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浙東旅游風景的開發(fā),在唐代整整喧鬧了二百年的“唐詩之路”又漸漸恢復盛況。這條由紹興沿著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直到天臺山的水陸之道,全長雖僅190公里,卻乘載跋涉過唐代的312位詩人,幾乎是每3公里路便站著5位唐代詩人。
這是一條鋪滿唐詩的文化古道,也是世界上詩歌密度最大的旅行線,它沿路詩篇俯拾皆是,信手拈來往往便是一首不朽的杰作。在這里,唐詩的風格、山水詩的地域特色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展示。
當公元422年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走任永嘉太守時,率童仆數(shù)百人伐木開徑連接新昌、天臺、臨海的道路后,便注定了唐詩在此引發(fā)的熱潮。三百零五年后,一位身仗龍泉劍漫游名山大川的詩人,慕名三謝(謝安、謝眺、謝靈運)只身踏入會稽,走前人開辟的路徑,并在以后的35年中四次輾轉(zhuǎn)“唐詩之路”,留下了32首直接命題或有關(guān)的詩作,其中還產(chǎn)生了《夢游天姥吟留別》、《瓊臺》、《天臺曉望》等千古絕唱。
這位詩人就是詩仙李白。
李白是在公元727年“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時,從京杭大運河坐船進入杭州后涉足“唐詩之路”的。這以后,他在公元742年、747年、756年又三次尋蹤臺越。一路上,李白懷著悠哉游哉的心情漫游浙東線,他的首站是紹興鑒湖。唐代的鑒湖總面積達206平方公里,比今天整整大110倍,那時湖上堤橋隨沒,扁舟時見,遠山四圍,水清如鏡,為江南水鄉(xiāng)之典型,隨時可領(lǐng)略漁舟唱晚,紅酥手采紅菱的意境。浪漫不羈的李白游興盎然,游途中曾遇采菱女子,使他一直念念不忘。“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都是他對美麗越女的評價。
從鑒湖沿曹娥江進入上虞東山,去拜訪他心甘中的偶像謝安墓。李白采取了超級模仿秀的行
為向謝安看齊,攜妓出游。請看他的《東山吟》:
攜妓東土山,帳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后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后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晉代名土謝安是唐代全民的偶像,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就是他在下棋過程中指揮前方軍隊擊敗前秦苻堅的百萬之眾,成了歷史上傳奇式人物。年輕時的李白以他為榜樣,尋求入仕出閣,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渴望成為謝安第二。盡管受挫,但他一生中是極力推崇謝安的,這在他的多首詩歌中可以得到佐證。現(xiàn)錄兩首: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淡笑靜胡沙。
《清平調(diào)詞》
嘗高謝太傅,攜妓東山門。
楚舞醉碧云,吳歌斷清猿。
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之。
余亦愛此人,丹霄冀飛翻……
《書情題蔡舍人雄》
東山山水秀麗,江邊雄踞一塊奇石,石壁上藤蔓纏繞,苔蘚茸茸,是謝安隱居時的釣魚臺,也是李白詩中的“謝安石”。謝安隱居并未真正做到隱世,他除在此垂釣外,還經(jīng)常邀當時的名土王羲之、孫綽、許詢、支遁等到這里彈琴下棋賦詩作書,他也參加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著名的蘭亭雅集,共同演繹了一闕千古佳話。隨著謝安的出山建功,東山也成了成語“東山再起”的發(fā)源地。
現(xiàn)在的東山車馬如梭,扁舟相銜,一千多年的光陰已掩蓋了唐人的足跡,塵封了這里許多的詩意,除非像李白那樣的天才詩人,才會從某個山泉叮咚之處,清風白水之地找到創(chuàng)作靈感。
“唐詩之路”的主要景點大多集中在新昌境內(nèi)。這里有剡溪、大佛寺、沃州湖、天姥山、劉阮廟、司馬悔橋……山水風光旖旎,人文內(nèi)涵深厚。唐代另一位大詩人自居易稱譽“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州天姥為眉目”,可見這里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
早在公元725年李白懷著“濟蒼生”、
“安社稷”的宏愿,開始了“南窮蒼梧,東瀕溟海”的漫游壯舉,并有入剡中的打算,這在他著名的《秋下荊門》詩中可見一斑: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
后來李白三入剡中,這里那幽雅的環(huán)境,飛瀉的澗流,林立的怪石和沿途的峰、谷、澗、瀑、巖、湖等景致盡收眼底,也是他靈感的源泉。“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美麗的剡溪令詩仙駐足留戀,久久不愿離開。
“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這里的風光是如此牽掛著詩人的情懷,即使做客湖南秋浦,也說:
“山川如剡縣,風月似長沙。”我想,一方山水土地能受到李白的如此青睞,是夠幸運的。
李白對剡地的厚愛,在他的激越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天姥連天向天橫”,李白平生游歷的崇山峻嶺不謂不多,卻將天姥山仰望如在天表,
“云霞明滅或可睹”,在冥茫之中進入夢境和仙境,
“勢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還要挺拔,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連天臺山也儼然傾倒在它的腳下。其實,天姥山遠不及天臺山高大險峻,遑論五岳,李白的夸張源于對這片土地的偏愛和對謝靈運的追隨。謝靈運是“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的天才人物,亦是政治不得志的詩人,李白與之靈犀相通,惺惺相惜。在天姥山的奇異風光中,李白明白了仕途的虛惘,最終開始自我解脫“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與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是一篇意境奇幻復絕的詩作,雖然它并不作于“唐詩之路”的途中,但天姥山留給詩仙的印象是太深刻了,而詩仙饋贈給天姥山的禮品也是太貴重了!
