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骨是《文心雕龍》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國古代重要文學理論之一。探討風骨內涵,是貫古通今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劉勰思想本源的追溯,對《文心雕龍》理論框架的梳理,試圖說明風骨植根于儒家文質說,繼承于文氣說,并試圖調和風骨屬文屬質之爭。
關鍵詞:風骨;文質;文氣
《文心雕龍·風骨》篇,歷來備受學者重視。學界關于風骨之爭,歷時長久,而各有所持,不得一統。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風骨是劉勰針對當時的文學創作情況提出的審美標準。要理解風骨,首先要理解劉勰的思想立場,從本體上把握劉勰的理論主張。接著考察風骨篇在整個《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尤其是與前后篇目的關系。最后以風骨篇內容詞句入手,從微觀角度來探討風骨的內涵。
《文心雕龍》的寫作,劉勰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原道》中有:光采玄圣,炳耀仁孝。《征圣》中說:征之周孔,文有師矣?!蹲诮洝酚性疲何哪茏诮?,體有六義。《序志》中道: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劉勰認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而現在的文章則背離經典,追求新奇瑰異,崇尚浮華雕飾。于是,他作《文心雕龍》,“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序志》)。原道、征圣、宗經,儒家的價值觀與文學觀,始終浸潤著《文心雕龍》。
儒家的文質說被劉勰直接繼承。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本意指人的質樸和文采,質樸超過文采,顯得粗野;文采多于質樸,流于浮華。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那才是個君子。后來人將文質說作用于文學,文指文采,語言形式;質是文意,思想內容。文采和文意相得益彰,方為上乘。《原道》:“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薄俄炞{》:“馬融之《廣成》《上林》,雅而似賦,何弄文而失質乎!”《史傳》:“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薄秾ψh》:“質與文不同,得事要矣?!薄对徺x》:“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可見,劉勰的文學主張脫胎于文質說。
劉勰贊成文質彬彬,但對雕繪辭藻并不一概否定?!对馈分姓f:“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與?”他對在《正緯》《辨騷》中強調對怪誕詭譎的緯書和綺靡艷絕的離騷要辯證對待。緯書雖然義理晦澀,背離經典,質邪但文采可貴;離騷傳承經典,雖有輕誚異趣,質隱亦自鑄偉文。為文者應嚴格取舍,依據經典的制式要求,遵循“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使“事辭相稱”“足言足容”,以為“德之藻矣”。劉勰《文心雕龍》的寫作就是這種文學觀念的最好體現。他以圣人教義為準則,采用了當時富麗華彩的駢體文,務求排偶精致,以“精理成文”,以“秀氣成采”,使質與文互相輝映。《風骨》篇末:“情與氣偕,辭共體并?!边@便是文質彬彬。“文明以健,硅璋乃騁。蔚彼風力,嚴此骨鯁。才鋒峻立,符采克炳?!边@便是風骨,是產生于文質相稱基礎上的一種力量與美感,賦予文章明朗剛健的風格。因此,它將文質關系論提高到了風格創作論,是劉勰對文章品質的更高追求。
從卷章來看,《文心雕龍》卷七至卷九是文學創作論,基本上按照創作過程來安排順序。卷七是準備階段,卷八是寫作階段,卷九是寫作后期。劉勰的文章,前呼后應,互有雜糅。比如在《定勢》中,劉勰仍然提到了通變,他說:規規矩矩按照文體寫作,可能會成為文學窒礙,因此要圓滑變通,隨時適用。而《體性》與《風骨》,顯然也有繼承。
《體性》篇中,劉勰闡述了曹丕的文氣說:“文以氣為主?!比擞星?,氣有不同,文如其人,文風就有雅奇顯奧,繁約壯輕的區別。在實際寫作中,這已經成為一種潛意識,操控著作者的神經,刻意改變是很難的。如果說《體性》是風格的泛泛而談,那么,《風骨》則是其風格的更好凸顯?!讹L骨》承接《體性》的文氣,“故魏文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故其論孔融,則云‘體氣高妙’,論劉楨,則云‘有逸氣’。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⒅貧庵家病?。于是,紀昀評“氣即風骨”,風骨是哪一種氣呢?“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可見,風骨是一種高揚之氣,清峻之氣。
相對而言,劉勰是比較激賞建安文人的?!睹髟姟氛f:“暨建安之初……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薄皶x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苯ò参膶W文辭清峻通達,有質樸古風,有剛健之力,與當時陰柔萎靡的文風形成強烈反差。在這里,劉勰還沒直接提出“建安風骨”,但同時期的鐘嶸卻直接使用了“建安風力”。在《詩品序》中,鐘嶸一方面大力贊美建安詩達到“彬彬之盛”,即具有文質兼備之美;另一方面慨嘆東晉時代玄言詩詩風平淡,“建安風力盡矣”。由此可見,劉勰雖沒明確標出“建安風骨”,但他的諸多言論都證明,風骨確實是建安詩人所具有的一種剛勁強健之文氣。
如果籠而統之,把“風骨”合攏來看,意思似乎已經顯豁。風骨就是一種風格。然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多處提到風骨,且常常將風骨分開描述,故布迷陣。如《辨騷》中“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断啤分小跋嗳缰峨y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體性》中“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辭為肌膚,志實骨髓”。于是研究者長期糾結于風骨是文是質。黃侃認為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從原文看來,也有諸多疑竇。
