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城,不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鳳凰,她是四川的一個彝族自治縣,叫馬邊。張三才在馬邊做民做官,經年有余,自是感情甚篤。馬邊我不曾去過,但聽說那里民心歸厚,山水自然,彝民風俗,較許多地方大不相同,尤其有不少原生態的東西,至今仍保留完好。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的情性。我覺得這張三才怎么也像是一個“原生態”的人。雖經文友介紹才初相識,覺其山林草澤,個性率真,欣喜之情,不啻如幽室見日,枯腹得酒。或許因了這性情的緣故,他筆下的文章,才頗多實見實錄,不虛情,不雕琢,原汁原味。《夢倚邊城》是張三才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之前的一本為《邊城尋夢》。
這本集子分“坐看云起”“心靈小語”“市井百態”“燈下漫步”“官場雜說”五個部分,作者或親歷、或見聞、或感悟,信手拈來。雖非云錦,但亦偶有佳篇:如“放飛夢想”,寫作者年少時隨父親去食品站交售肥豬,因豬重量不夠而遭拒收、歧視,遂萌生了“我長大后一定要當個食品公司收購員”的理想,就十分真實,讀后令人啼笑皆非,悲酸難禁。又如寫父親的兩篇,述其生前瑣事,狀其笑貌音容,雖不言悲而愈大悲,傷悼之切,嘆惜之深,可謂椎心泣血,大有“子欲侍而親不在”。“走過西北的聲音”,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簡繁適中,廓然其能寓巧于拙,問以詼諧,也頗堪玩味,促人警思。“‘麻民’百態”等道盡了塵世間的世態炎涼與麻辣辛酸,讓人在忍俊不禁之時,無端地產生諸多聯想。“官場雜說”中的一些雜文,更是身居官場的作者直面現實的有感而發,其充滿良知的仗義執言,其針砭時弊的犀利明快,其觀察世態的細致入微,其情系百姓的滴滴真情,躍然筆端,令人感動,發人深省。
當然,集子中的不少篇什或多或少不盡人意,如行文略嫌直白,底蘊尚待深犁。這些缺失,我們只能寄希望于作者在今后的創作中能予以改進。
總之,三才先生作為一位縣處級領導,又身在“邊城”,忙里偷閑,能把文章寫到這份兒上,已經很不錯了。我敬佩他對文學的那份癡情酷愛,更感動于他對“邊城”作家們的傾心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