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自2007年進入中國,至今已擁有無數的注冊用戶。微博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傳播特色得到了全社會各類人群的關注。微博作為網絡產品之一,標榜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也具有新聞評論的功能,而且這種功能較之傳統媒體甚至是一些新媒體而言都更具優勢與影響力。
關鍵詞:微博;新聞評論功能;新聞傳播
微博作為舶來品,在短短四年的時間內,已經在中國擁有了上億的注冊用戶,其影響力與日俱增。據新浪公司公布,新浪微博白2009年8月開始對外公測以來,至2010年10月底,其注冊用戶數量已達到5000萬。從2010年4月28日到8月28日,新浪微博平均每月新增500萬用戶,從8月28日到10月底,新浪微博平均每月新增1000萬用戶,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趨勢。總的來說,2010年新浪微博的用戶基礎擴大了25倍多,而現在微博的注冊用戶總數已超過1億,已建成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而且新浪微博用戶平均每天發布超過2500萬條微博內容,數量之多,頻率之高是難以想象的。
作為平臺提供商,新浪微博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寬廣的社區性服務:用戶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新浪微博用戶保持著極高的活躍度。從年齡構成來看,新浪微博的用戶大部分是年輕群體,年輕群體思想開放、行為活躍,手機普及率高,能便利地使用網絡,這是新浪微博用戶活躍度很高的重要原因,從而賦予微博更大的輿論影響力。此外,新浪微博用戶所討論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新聞、生活、娛樂、心情、專業、節日和天氣等方面。其中,新聞類話題所占比例最高,超過總量的1/5,這說明新浪微博具備了很強的媒體屬性。
實際上,從李開復離開谷歌到全國“兩會”,再到南非世界杯、舟曲泥石流等,千萬網友在新浪微博上不斷見證著各類重大新聞事件。到現在,新浪微博已經成為了許多新聞的首發源頭。每逢社會重大事件,新浪微博上的內容發送量都會出現明顯的上漲。以南非世界杯為例,在阿德大戰兩小時的時間內,網民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超過300萬條微博,單秒峰值一度超過3000條。
正因為這種對社會重大事件的關注,使得微博也具備了對新聞事件等發表評論的功能。新聞評論本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表的議論,有著鮮明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述評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而網絡新聞評論,也可以概括為網絡媒體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
微博作為網絡產品,自然也是歸屬于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的新聞評論相比,網絡新聞評論有以下幾個特色:第一,主體多元化。一般而言,傳統新聞評論的承擔者主要是本媒體人員,由于時空的限制,傳統媒體上出現的新聞評論都是很有限的,而網絡媒體由于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網絡新聞評論數量大增。網絡新聞評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網絡媒體評論,包括網站評論、專家評論、轉發其他媒體的評論以及利用消息將評論內容及主要觀點作為新聞信息放在報道中。二是網民新聞評論,包括網民新聞點評和網絡電子論壇。微博中的新聞評論,主要是第二種,也就是網民評論,是完全個人化的評論。
第二,題材更廣泛。傳統的新聞評論是由新聞媒體對當前重大的新聞事件或重要的社會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明是非的一種議論文體,它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社會公器,一般來說,進行選題的作者通常都是能夠代表新聞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他們所配發評論的新聞也多是一些嚴肅的、重大的新聞事件;而網絡新聞評論從選材上范圍更廣,視野上更為開闊,它不僅要反映與評析那些廣大網民都能看到的現象,還要反映那些社會上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角落的人所沒有關注到的現象。相較而言,新聞事件的嚴肅性、重大性相對弱化,同時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新浪微博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除去占了五分之一以上的新聞事件之外,其他主要就是關于用戶關心的雞毛蒜皮的事,娛樂八卦、天氣、節日等。