“唐詩之路”的旅游高潮在天臺山。這座有著一千六百多年旅游歷史的佛國仙山,千峰竟秀,萬壑爭流,奇洞古木,映帶其間,云蒸霞飛,蔚為大觀,猶如一幅氣勢磅礴的青綠山水長卷,歷來吸引著眾多的名人雅客、高僧隱土。東晉孫綽譽天臺山為“山岳之神秀者”,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登天臺山,其《天臺山日記》赫然標于《徐霞客游記》之卷首,清代文學家潘未細考城內(nèi)勝跡,發(fā)出“臺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
卷,歷來吸引著眾多的名人雅客、高僧隱土。東晉孫綽譽天臺山為“山岳之神秀者”,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登天臺山,其《天臺山日記》赫然標于《徐霞客游記》之卷首,清代文學家潘未細考城內(nèi)勝跡,發(fā)出“臺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臺山之奇。故游臺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而不游臺山不可也”的浩嘆。難怪凡踏入“唐詩之路”的300多位詩人幾乎無一不登天臺山的。“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詩仙在《瓊臺》詩中喊出了唐代詩人們的向往之情。
李白是在第一次入浙時就登上天臺山的,時年27歲,在天臺山主峰華頂,他遠眺大海,俯瞰群峰,豪情滿懷,寫下了著名的《天臺曉望》:
天臺臨四明,華頂高百越。
門標赤城霞,樓棲蒼島月。
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
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濤常洶涌,神怪何翕忽?
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翰,千秋臥蓬闕。
這時期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年輕氣盛,無拘無束,跟第二次(公元747年)重上天臺山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再上天臺山時,李白已被朝庭賜金還山,人到中年,詩風大變,此行年前在東魯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慷慨激昂,感悟人生,決然尋訪山水之間,在游金陵時,嘗與崔宗之月夜乘舟采石達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一身豪氣,一腔悲情,只有以詩傳世。到紹興后與好友,元丹丘同上天臺山。“中年不相見,蹭蹬游吳越。何處我思君,天臺綠蘿月”(《贈王判官》);“石梁橫青天,側(cè)足履半月”(《王屋山人》);“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zhí)吨袊娚洌瑫円股L雷。但見瀑泉落,如瀉L云漢來。聞君寫真圖,島嶼備縈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澤古苔,幽緘倘相傳,何必向天臺”(《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這三首詩全是此番游天臺山之時和游后所作,由此可見,天臺山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也正是李白和李白的詩喚來了更多的唐代詩人。
其實,李白并不是唐代第一個走“唐詩之路”的詩人,在他之前有“初唐四杰”的盧照鄰、駱賓王,同時代有宋之問、孟浩然、賀知章、崔顥等。然而,我可以臆斷的是正因為李白的四次入浙,三番入剡,二登天臺,才引來了絡(luò)繹不絕的唐代詩人,使這條絕無僅有的“唐詩之路”盛況空前,歷二百年而不衰。當然,這還跟這條絢麗多姿得天獨厚的風景飄帶的自然魅力是分不開的,更得感謝王羲之、謝安、謝靈運們在此構(gòu)筑的深厚的人文積淀。
愿“唐詩之路”勝跡永存,再續(xù)新篇。
地址:325600浙江省樂清市市府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