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的的話語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公眾表達個人意愿、參與現實話題、進行輿論監督的能力。然后正是在這一“意見自由表達”的世界里,出現了很多具有極大負面影響的群體性事件。本文主要結合一些有較大影響的網絡群體性事件,通過傳播學及社會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和理論,分析其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暴力;公共輿論;社會心理學
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與群體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息息相關,遠有社會的不同氏族公社,近有現在的各種政黨,政治團體。這些有組織的群體是為了行動的目的聚集而成的。這些形形色色的群體一直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這種作用從來沒有今天這么重要。互聯網這樣一個“全媒體”極大限度地延伸了人體各部分的功能,在這個開放話語平臺上,各種思想、觀念和意見魚龍混雜,交錯縱橫,結成群體性的意見,造成輿論影響。各種網絡群體事件的出現,特別是一些極具負面影響的事件現象的增多,如“人肉搜索”,讓我們不得不對看似一片繁華勝景、熱鬧非凡的網絡產生反思。
一、“一把雙刃劍”——網絡群體性事件
網絡群體性事件,指在互聯網上發生,吸引較多網民迅速參與討論的事件,并可能誘發現實中的集體行動。一些負面“網絡群體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嚴重和廣泛的影響。網絡群體性事件是一種典型的公眾輿論表達方式。但它比起一般的群體性事件要復雜得多:一方面,它是公眾表達個人意愿,匯集聲音,形成公眾輿論的結果和表達,因此有其合理性和巨大作用。盧梭首次將拉丁文體系中的“公眾”與“意見”兩個詞匯聯系起來,即“輿論”(法文原詞Opinino Publique)。他充分肯定了公眾輿論的巨大能量,認為輿論“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另一方面,鑒于網絡公眾個人素質不同,以及其對現實世界的理解程度不一,它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對此,李普曼認為輿論的形成容易受包括個人成見在內的多種因素影響,容易被控制,同時也容易輕信偏見,而公眾在這樣一個被媒體包圍的擬態環境中無法形成有效的真正的“公眾輿論”。因此他懷疑輿論的正當性,認為其是不理性的。對此,筆者將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
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多重動因
(一)“結構斷裂”——網絡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宏觀語境
從改革開放到進入21世紀,中國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學家孫立平把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社會稱為“結構斷裂的社會”。他認為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雖然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有些指標甚至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但是,社會結構還沒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而實現整體性轉型,多數社會結構指標仍然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因此,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具體起因、規模、過程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著相同的深層原因: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發展不夠同步。這也是產生當前諸多社會問題包括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從我國歷史進程來看,公眾情緒的積蓄急需發泄。這與我國由十年動亂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背景有關,在“文革”時期,全國上下輿論高度一致,群眾的聲音和個性受到極大的壓抑,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個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而且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知識的普及,群眾也越來越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一旦擁有了網絡這一相對開放的話語平臺,各種群體意見噴薄而出自然也不足為怪。當然由于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暫時的問題,比如“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生存壓力巨大”等問題,使得中國社會底層出現了各種混雜的意見力量,他們共同構成了公眾的無意識結構,一旦出現敏感事件刺痛公眾的道德神經,必然導致公眾情緒的高漲甚至是泛濫。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力量和聲音都會在這些事件的輿論中有所反映和表達。
(二)網絡群體和從眾影響——誘發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中觀環境
