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C”標準是美國《外語學習標準》(1996)的主要內容之一,近年來也受到了外語教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本文以美國漢語教學具體課堂案例為例,介紹并分析了“5C”標準的內容,以及帶給漢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學;案例
一、什么是“5C”標準
美國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國家級課程標準——《外語學習標準:為21世紀做準備》(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該標準是由美國教育部和多個外語教育協會共同研制的國家級課程標準,并于1999年進行了修正和再版,并增添了多個語言的學習目標。這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本國學生的外語能力,實現推動美國外語教育改革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的需要。這個標準的五個核心主題都以字母C開頭,因此又被人們稱為“5C”標準。它們分別是:
(1)Communication(語言交流):能用外語進行人際溝通,并能闡釋、翻譯各種話題信息;
(2)Cultures(文化溝通):從文化觀念、文化習俗和文化產物三個方面增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
(3)Connections(相關知識):強調外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通過外語學習擴展其他學科知識;
(4)Comparisons(比較能力):通過目的語和母語的比較,加深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文化的理解;
(5)Communities(社團活動):能在校內外環境中使用外語,參加多語言的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樂趣,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下面,將以具體的漢語課堂教學為例,通過案例介紹和分析更直觀地了解“5C”標準的具體實施過程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意義。
二、《業余生活》個案描述及分析
(一)案例描述
1、老師通過簡單的提問引入了新課,如“你最近忙不忙?業余時間都做什么?”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個人愛好,并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和描述相關內容的語言能力。
2、老師借助于各種圖片、例句,展開詞語和語法點的教學,通過問答的方式來了解學生預習的成效,為學生掃清理解的盲點,并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以“subj+(obj.)+verb+得+adv.+adj.”語法點為例:展示圖片后,老師提問“Yao Ming球打得怎么樣?”學生回答“很好!”,老師手指語法公式,帶著學生一起說“Yao Ming球打得很好”。于此,便可展開詞語替換練習,加深對該語法點的理解和掌握。
3、學生分為兩個小組,互相了解各自的愛好和業余生活,并邀請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周末一起去進行一項娛樂活動。老師選取其中一組對話為范例,進行領唱。(如,A:周末你喜歡做什么?B:周末我常常去看電影。A:這個周末我們去看電影怎么樣?B:太好了!)此部分交際訓練完成后,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鄰桌同學的愛好和業余生活。
4、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國各種娛樂活動和休閑場所的真實圖片,播放京劇、太極拳等相關視頻,向學生介紹中國人普遍的休閑方式。老師教唱一首中文歌曲,歌曲內容恰好與本課的詞匯及語法點有關聯。
5、老師要求學生課后寫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介紹所在城市人們的業余生活,并推薦幾個好的娛樂場所,附上圖片;邀請中國朋友進行某項娛樂活動,并約定時間地點等,以錄音的形式上交作業。
6、整堂課上,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偏誤進行適時適當地糾正。
(二)案例分析
通過以上對案例的具體描述,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課堂上學生口頭操練和自由交際的機會比較多,老師采用以練帶講的形式,注重優化“輸入”,與此同時也能正確對待學生“輸出”時產生地偏誤,使得學生能從自己的“輸出”中獲得更有效的“輸入”,形成一個良性的“輸入一輸出”互相帶動的學習循環。
把《業余生活》課堂教學過程與5C標準進行對比,很明顯地可以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都暗合了5C標準的五大要求,且較強調語言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其實,這個課堂案例就是以5C標準為導向而展開的。具體分析如下:
1、Communication: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用中文簡單地同別人交流自己的愛好,邀請朋友進行某項娛樂活動,或表演一首簡單的中文歌曲;
2、Cultures: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中國人的娛樂觀念、方式以及休閑場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初級漢語教學中介紹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以后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3、Connections: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簡單了解了中國的京劇、太極拳等傳統藝術,這同時也是文化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并且,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引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4、Comparisons: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自己體會和對比出中國人和本國人在娛樂休閑方式上的差異,學會包容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5、Communities: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一方面可以用中文向朋友推薦本地好玩的地方,另一方面,可用母語向家人介紹普通中國人的業余生活。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五大標準也是教學任務的目標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語言交流”?!?C”標準并非是五個獨立的教學要求,而是彼此交叉互相支持的,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把這五個標準割裂開來,而應該在五個標準的指導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把之形象地比喻為“五連環”再合適不過了。
另外,從上述教學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傳統“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完全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是將它們融入到了交際環境當中,以綜合教學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
總之,“5C”標準打破了傳統的結構大綱或功能大綱對課堂教學的約束,以培養交際能力為中心,構建了一個綜合而全面的語言教學目標體系,語言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達到了比較完滿的結合。雖然“5C”標準中并沒有列出對課程、教學、評估等明確的條文規定,但是它提供了大量的“樣課”案例及分析,為教師提供了優秀的教學參考。
三、“5C”標準帶給我們的教學啟示
(一)培養學生在實際語境中的交際能力
“5C”標準之《中文學習目標》中又多次闡述了“語言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主要是以完成交際任務為中心,學生能用熟悉的語言材料進行表達,碰到不熟悉的詞語也能理解,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從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實踐來看,讓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固然重要,但應從表達意義的角度來關注語言項目的作用,因為語言實質上就是實現交際功能的手段。因此,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幫助學生最終能在生活交際中,在適當的場合和時間,對適當的人,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適當的內容。用“5C”標準中的原話來說,就是“know how,when,why,to say what to whom”。使用適當和準確的語言恰恰是為了實現成功交際這個最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以此作為各個教學環節的實用指南。
(二)善于在課堂上設置“語言情境”
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一問一答的語言互動非常重要,這正是課堂上的“語言情境”的體現。這種“語言情境”雖然不如生活交際情境真實,但是因為有了“語言監督者”老師的存在,正確的引導和糾錯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尤其是在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情況下。為了使課堂上的“語言情境”盡可能地接近于現實,這也對漢語教師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以美國一堂以“在北京旅游”為教學內容的單元為例,該課堂案例引自《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eacher’s Guide》(AP中文教師手冊)中的一份教案。漢語教師事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研究了北京著名的景點,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向每個小組提供足夠且真實的中文材料,要求學生按照預算和興趣愛好制定出自己的旅游計劃,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這場虛擬的旅行中,在一個優秀導游(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必定會在課堂學習以及課前的諸多準備中受益匪淺。
(三)注重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5C”標準中設立了明確的文化目標,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語言而最終透過語言中折射出的文化來理解目的語國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無論是在國內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還是在國外將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也不論在課堂設置中是單獨開設文化課程,亦或是將文化融入到語言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意識到中國文化在漢語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是學生,就算是漢語教師,也無法掌握或熟悉漢語中所有的文化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查詢工具書等其他手段自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擴充自己的漢語知識背景,運用交際策略來識別文化背后所蘊藏的交際原則,并最終運用到實際的交際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