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視科教頻道的《人物》欄目,將精英群體定位為主要收視群體,節目本身以紀錄片的形態敘述,在眾多欄目中開啟了精英文化的書寫范式,走出了一條區別于大眾文化的科教文化路線。
關鍵詞:《人物》;精英文化;紀錄片形態
當民生新聞在中國眾多地方電視臺爆發時,它開啟了一場新的平民視角敘事及觀察社會的方法。一時間,普通公眾的話語權被提到了很高的空間平臺,革命還是顛覆,只要看收視的結果便可窺見一斑。收視率不斷升溫(包括綠色收視率的討論更是大力開展并廣泛影響到眾多電視臺)。還有那場婦孺皆知的超女革命,更是書寫了一般公眾或大眾的參與媒體話語的革新功能,精英抑或大眾似乎同樣成為媒體的競爭對象。
在文化發達的歐美以及在精英缺乏的許多國家、地區,精英曾是一個熟知的概念。這個熟知的概念一般認為有三個主要特點: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那么很明顯所謂精英文化也就是指主要以精英為對象而形成并傳播的文化。與大眾文化相比,它既有高端性,同時從范圍上又具有狹隘性。這有點類似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區別,前者的品位也許更高,但觀眾數量相對要少。這就似乎存在著悖論:精英文化的傳播空間是狹小的,但同時又是詩意的——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品位。事實上,這也正是目前央視十套自身對《人物》欄目的宣傳方針和口號,即“天才們奇特的靈光閃現,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語,發現者執著的迷離幻夢,先行者堅韌的身形步履。讓我們去接近、去觸摸這一個個性格迥異又極具魅力的中外人物,進入他們的生命旅程、思想軌道與情感世界,感受和領悟他們的存在對時代生活及文化變遷所施加的影響。”
《人物》中的人物顯然是非常寬泛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無所不在,也許是名人(在一定的范圍內,例如建筑界、數學界等);也許是文人(文人百年);也許是歌星(rain)等等。如果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它的功能是淡薄的,只能說它通過不同的代表人物,向不同的觀眾傳達著某種理念與視角,觀眾可以與電視達成娛樂的功能一一看別人,為自己的活法找理由、找快樂。當然更重要的是激勵自己,在精神上受到啟迪。《人物》中的人物雖是寬泛的,但從總體上又是高端的,貫之以xx第一的人物經常見。那么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頂多可以說其傳承的是大眾文化基礎之上的精英文化,真正的精英文化在此只不過是一種詩意的書寫罷了。
回過頭來,我們說有關“人物”的相關媒體早已出現,這又主要集中表現為傳統的雜志媒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權威、高端、主流是《人物》雜志社的宣傳口號”。從1980年創刊至今二十多年來,《人物》雜志長期堅持“秉筆直書,存真求實”的辦刊宗旨,堅持主流文化價值觀念,被讀者、研究者及業界同行譽為“當代史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綜合類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以“記錄我們的命運”為辦刊宗旨,以“平等、寬容、人道”為理念,關注那些“對中國的進步和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彰顯人類的向善力量和深邃駁雜的人性魅力的人”,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為讀者奉上一席精神的盛宴。此外美國的人物雜志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一流刊物,但是它屬娛樂雜志。《人物》在科教頻道播出,理應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此外,許多地方媒體也都開辟了類似于《人物》的節目,但更偏重于講故事這種形式的節目,真正有影響力的并沒有。山東衛視在周日推出了一檔《新聞人物》,定位非常明確,但似乎并無嚴格意義上的創新及特色可言。
從某種意義上講,雜志與精英文化從媒體特性到辦刊宗旨上都往往與精英文化聯系在一起,有關人物的文化不容易輕松地傳播,它往往要有一種厚重感,尤其是精英文化,它的傳播表面上很簡單,實際上更難,因為精英人士要求更高。《人物》的系統節目似乎也不如雜志,雜志介紹得更詳細:“影響100人物”“文人百年”“正面影響”;五一期間“那些人,這些年”(音樂人);“流年碎影——老電影明星追憶”;《詩意的建筑》《美食世家》等等。外國人物或文化界人物在數量上不少,且基本上是精英,但傳遞的東西也許并沒有那么多,甚至不如雜志傳遞的多,畢竟它留給我們思考的地方太少,更多的是知識性的宣傳,對人物最輝煌的地方的了解——從這種角度來看又有高端的一面。
與眾多的人物訪談節目相比,《人物》極具時間較短的特點,這不應是缺點,而應是優點。因為畢竟它是以紀錄片的形式進行的,歷史的影像、真實的生活場景,也許以后再觀看也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客觀的東西,它不會因為人物當場的說笑和表演而產生對人物本身的形象的誤認。
總之,若把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視為精英的主要特點的話,人物現在的部分對象是這樣的,也就是說《人物》具有辦成精英文化欄目的潛質。但這是一個過程,也許它要經歷整個社會公眾文化水平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的制約。據央視自己的調查:“公眾對《人物》有很高期待,潛在觀眾的比例高達78.6%,并以知識階層為主要對象,包括高校師生、都市白領、政府官員、企業領導、教科文領域里的從業人員。這些人中普遍有較高的學歷、較高的收入,年齡層在25—55歲之間,代表社會的中堅力量”便可見一斑。中國呼喚精英節目,畢竟它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催人上進的概念。《人物》和《大家》雖從名字上有定位的類同感,但事實上二者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人物》的英文翻譯為“people”,而《大家》的翻譯為“Great Masters”,此為一個區別;再就是《大家》整體是典型的訪談類節目,而《人物》更側重紀錄片式的講述。
在歲末大片爭霸的日子里,電影導演阿甘曾在談到自己的電影《大電影之數百億》時講到:“《大電影》就是要顛覆精英文化,搞笑的是這部電影顛覆了《花樣年華》《無極》《十面埋伏》《功夫》《無間道》《黑客帝國》《斷背山》《我的野蠻女友》等二十部經典電影”,可謂一曲新的圣歌。而《大笑江湖》等亦是如此,影視合流演繹的正是文化傾向新的傳播方向。
對立,抑或對峙是既依存又相互表達的永久話題,文化作為傳播范疇有時抒寫著淡淡的憂愁,是精英還是大眾,在多數情況下涇渭分明,在許多情況下又杯酒難分。《人物》以其響亮的名字,高端的宣傳口號,企圖書寫精英文化的詩意,是令人振奮的。人物不再是簡單的符碼所在,成為實實在在的精英群體,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誰不想出名呢,然《人物》的目標又是極少部分觀眾關注的對象,是精英就走下去吧!這也許是《人物》應該堅持的東西與信仰。堅持就是勝利,堅持而不創新也許就會失敗,《人物》在堅持精英文化取向的同時,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紀錄片形態、人物的影像沖擊力、主持及演播室的造型、色彩等。
有特色的舞臺搭景、主持人劉欣深沉的聲音、吳綺奇特的傳播方式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多種特色元素的畫面,讓看過它的人回味無窮,至少能留下許多印象。換句話說,“《人物》里詩性的形式具有靈動的思緒,解說中跳躍的文字、多變的聲音、虛實結合的特性以及與畫面的組合、時空的切換都是可以遙相呼應的。”
央視紀錄片頻道的開播,在陽光衛視的基礎上,中國大陸終于出現了一個以記錄和文化為主要導向的頻道,《人物》的紀錄片形態和精英文化的書寫,有陽光衛視的味道,也有紀錄片頻道的類似精神,相信其會在科教頻道眾多欄目中繼續占領自己應有的話語權空間和生態氣質,繼續受到精英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