勒龐在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認為,法國大革命其實是群體在群體領袖的領導下所進行的集體暴力行為。他指出所謂的群眾,實際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即使其中某些人的智力水平較高,一旦進入群體,即會被同化到低水平。勒龐把這種群體稱為“心理群體”。這與我國現在網絡上的各種群體極為相似。形形色色的網絡群體仿佛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心理群體,如各大論壇和社區有著相同興趣的群體等,這反映了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靶睦砣后w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因此,與現實生活中的從眾現象一樣,網絡上的群體影響和從眾現象同樣無處不在,其原因如下:
1、自覺的個性消失,個人易于盲從。在網絡話語空間中,人和人之間的智力、道德水準,知識構成,所屬階層地位可能有很大差別,但是如果專門講某一件事情,特別是當出現一個某一涉及到基本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的熱點事件時,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變小了。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各大媒介尤其是網絡上關于指責某明星或某企業捐款太少的言論從未消停,此消彼長。在這里,缺乏理性思考的群眾成為了道德的仲裁者,他們眾口一詞,不容置喙,迫使當事人和企業公開道歉,這是名副其實的網絡暴力。這也相當程度地印證了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霸诖蟊妭鞑r代,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見就會愈加得勢,另一方則越來越失去支持的聲音。這樣,便形成了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
2、網絡群體的極化現象。在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中,他指出了群體意見使得一些個人的觀點得到強化,而且這些觀點易傳染?!叭后w規模越大,個人越容易去掉自我感。”相比之下,孤立的個人也會受刺激因素的影響,但大腦會有自己的判斷,從而防止隨意被外來觀點所擺布,然而群體則缺乏自我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因為群體情感具有沖動、多變和急躁的特點。例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其他人交流時,往往會采取比較包容的姿態,對不同意見我們也能聽取。但一旦到了網絡世界,我們似乎失去了耐心,特別是在論壇和貼吧里,一些交流變成了無意義的吵鬧,甚至謾罵和人身攻擊。在網絡的各種言論中,情緒極端者的言論因為其直接性和煽情性,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因而他們的言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鼓勵和追捧,他們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聲勢日益浩大。而那些理性的聲音則淹沒在了其中。如“抵制家樂福”事件,正是公眾情緒所演化成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通過網站論壇、短信、郵件、博客等媒介,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染開去所導致的。對家樂福的抵制活動是由于當時反法情緒高漲所致。
3、接受暗示與謠言流傳。網絡群體相比獨立的個人缺乏推理能力,他們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群體對事實視若無睹,而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與真實事件混為一談,再借助傳染,群體會把這些暗示的觀點轉化為行動。這在謠言的傳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指出在謠言流傳中,個人的焦慮心理易于投射到流言中,“通過群體的不斷傳播形成謠言,而且謠言的流傳廣度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睆亩斐尚睦戆凳?。以2009年的“非典”事件的傳播擴散過程為例,當時網絡上關于“非典”病毒危害性的傳言愈演愈烈,各種消息鋪天蓋地,而各大媒介不僅沒有及時進行必要的引導,反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后來事實研究證明“非典”其實不過是一種流感,并沒有傳言的那么可怕。
(三)個體心理分析——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微觀透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網絡世界中個體的心理作用也不容小覷。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面,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它要求人滿足基本需要;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的調和器,遵循“現實原則”;而超我遵循“至善原則”。它時時監控著自我,使其不完全受無意識的本我支配。而網絡中的個體既有完全按“本我”各行其是的個人,也有“超我發達”道德感強烈的人,總結起來,群體性事件中個人的心理學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正義感的道德心理。近年來網民社會關懷大幅提升。由于網絡群體性事件大多涉及突發事件和重大的社會事件,而且一些事件影響非常惡劣,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突破口和支持,因此一旦到了網絡中,很多網民就會對一些違反社會道德和法律的事件“慷慨陳詞”“直抒憤懣”。例如2009年的“鄧玉嬌事件”,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正是由于網絡輿論群體的支持影響,促使了這一案件的公正判決,體現了網民的社會關懷和正義感。在2010年“李剛事件”中,網民的正義感再次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2、個體社會責任心缺失,缺乏理性。這也是導致部分網絡暴力,激發群體性事件爆發的原因。網絡的使用者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和教育層次,加之網絡的匿名性,一些責任意識淡薄的人,容易稍有不對自己心意就肆意攻擊他人或發表不當言論,個別網民感情夸張偏執,考慮事情毫無邏輯、易走極端。例如2006年的“銅須事件”,網民們正是在沒有正確判斷的情況下貿然采取很多不當的措施,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匿名環境對于保護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也異常重要。
