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人家生活在大山里,打開門窗,映入眼簾的是滿目青山。這是天然景色。生于斯,長于斯,那是大自然的恩賜。土地貧脊,水田干涸。山坡上石縫間種植玉米,汲取大山的靈氣,養育著壯鄉人家。龍勝的梯田,層層疊疊,遠處望去,如同一條條小龍的田埂顯得蔚為壯觀,視為龍脊。這景觀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是一塊正在開發的處女地。
壯鄉人家碗里的盛著的玉米粥,是大地給壯鄉人家的關愛。她養育著壯鄉人家世世代代,繁衍著壯鄉人家的美麗傳說。在廣西那坡縣就有一族清香撲面的“黑衣壯”,相傳上千年前的一天,有位壯家少爺帶領族人抵抗外來入侵者,光榮受傷。他無意中雙手抓住一種植物,雙手被染得墨黑。他急中生智,隨手摘一把揉爛敷在傷口上,傷口立即止血消痛。這種無名草,救了壯家少爺一命。后來,壯鄉人家為了紀念這位壯鄉英雄,使用這種草漿汁浸染衣料,做成服飾。人們就穿著黑色衣服世世代代相傳下去。因此,他們被稱為“黑衣壯”。黑壯人家喝酒唱歌,從山溝里唱出縣城,又從縣城傳到省城,還從省城唱到首都,他們“尼的呀”音韻幽長,別具一格。在山溝里喝玉米粥長大的民歌手黃春燕,從小就唱“尼的呀”長大的。現在,這只百靈烏春燕正在音樂的海洋里飛翔呢!
桂西北,石山綿綿,山青水秀,氣溫常年清涼。生活在大山里的壯鄉人家,他們的后代立志要走出大山去,尋找一條只致富的路。有個屯,幾代人,幾十年如一日,立下愚公志,劈山造路,鋼釬打短幾千條,憑著大山人的堅韌精神,硬是把路修好。面對大山,面對荒涼,他們沒有被貧窮所壓倒。 “天等人民不等天”一句豪情壯語,給天等人民指明了方向。在天等,有一種筷子頭大小的辣椒,它長在葉子上面,齊刷刷地粒粒指向天,名叫“指天椒”,天等人就是把種植和加工指天椒而成為支柱產業的。漫山遍野,廣種辣椒,收獲季節,椒紅點點,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酸甜苦辣,給人們生活增添了豐富滋味,現在天等辣椒醬,不僅暢銷廣西,還香飄國內外呢!
大山的生活乏味,大山的生活枯燥,大山的生活更像一碗清水。不,大山的生活像一碗玉米粥,更像一碗玉米酒。品味它,你有說不出的回味。廣西著名作家東西,就是一位從天鵝縣飛出的一只天鵝。大山造就了他。大山生活選就了他。他具有大山特質。他具有大山的深遂神秘!他通過回味大山的生活,嚼透大山人家的生活風味,一個人家,一聾一啞一瞎,生活皆多不便,東西先生演繹著他的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一炮打響,榮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一舉躍身廣西著名作家的行列。與其齊名的,還有一位羅城青年作家,他的名字叫“鬼子”,開始人們不理解,為什么偏偏起這不好聽的名字呢?這就是壯鄉人家的思維,什么都要具有特點。他也寫個中篇小說,名叫《被雨淋濕的河》,由于寫得扣人心弦,生動引人,又獲“魯迅文學獎”。壯鄉人家的后代就是不簡單。他們與電影《英雄》的編劇李馮先生被稱為廣西文壇“三劍客”,給廣西文壇,同時也為中國文壇,造就了不小的影響。
壯鄉人家的碗里盛著的,沒有大魚大肉,也沒有山珍海味,大多的是一碗玉米粥,一碗玉米飯,或者一碗玉米酒。逢年過節,有土雞土鴨土羊肉,純粹的綠色食品,沒有污染,包括青菜青瓜。盛在碗里,壯鄉人家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這就是壯鄉人家的生活。壯鄉人家的生活還流傳著一首首民歌,他們會世世代代地唱下去。