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故言簡意賅,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在翻譯中的處理比較棘手。本文主要通過介紹關聯理論及其主要觀點,分析典故翻譯中的障礙,指出尋求最佳關聯和進行語境還原或補償及譯者主體性的發揮說明關聯理論對于典故翻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關聯理論;最佳關聯;語境;典故翻譯
一、典故翻譯中的障礙
典故多涉及古代故事或古人的詩詞歌賦,多源于歷史、寓言、神話、傳說和事件等。典故的特點是言簡意賅,生動鮮明,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極富聯想意義。其翻譯的難度就在于典故字在方寸之間傳達了非常復雜的信息,造成了語境效果上的極大缺失。
二、關于關聯理論
(一)關聯理論簡介
關聯理論是由Sperber&wilson在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1986/1995)中提出來的。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在這個認知一推理的互明過程中角色分配主要如下:說話人明示,聽話人進行推理,而推理的基礎就在于在話語與語境(或語境假設)之間形成最恰當的關聯。
Ernst-August Gutt(1991)在Dan Sperber和DeirdreWilson(1986)的關聯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他把翻譯看做一種認知推理活動,一種涉及大腦機制的交際行為。這一交際行為包含兩個推理過程:一是譯者根據原文以讀者的身份經認知獲得最佳關聯;二是譯者以交際者的身份在譯文中向讀者轉達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際意圖,而讀者進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獲得最佳關聯。
(二)關聯理論的語境
語境與語言的關系極其密切,它在語言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紐馬克說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德里達也說語境之外別無他物。Brown&Yale在他們的書中指出分析者對語境特征了解的越多,就越可能預測到他會說的什么??梢娬Z境對于交際和翻譯都極具意義。關聯理論將人們的語言交際視為一種認知活動,其所探討的語境偏指認知語境。認知語境是客觀世界和人主觀的認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關聯理論認為認知語境不是一成不變,靜止不動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建構著的框架。
(三)關聯理論的最佳關聯原則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原則是:“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最佳的關聯性?!弊罴殃P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Gutt認為最佳關聯可以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取得,他指出:“話語在以下情況可以達到最佳關聯:(a)當它能使聽者不費不必要的努力領會說者的意圖;(b)當意圖值得聽者付出努力,就是說為聽者提供充足利益。”
三、關聯理論對于典故翻譯的指導
(一)正確理解,尋求最佳關聯
最佳關聯原則要求譯者在進行翻譯這項跨語際、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時,必須針對兩種語言和文化以及讀者認知語境等方面的差異作出適當的調整、變更或補充,使意義的傳遞盡量少地占用讀者的理解努力(或者在占用讀者理解努力的時候提供足夠的回饋),使譯文文本呈現的關聯性與原文具有最大限度的趨同度,從而確保翻譯的最佳關聯性。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典故翻譯時,正確理解典故意義并從原語中找出最佳關聯,必要時采取變通手段,還原或補償語境信息,以便譯語讀者能在與比較完備地建構起來的與自己的認知語境相仿的語境中找到最佳關聯。
(二)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譯者主體性亦稱翻譯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本)、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性?!钡涔实姆g,由于其詞匯和文化障礙,更離不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比如對“吃一塹,長一智”這一典故的翻譯,譯者主體性很好地體現在錢鐘書的版本“A fallinto pit,a gain in your wit”中。對仗工整,押韻也很巧妙;形音義俱備,令人叫絕。
四、結語
關聯理論倡導譯者應該充分發揮主體性,在動態語境中找出各種信息的最佳關聯,在不同語言文化之間調整或建構出相同或者相似的認知語境,使讀者在閱讀理解時盡量少花努力或者得到針對其努力應得的利益。它的指導作用對與典故交際意圖的傳遞和文化了解的增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1]李寅、羅選民:《關聯與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1期.
[2]方夢之:《譯學辭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