第三,極強的互動性。過去傳統媒體上的新聞評論所采用的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信息由占主導地位的媒體發布,受眾只能被動接受。而網絡新聞評論則突破了這一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網絡的即時性與互動性讓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評論。網絡評論作為一種以受眾為主體的大眾傳媒,與以往的傳播方式截然不同,它以一種平民化的視角為出發點,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言論,網民除了是各種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評論的提供者,兩種身份合二為一。而微博,作為一種“草根”階層話語的代表,實行的就是沒有門檻的準入,沒有內容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
第四,時效性。時效性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原則。傳統新聞評論是一種既存的評論,在面對受眾之前就已經存在,時間和空間被分隔開來。網絡新聞評論則是連續的、動態的評論。網絡媒體為網民提供一個接受新聞與發表評論的平臺,信息在交換的過程中形成一張巨大的信息網。網絡新聞評論的這種強大的互動性讓所有想參與的網民都參與其中,形成一種對某一特定話題的連續的評論。這樣一來,網絡評論就具備了相當高的時效性,真正達到了一種隨時隨地都能評論的狀態。微博出現之后,很多“第一條”新聞都是從微博上發出去的,比如關于波蘭總統墜機的新聞,就是新浪微博最早發布出來的,比其他的網站新聞都要早;還有“李剛”事件,最早也是在微博上被揭露出來的。微博因其個人化的信息來源使其在時效性上做到了第一,超過了很多網站新聞,更超過了傳統媒體,真正做到了隨時分享。
微博是通過一種快捷簡單的方式作為大眾傳播的“廣播臺”而引發人們的關注和共鳴的。相比博客的高門檻,微博更簡單,門檻更低,發布方式更多樣。一條微博有字數限制,不能超過140個字,這就適應了現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因為炮制一篇像樣的博客既傷腦又費時,而微博則不必考慮這些問題,不必在意如何起標題、怎樣展開敘述,只需要將要說的話以最簡單的方式說出來,發點兒牢騷、曬點兒心情、看看別人怎么說,這種隨意的話語方式已經成為許多網友競相選擇的網絡社交方式。而且微博的使用方式也多元化,除了在網上發布,也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手機彩信以及移動微博客戶端等方式發布,用戶可以有多種選擇,多管齊下發微博。有微博友發現,歌星王菲在開演唱會的間歇都還通過手機發布了微博,這種不拘的發布方式使微博全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真正做到了隨時隨地分享。
新浪微博的用戶主要有一般網民、經過認證的名人、媒體、企業、政府機構等。在其微博首頁上,有三個主要的排行榜:一小時話題榜,這是按用戶關注的話題而歸類的;名人排行榜,是經過新浪認證的名人;草根排行榜,則是普通的微博用戶。這種排行主要是按用戶關注的數量以及同一話題下的微博數量來排定的。
微博的一大特色就是評論和轉發,正是因為這種特色,評論功能被無限放大,產生了裂變效應。一般來說,由于一條微博有字數限制,所以發布者將用最簡短的文字將事件表述清楚,而博友在看到后可以選擇轉發、評論等操作,都是一鍵化操作,快捷方便。比如目前新浪微博名人榜排名前三位的微博博主為姚晨、小s(徐熙娣)、蔡康永,他們的粉絲人數至少各有700萬,他們的任何一條微博的轉發和評論量都能輕易達到成百上千。而某些特別吸引博友的微博經常能達到上萬的轉發和評論,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其產生的傳播效應是無窮的。
微博的種種特性使其在新聞時效性占了優勢,而且微博上的爆料也很多,這使得很多傳統媒體也開始紛紛到微博上注冊用戶,與眾網友保持密切接觸,并且尋找最新的訊息。而且很多紙質媒體,特別是報紙,都開辟了與微博相關的版面,把微博中的話語轉載到傳統媒體上去。作為一種龐大的信息源,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博對于即時話題的熱烈討論體現了這種新媒體的優勢。
我們不難看到,未來微博的發展還有巨大潛力,微博自身也具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新價值。微博正在創造一種簡潔而有力的文本,當然微博也有比如口水化、碎片化、扁平化等問題,這都有待解決。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也使更多人越來多地投入到新的虛擬社區群中去。在此過程中,人們對于表達的訴求更為強烈,也必會造成更多紛繁復雜的話語的傳播,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
注釋:
[1]參見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頁.
[2]參見蔣曉麗《網絡新聞編輯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