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延長布什政府時期減稅計劃的法案,終于在2010年12月17日獲得通過。根據該法案,由布什政府推出的全民減稅政策將延期兩年,覆蓋美國全部收入階層,中等收入者從該法案獲益最多。
但是圍繞該法案的爭議卻一直都沒有停止。
爭議中實施
這項議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把將于2009年底到期的,由布什政府在任時推出的全民減稅政策延期兩年。二是把2009年11月底已經到期的,針對長期失業者的救濟法案延長13個月。三是給予企業投資稅收減免,以及美國富人在未來兩年將享受更低的遺產稅等等。
根據這項覆蓋美國全部收入階層的減稅法案,年收入在3.5萬美元到6.4萬美元之間的中等收入人群受益幅度最大,他們的收入平均增加了613美元,也就是他們年收入的0.9%。高收入群體同樣受益,年收入在50萬到100萬美元的家庭將平均多收入3859美元。此外,這項法案還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其中包括研發稅減免,零售商店的折舊稅減免等等。
金融危機以來,面對不斷攀升的失業率以及每個家庭沉重的債務,奧巴馬不得不推行減稅延期計劃,其目的是刺激家庭消費,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發展,同時也希望通過企業擴張、增加就業、從而推動經濟復蘇。然而延長減稅消息一傳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美國民主黨、共和兩黨就是否以及如何將這一減稅政策延期展開了拉鋸戰。
民主黨方面,在民主黨掌控下的國會眾議院投票中,強行通過了對中產階級減稅政策永久性延期議案,而高收入者所享受的減稅政策延期則沒有通過。共和黨方面,在參議院投票中,對中產階級減稅政策永久性延期議案卻因遭到共和黨的阻撓沒獲得多數票。共和黨一直建議將所有收入的減稅政策延期。
有專家指出:“減稅計劃的最終通過,其實就是通過這種妥協的方案,穩住窮人,同時不得罪富人。”
到底能走多遠
縱觀美國稅收發展史,美國政府一直在財政收支和公民稅負之間作平衡。當財政赤字因為戰爭等原因擴大時,美國政府就通過提高稅率以增加財政收入,當公民特別是中產階級稅負過重時,美國政府又通過減稅拉動內需,刺激經濟。
上世紀80年代的里根政府和小布什政府都施行了減稅政策,其目的就是通過減稅拉動內需,刺激經濟。
歷史上,美國政府歷次推行減稅政策基本都是以財政盈余為前提。但是這次奧巴馬的減稅計劃較為特殊,是在巨大財政赤字的背景下推行的。這樣,財政赤字將會越來越大。一旦“全民減稅”計劃延長,將在未來兩年中帶來將近8000億美元的財政負擔,將會使本已飽受詬病的美國財政雪上加霜。經濟專家開始懷疑美國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并認為不一定能夠達到此前預想的效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則表示“這筆買賣”弊大于利。減稅方案中對刺激消費和投資有利的延長失業救濟金發放、企業投資稅收減免優惠都只有一年左右時間,在當前美國產能利用率不高的情況下,理智的企業家不會因為一年的稅收優惠就大規模增加投資。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寧可得罪民主黨部分議員,也要向共和黨拋橄欖枝促使減稅法案通過,意在塑造自己能摒棄黨派利益的總統形象,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謀取 2012年的連任。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奧巴馬政府之前的兩次減稅都掀起了世界性的減稅浪潮。
那么,這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