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上講,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萎縮,社會經濟失衡,最終引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那么貧富差距的臨界點在哪里?
貧富差距合理與否的規范分析
實踐上看,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貧富差距的臨界點亦不同。即便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十分懸殊,理論上已處于貧富差距的臨界點,但是,實際上可能并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和政治動蕩。其中,社會對貧富差距的心理容忍度或接受度成為判斷貧富差距合理與否的首要依據。
1社會基本福利或兜底性保護的提供。社會對貧富差距的容忍度或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對貧困人群和低收入者提供的基本公共福利或兜底性保護。如果貧困者在基本生活資料、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方面能夠得到基本的保證,其基本的生存問題不至于惡化到難以為繼的地步,貧困者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容忍度和接受度尚可,不至于變成激烈的反社會力量。反之,如果社會對貧困者和低收入者缺少兜底性保護,多數的貧困者和低收入者對自身的基本生存狀況惡化到什么地步,向下變化的空間有多大缺乏明確的預期,貧富差距的負面效應就會進一步放大、加重。
2社會成員對平等與公平的感受。社會成員對“平等”、“公平”的感受,包括參與社會權力分享、現金收入對比、收入的流動性、社會福利、對未來的預期,以及社會對不合理、非規范、非法取得的非正常收入的態度和規制力度等。
3社會成員對貧困的度量。福利主義者與非福利主義者對貧困有不同的度量方法,或通過個體效用與個體偏好來評價貧困的改善,或通過對衣食住行等個人消費能力和子女撫養承受能力的提高來評價貧困的改善。不同的國家、國際組織規定了不同的貧困線標準,隨著收入的提高,貧困線與收入的比例隨之下降,絕對貧困指標隨之改善,而相對貧困是建立在將窮人的生活水平與其他較為不貧困的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相比較的基礎上的,對相對貧困的判斷影響社會個體對貧富差距過大現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
4社會成員對貧富差距容忍度或接受度的簡單模型。上述關于社會成員對貧富差距容忍度或接受度的分析可用如下函數表示:
Y=(X1,X2,X3,X4,X5,#8943;#8943;)
其中,Y代表社會成員對貧富差距容忍度或接受度。
X1代表收入水平,包括經濟發展水平(主要通過人均GDP指標反映)、人均可支配財力等指標。
X2代表一個社會的貧困程度。主要通過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城市貧困人口的比重反映。
X3代表消費水平,主要通過消費能力和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兩方面的指標反映,消費能力主要取決于物價水平、人均可支配財力、人均基本支出、收入的流動性等指標;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主要選取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小學、中學、大學入學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等指標反映。
X4代表對公平和平等的主觀感受,具體通過基尼系數、公共事務民眾參與度、利益訴求的表達機制、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基本社會福利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社會對不合理、非規范、非法取得的非正常收入的態度和規制力度等。
X5代表對未來的預期。該指標對貧富差距容忍度或接受度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對未來的預期越好,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容忍度和接受度較高。反之,對未來的預期差或者極不確定,則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容忍度和接受度較低。
評估貧富差距的實證方法
在理論研究中,通常運用無權重的和以人口加權的基尼系數法(Gini)、變異系數法(CV)、泰爾(Theil)指數等多種指標判斷貧富差距,特別是收入分配差距。此外,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及貧困指標也被用來分析貧富差距。
1.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描述人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項統計學意義的常用指標,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基尼系數在0.3以下貧富差距小,在0.3-0.4之間貧富差距一般, 0.4-0.5貧富差距較大,進入警戒狀態;0.5以上,貧富差距大,達到0.6則屬社會動亂將隨時發生的危險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測算并公布的數據,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僅占全部收入和消費份額的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全部收入和消費份額卻高達50%以上,財富正在以1.83%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向少數富人集中。按照世界銀行的測算,中國的基尼系數從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47,目前已經上升到0.47,大大超過了國際上0.40的警戒線,高于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2.泰爾指數和變異系數
基尼系數雖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但該指標不適合用來進行子群體的分解或分享收入分解,而泰爾指數可以用來進行子群體的分解。表1中列示了1988、1995年城鎮、農村、全國居民的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可以看出,無論采用哪種指標,收入差距都在不斷擴大。
3.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指食品支出金額在生活消費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例。其指標值在60%以上反映生活水平處于貧困狀態,指標值在50%—60%之間生活處于溫飽狀態,在40%—50%之間生活狀況屬于小康水平,在30%~40%之間生活狀況屬于寬裕水平,在30%以下生活屬于富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2000年以后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平均恩格爾系數一直處于30~40%之間。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恩格爾系數為36.5%(表2)。
實證度量方法是利用統計學中分布的分散程度推導出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指標。各種指標雖然形式和度量的角度不同,但導出的基本步驟類似。其不同在于選擇了不同的基準收入水平和定義了不同的差距。在判斷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時,不能簡單地運用某個指標如基尼系數的具體狀況來得出整體性的評估。
貧富差距帶來的公共風險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個體在資產稟賦占有、相關政策、市場準入機會等外部環境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僅是由于主觀努力程度、資金投入規模、機會捕捉能力、領導決策水平等主觀因素形成的差距是合理的貧富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有以下特征:(1)貧富差距問題不是單純的某個原因引發的,而是包括市場的、權力的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所以問題更為復雜;(2)貧富差距是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形成的,貧富差距可謂急劇擴大。(3)“富人”中因非法的、不合理因素形成的高收入比重大,影響極壞;(4)“窮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不到位。農民缺少起碼的最低生活保障,部分城市居民仍享受不到足額的、政策所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一些社會成員的生存條件脆弱。他們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預期往往會使其心理出現焦慮不安。在社會心理的層面上,這種社會焦慮會加重、放大貧困者以及低收入者對貧困問題的感受,加劇其對貧富差距問題的不滿和恐懼。
上述因素使得我國的貧富差距比起其他國家來問題更加嚴重,我們絕不能輕視可能引發的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政治風險和國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