富差距的不同層次
貧富差距有以下三個層次:
1區域差距。區域差距是指地理位置上不同區域在收入、財產與消費方面的差距。這與自然、地理、歷史傳統等因素有關,也與一定時期國家、地區的宏觀經濟環境、經濟體制和政策制度有關,區域差距的變化受各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區域差距主要表現為沿海與內地、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
2群體差距。群體差距是指不同人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收入、財產與消費方面的差距,如城鄉兩大群體市民與農民之間的差距是我國最典型的群體差距。群體差距多與制度安排有關,如農民、市民之間的差距就與長期實行的城鄉分治體制和不平等的城鄉政策有關。
3個體差距。個體差距主要指同一發展水平的地區(如同一省區、同一城市)居民在收入、財產與消費方面的差距。個體間貧富差距主要是由社會成員個體稟賦差異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混淆區域差距、群體差距與個體差距間的差異。從長遠來看,區域差距能夠逐步縮小,群體差距應該逐步消滅。而個體差距與個體的稟賦差異和努力程度相關聯,是永恒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