3、網絡輿論“骨干”成員的影響。這些骨干成員有多種心理,比如游戲取樂,自我表現,甚至是蓄意報復社會等心理。網絡組織鼓噪與炒作正是突出的例子。如網絡中出現的“爆吧”行為,現在網上的爆吧團體越來越專業和有組織性。而這些團體的組織者可以說是某種意見領袖。他們經常通過爆吧軟件在貼吧里發些毫無意義的文字和主題,從而影響網民正常的信息瀏覽,破壞正常的網絡秩序,嚴重時甚至造成一些網絡服務器癱瘓。
4、互聯網的娛樂功能日益重要和突出。許多個人利用網絡就是為了滿足其好奇心,當然一些重要的突發事件也會引起眾多網絡個體參與討論,乃至引發輿論。當然由于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產生的“接近心理”,也會使很多個人結成小組和團體,如豆瓣上的小組,百度上的貼吧,qq群。這也為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提供了客觀的群體基礎和議論傳播環境。
三、應對之策與反思
歷史上,各種形式的群體性事件屢見不鮮,如二戰中淪為戰爭機器的德日民眾,中國“十年內亂”中群情激奮的紅衛兵。在當前現實生活中,有激亢癡狂的股民,還有聞名世界的英國足球流氓群體。在大眾傳媒時代,網絡群體性事件與突發公共事件聯系日趨緊密,因此對現實社會生活影響日益廣泛。我們已經從宏觀(社會背景)、中觀(網絡傳播環境)、微觀(心理因素)三個層面分析了其產生的動因與機制。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層面對其進行規范和引導:
(一)在繼續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同時,國家應當加大力度建設和完善社會公平正義的機制和法律法規,只有解決好了社會矛盾和各種民生問題,才能為杜絕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提供良好的現實土壤。孫志剛事件后,國務院出臺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就是一個積極應對的例子。
(二)各級政府網站應當積極應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澄清事態,并做到最大程度的透明化,全方位關注事件進展,爭取主動,并減少模糊的因素,防治不必要的謠言傳播流散。做到輿論面前“有所為”,構建和諧豐富和健康多樣的輿論生態環境。某些論壇、貼吧應對此類事件時一味刪帖,限制言論的行為,只能為謠言提供產生的土壤。
(三)各大網絡媒體應做好榜樣,堅決抵制那些具有煽動性的報道,應當在弄清源流的情況下,通過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逐步引導網絡公眾建立積極向上和文明的上網行為,提高網民總體的輿論素養。做到理智看待問題,發表言論的同時,不輕信,不盲從。
面對網絡時代熙熙攘攘的輿論,如何保持敏銳的目光、清醒的頭腦、懷疑的精神不可或缺。在這里,不妨借用古人的智慧來為我們闡明這一點: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猓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匈馄淙艉?,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善惡美丑貴賤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的價值和是非觀念,也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環境的差異而變換。因此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雜,世人對是非、善惡、美丑的判斷,并無嚴格標準,有時甚至是不加思考的、任意而行。就如同現在的各種網絡大眾群體一樣,對于各種熱點事件中的流行觀點看法不予判斷,盲目跟風,隨波逐流。在網絡這個熱鬧非凡的話語平臺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嚴陣以待,提高自己的修養見識與辨別能力,力求能做到陳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和批評精神,切不可抱著盲從跟風隨大流的心態,與時俯仰。
注釋:
[1][法]盧梭:《盧梭民主哲學》,陳惟和譯,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第65頁.
[2]參見[美]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18-21頁.
[3]參見[法]孫立平《斷裂——2()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頁.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頁.
[6][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張智勇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頁.
[7]參見[美]奧爾波特等《謠言心理學》,劉水平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第21頁.
[8]參見[美]本杰明·B·萊希《心理學導論》,吳慶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lo年版,第476頁、第4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