(一)風。《風骨》開篇即說:“《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憋L具有感化人的力量,是用來抒發心志情感的,這直接沿用了儒家的詩教說和詩言志說。“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文章述情從風開始,情與風像人的形與氣,風為內,情為外,因內而形外,有風就有情?!耙鈿怛E爽,則文風清焉”這是《宗經》所說的六義之二,風清而不雜。即文章表達的意志有力明朗。“深乎風者,述情必顯”這是六義之一:情深而不詭。深得風之精髓者,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八疾画h周,牽課乏氣,則無風之驗也”如果作者思考得不周到,情意還不充分就開始寫文章,寫出的文章則會顯得勉強生硬,文章無感染力。故風屬于文質說中的質,是文章內容與情志的一種感染力。然而,劉勰接著說“相如賦仙,氣號凌云,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道也”,這里風力道勁的表現力。因為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內容神異,與儒家內容雅正標準不合,也無教化功能。但皇帝讀了卻有飄飄凌云之感,如御龍隨風登臨仙境??磥?,風力道勁還指文辭生動,有強烈的表現力。其特征是:情志有力清晰,有感染力;文辭生動明朗,有表現力。
(二)骨。骨:端正剛直,堅固清矍。敲之有鏗鏘之聲,觀之有構架之形,無骨則物不能立?!吧蛞麂佫o,莫先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意思是骨在辭前,是文章鋪陳語辭的前提?!敖Y言端直,則文骨成焉”,不偏不淫,端莊正直。這符合《宗經》六義中的“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六則文麗而不淫”,文章內容可信,義理直白,文骨便產生了。“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這屬于六義中第五“體約而不蕪”。深諳文骨生成之道的人,必定會反復斟酌推敲詞句,使語辭精煉不繁雜?!叭赳ちx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如果情義貧乏而文辭豐腴繁雜,致使文章不得要領,則算不得有骨力的文章。“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曹操以權臣奪政,雖不合儒家君臣之道,但此文臨摹尚書,歌功頌德,義直事信,文辭典雅,這些都符合文骨之征。所以風骨的骨,與質與文都有關系,其特征是:情志端直信達,文辭精約不繁。
值得玩味的是劉勰為說明風骨,所舉之例竟是潘勖和司馬相如的兩篇文章,而這兩篇文章的思想都與儒家正統有出入。劉勰雖然處處講征圣宗經,但顯然他更重視文學的藝術功能,而不是社會功能。
(三)風骨。說風是意、骨是辭,或者說風是辭、骨是意的,都有些武斷。中國文學講求渾然一體,講求中正圓融。將風骨截然歸類有違劉勰本意。綜合上文所述風與骨的特征,可見風骨脫胎于文質說,是文質并重后產生的獨特文氣。“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有風骨的文章就是文章中的君子,具有君子的風采和氣度。劉勰詳論如下:
“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鞭o藻豐富卻無風骨,那文章既不鮮明也無力量?!笆且跃Y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睂懳恼乱欢ㄒ鈿怙枬M,充滿清新剛健之力。這樣文章才能鮮明生動而光彩煥發。
“暈翟備色,而翱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這里以禽鳥喻文章才力。言辭綺麗而缺乏風骨的作品,猶如雉鳥雖然羽毛艷麗,但品質低下,得不到賞識。而有風骨卻不事盛藻的文章,就如鷹隼,羽毛雖陋但高飛至天。如果既有極華美的詞藻又有風骨,那文章就如鳳凰一樣光耀天宇,力挺云霄了。這里,可以看出風骨的最基本創作要求是不過分追求綺麗的文采,不因文害質?!对徺x》里說:“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p>
“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矣?《周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w防文濫也。然文術多門,各適所好,明者弗授,學者弗師。于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
“若能確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能研諸慮,何遠之有哉!”精要的反面是麗藻紛披,蕪辭濫雜,這是晉宋以來文章的大病,所以劉勰提倡文辭精要,文質彬彬,使文章具有清新明朗與強勁嚴峻的風骨,文章才能光華四射。
(四)對照《文心雕龍》的其它篇章,再來驗證風骨?!墩卤怼罚骸罢乱栽礻I,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然懇惻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文屈,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憋L骨明耀,不得使意害辭,以質勝文;也不得使文蓋情,以文勝質。一定要繁約得當,華實相佩,文質相稱,才能聲清語暢,文才高揚?!断啤罚骸瓣惲罩ブ?,壯有骨鯁?!薄肮势渲擦x揚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憋L骨是剛健之風,語辭利落有氣勢,事理昭明不曲隱?!斗舛U》:“至于邯鄲《受命》,攀響前聲,風末力寡,輯韻成頌,雖文理順序,而不能奮飛?!憋L末力寡,風力即風骨。范文瀾注:“《藝文類聚》_卜載:邯鄲淳《受命述》,文冗繁不錄?!比叻钡奈恼聸]有風骨,不具有飛動的力量。
可見,文章產生風骨是建立在文質彬彬基礎上的。文質彬彬是儒家倡導的寫作基本要求和方法。而風骨是文質彬彬的文章所產生的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對文辭文意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只有文字生動精練不繁縟、語辭爽朗剛健有氣勢,事意嚴峻顯達不曲回、情志真摯深沉不詭雜的文章,才能產生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才稱得上有風骨。所以,風骨是風格之一種,既可以做藝術創作論,用來指導文章寫作;也可以做文學鑒賞論,用來評判文學作品的品質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